程海河 曾 方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ICU,廣東 廣州 510080)
持續ICP監測對患者顱內壓的改變能做出快速敏捷的反映,是護士的護理監護和醫師治療的一個可靠的指征。持續顱內壓增高可引起腦血流量降低,腦供血不足,造成腦缺血、缺氧,導致患者預后不良,甚至發生急性腦腫脹死亡[1]。據顱內壓增高是顱內疾病或顱內繼發性疾病的反應,也是神經外科疾病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2]。2010年1月至2010年7月我院神經外科收治18位顱內腫瘤患者,術后安置ICP監測,取得良好效果,現將其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我院神經外科ICU2010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18位患者手術治療后并安置ICP監測,男10例,女8例,最大年齡70歲,最小年齡3歲,平均年齡39歲。
采用CodmanICPExpress顱內監護儀.顱內壓監測通過將內徑1mm的傳感器探頭置入患者腦室或腦實質內,從而通過導線將顱內壓顯示在顱內壓監護儀上,一般在開顱后直接將探頭置入,除非手術涉及腦室,一般多將探頭置入腦實質(多放在非功能區)[3]。故行顱內壓監護時,要嚴格無菌概念和操作規范,并常規靜脈予以抗菌藥物,且監護時間一般不超過7d[4]。
正常:<2.00kPa;輕度增高:2.00~2.67kPa;中度增高:2.67~5.33kPa;重度增高:>5.33kPa[5]。
因為是光導纖維的ICP監測,并且在手術時由醫師安置,由醫師包扎,固定,護理予以做到防止導線脫出,做好導線的固定和安放,患者宣教,讓患者充分理解ICP監測的重要意義。本組無1例導線脫出。
這種情況是最普遍的,術后都會增高,是比較緩慢,漸進性的,是符合術后腦水腫的規律的,本組15例ICP值漸進性增高,予以結合患者意識,瞳孔,生命體征變化判斷ICP值的增高是否是危險性,本組15例患者9~15時間后ICP處于平穩狀態,患者的生命體征無明顯改變,意識,瞳孔變化,四肢肌力未見異常。
患者返回ICU病房后ICP值逐漸上升不見平穩,同時患者的意識狀態有改變,瞳孔,生命體征也出現異常,本組1例患者行頭部CT檢查后證實顱內出血,予以保守治療。患者愈后良好。
這是一種很危險的信號,患者除腦水腫以外,再出血才會在短時間內ICP值迅速增高,并且持續不減,伴有患者的意識改變,瞳孔改變,生命體征的改變,煩躁不安,立即行頭CT檢查,本組1例,證實是再出血送往手術室再次手術,術后患者恢復良好。有1例患者短時間內顱內壓短時間內增高18~22mmHg,但是患者無訴頭痛,頭暈,意識正常,瞳孔正常,肌力正常,引流通暢,生命體征也未見明顯改變,通知醫師后,予20%甘露醇125mL靜脈輸注脫水一次,但ICP值也無明顯降低,予密切觀察治療。患者愈后良好。ICP的連續監測對判斷顱內傷情,腦水腫程度,指導治療,選擇手術,估計預后都有重要參考價值。因此,顱內壓增高的監測和處理是顱腦損傷患者救治過程的核心問題。
患者入住ICU之后計算所有患者每小時的平均ICP值,見圖1。

圖1
從圖1可以看出:①3~9h ICP值處于快速上升期,ICP值波動7.2mmhg,9~15h ICP值處于平緩上升期,ICP值波動2.2mmHg,16~36hICP值處于平穩期,ICP值波動1mmHg。②從圖1可以知道3h到9hICP值波動最大,說明患者ICP處于不平穩時期,是患者顱內再出血的高發期,護理人員嚴密觀患者的ICP值的變化及生命體征變化,本組有1例是在此期出血,及時行頭部CT檢查,并行血腫清除術。術后愈后良好。③9~15h處于平緩上升期,患者ICP相對穩定,說明患者病情相對穩定,但是危險還是存在的。本組1例,予以保守治療。愈后良好。④16~36h處于平穩期,患者的ICP值趨于平穩,病情較穩定。一般腦水腫高峰期為創傷和術后1~4d,患者有不同程度的ICP升高[6]。
ICP評定標準:①正常:ICP5~15mmHg;②輕度增高:ICP15~20mmHg;③中度增高:ICP20~40mmHg;④重度增高:ICP>40mmHg[7]。目前,多數學者主張顱內壓增高的治療閾值為顱內壓>25mmHg。注:X軸代表患者住ICU時間單位為每4h,Y軸代表各階段患者數。見圖2。

圖2
從圖2分析可知,在24h之內,ICP值正常的人數與患者總數是成正比的,與ICP值中度增高的人數成反比,與ICP值輕度增高的人數沒有明顯的關系,證明24h轉出ICU的患者的ICP值大多數是正常或是輕度增高的,同時也就說明ICP值增高會延長住ICU的時間。
患者術后3~9h是顱內腫瘤術后出血的高峰期,因為有多種因素引起,其中主要的原因是:①手術后患者返回ICU病房完全清醒時間也就是拔除氣管插管的時間在2~6h,此時患者完全可以遵囑活動,也就是患者對各種刺激已經完全恢復,尤其對傷口的疼痛刺激,疼痛會引起ICP值增高。②ICP值的快速上升期3~9h,導致顱內壓力的急劇增高,進而導致患者的頭痛,惡心嘔吐等意識改變,以上因素導致患者的不舒適,以及患者的心理改變和患者的身體的應激,心率增快,血壓突然增高等都會使ICP值增高甚至再次出血。所以,顱內腫瘤術后患者,在手術后,3~9h之間是顱內壓力增高的高峰期,護理人員應當嚴密觀察患者的意識,瞳孔,肢體活動,生命體征的變化。
[1]刁麗,廖燕,陳弟洪.顱腦術后有創顱內壓的監測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4):338-339.
[2]徐亞玲.持續顱內壓監測的護理與進展[J].天津護理,2009,17(6):366-367.
[3]王雪妹,戴碧蘭.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持續顱內壓監測的護理體會[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24):58-59.
[4]曾濤,楊衛忠.顱內壓監測在腦挫裂傷伴顱內血腫患者治療中的應用[J].福建醫藥雜志,2009,31(5):28-29.
[5]蔡玲躍.重型顱腦外傷顱內壓監測45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24):27-28.
[6]李萍,林玉華,吳雪清. 持續顱內壓監測在重型顱腦損傷術后的應用及護理體會[J].齊齊哈爾醫學院報,2010,31(2):280-282.
[7]刁麗,廖燕,陳弟洪.顱腦術后有創顱內壓的監測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4):338-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