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第五十三中學 王曉旭
中學英語教學內容豐富多彩,練習形式多種多樣,教學過程更加強調實踐性和自主性。中學英語教學要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學生學習策略。那么,教師如何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相應的學習策略呢?
教師要盡量“挖掘”教科書本身的情趣,科學有效地利用教科書并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以活躍課堂氣氛。現行教科書圖文并茂,利用文中插圖,通過問答討論的形式和言簡意賅、提綱挈領的導語,逐步引入本課的話題,讓學生適度了解話題的內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動力,使課堂氣氛活躍。
教師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出新知識,以舊帶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多啟發,少說教,使語言習練和實踐達到最佳效果。
運用多媒體使語言教學更加生動活潑。教師可利用多種手段把真實的英語環境帶進課堂,為學生提供各種練習環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積極的語言練習中,學生自然地產生求異的思路,極大地激發自身的學習動力,有利于思維的開發。
要培養和訓練英語語感,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大聲朗讀英語,由于口舌的活動會促進機械記憶并產生一系列反應活動,如感覺、知覺和思維,有利于語感的形成。同時幫助學生記憶課文中的重要詞組和句型,有利于語言的積累。背誦對于缺少自然英語環境的中國學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對一些經典的語篇及會話,應要求學生背誦。這樣不僅對形成語感有益,而且能產生美感,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

想通過聽、說培養語感就必須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例如,教師可在課堂上增加英語聽、說訓練的實踐量,限時5分鐘聽對話回答問題,聽句子后再復述原句,聽短文后回答問題,并嘗試復述短文等,課后學生可選擇固定時間和搭檔進行快速問答或進行小組專題討論活動。每周固定一個時間就一定的主題,事先印發一些主題材料進行“英語角”活動。
閱讀既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使學生學過的東西再現并形成語感,又能使學生感知英語國家人們的思維方式,體味英漢思維的差異,并形成自己內部的語言和思維,內部語言的形成和發展又刺激了外部語言的發展,提高了用大腦組織語言的能力。
這有利于使語感和思維由潛意識的發展轉化為外在的行動,使其得到更全面的發展。寫是對聽和讀的最好反饋,也是用英語思維的最好體現。我們通過讓學生造句、翻譯句子和語段、改寫對話和課文等方法來訓練學生用英語簡單思維;通過讓學生根據文字、圖畫、圖表提示進行書面表達,讓學生進行寫英文日記等多種寫的訓練,不僅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也提高了用英語思維的能力。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不了解交際對象的文化背景,勢必會產生歧義,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人們常說漢語式的英語是指仿照漢語的表達習慣和方法產生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句式或表達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沒有考慮到中西文化差異而出現的看似正確實則錯誤的表達。不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就不能做到準確理解和正確表達思想。在講漢語時,教師應培養學生隨時思考一句漢語在英語中如何表達的良好習慣,還應注意了解在與外賓交流中不該問老人或女孩的年齡或其他隱私等禁忌。
邏輯推理活動是語篇閱讀理解的核心,貫穿于閱讀理解的全過程。無論句子、語段的理解,還是對文章進行深層次的分析都需要借助邏輯推理來完成。邏輯推理的訓練可以通過側重對語言深層含義的把握來進行。教會學生如何從字里行間獲取信息,推敲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態度,讓學生依據特定語境,在整體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推理,得出語篇中不曾表達但又蘊含其中的意義。另外,在整體理解、熟悉課文的基礎上,以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為線索,或以問題為提示,讓學生進行整體復述及改寫。這同樣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和表達的邏輯性,有助于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是培養學生英語思維能力的核心。語篇教學既是英語教學的手段也是培養創新思維的途徑。教師可在課文教學中采用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復述課文來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遣詞造句和布局謀篇的作文能力。教師可以在學生理解原文的基礎上給予一定提示;然后讓學生在復述時創造性地模仿原文的遣詞造句。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教師規范流利的英語、淵博的知識、深厚的英語文化底蘊,教學時的靈感發揮,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智慧之美。學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就會潛移默化地學到教師傳授的知識和思維方式。另外,教師駕馭課堂能力至關重要。教師應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利用最優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思維情緒,能讓所有的學生不壓抑自我,勇于表達,充滿自信。把學生的思維方式納入正常發展的軌道,不斷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
