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5日起,《中國好聲音》加長解密版亮相各省地面頻道,版權價格超黃金檔電視劇
現在評價《中國好聲音》為2012年最受關注的節目應不為過。自第一期起,一路走高的收視率;伴隨節目熱播,節節攀升的廣告價格;隨著關注度上升,相關節目網絡版權成為各大視頻網站競相追逐的熱點;乃至于在第一把火已經熄滅了的10月中下旬,又以加長解密版形式,重新占據各省地面頻道版面,重掀“回鍋”熱度。
素材二次剪輯
自10月15日起,觀眾可以通過河北都市頻道、河南電視劇頻道、長春電視臺娛樂頻道等地的地面頻道觀看到全新版本的《中國好聲音》。作為加長解密版,新版本主要以此前衛視90分鐘版本之外的故事為主,這一版本將展現更多參與盲選卻從未露面的選手,以及導師之間辛辣犀利的對話。
衛視版本《中國好聲音》為13集,每集90分鐘。地面版本為26集,每集平均60分鐘。其中盲選部分由衛視的6集擴充到12集,每集80分鐘。前12集的盲選中,每集都有20%至30%的新內容出現,每集至少有兩到三位選手是在衛視版本中沒有出現過的。新剪輯、新內容,這些都是《中國好聲音》解密加長版得以在地面發行的重要原因。
這一方面要歸功于節目本身的質量,以及節目在浙江衛視播出時超高的收視率和傳播率為節目的延續效應做好了鋪墊。另一方面要歸功于《中國好聲音》巨大的片比度,基本是200:1,即從200分鐘的節目素材中剪出1分鐘的正片。
制作公司燦星原本計劃在十·一期間聯播解密加長版的《中國好聲音》,但由于原班剪