學習策略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如何學習,如何記憶,提高學習的反審性,鍛煉分析思維;是有目的、有依據的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設計、組織、監控、反饋、選擇的活動方式、技能、方法、手段的運用。它是為提高學習質量服務的,是完成任務的必要條件。我們知道,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多種,諸如學生的健康狀況,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基礎,教師的業務水平,家長的教育水平,學習的環境條件,社會和集體的影晌等。這些因素中,學習策略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采用了科學的學習策略,就可以少走彎路,并節省在錯誤方向下浪費掉的無法計算的時間和勞動,使學習取得最佳效果。反之就會事倍功半。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說明古人早已認識到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毛澤東同志也曾用“過河必須架橋或乘船”這些形象的例子談過方法、策略問題的重要性,他指出:“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能是瞎說一頓。”由此可見,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學習應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在考慮知識、智慧、技能學習的同時,考慮策略的學習。
由于學生在策略學習方面受到能力、性格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教師在策略學習訓練的時候,就必須注意訓練的方法了。學生進行策略學習的訓練,可以有以下幾種活動形式。
一是在訓練之前,對學生說明學習外語的目的是為了交際,在交際活動中,最為常用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功能是聽說功能,而且只有聽明白了,才有正確的“說”。所以,作為外語學習者,必須訓練好聽力。這是學好外語的前提。然而,要提高聽力水平,就要借助于策略,通過一系列有效的刺激,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注意,使之積極地投入實踐活動。
二是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及認知水平,向學生介紹所要學習的策略的理論依據,如讓學生了解聽覺的產生過程以及要提高聽力水平的心理、生理依據,使學生明白提高聽力的學習策略是根據大腦貯存和輸出信息加工功能而制定的,掌握學習策略有助于聽力水平的提高的意義。
三是在進行聽力訓練的同時,要學生具體描述如何運用學習策略以及運用策略指導訓練過程,并提供必要的模擬練習。要抓住前面的詞語去聽;要快聽關鍵詞和意群,對于一時會意不過來的東西可以很快地放過去,聽寫的時候切不可一句沒聽完提筆就寫,寫完了還不知句之所云;在理解的基礎上,修正聽力練習答案。
四是在學生了解策略知識做了預備練習后,就讓他們嘗試運用策略,解決聽力方面的難題。在嘗試運用策略的階段,教師可提出一些問題,如“聽短文回答問題”、“聽短文完成填空”、“聽故事后說出故事梗概”等。倘若學生順利地完成這些練習,就說明他們已基本上能運用策略解決問題了。在此基礎上,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不斷加強練習,在學習實踐中進一步完善更切合自己學習的策略,一方面要及時發現學生運用策略的問題井及時加以糾正,使策略在運用中避開誤區。此外,還要適時組織學生交流運用學習策略的心得體會,使運用學習策略進行學習成為學生的自覺行動。
五是及時對學生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情況作恰當評價,使學生在策略的學習中,能知己知彼,去偽存真,從而真正有效地掌握策略,運用策略。
綜上所述,學會如何學習,實質上是學會在適當的條件下應用認知策略。法國著名的生理學家貝爾納曾經說過,良好的方法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我國古代教育專著《學記》中曾寫道:“善教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于,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所有這些,都深刻地說明了學習策略的訓練與學習的重要性,它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力的培養問題。如果學生學習不得法,即使教師再努力,也只能收到事倍功半之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善教,又要善學,二者必須很好地結合起來。善教者,就是按照認識論的規律,加強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訓練。善學者,就是要遵循學習過程的基本規律,保持經久不衰的學習熱情,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積累、學習適合于自身特點的策略,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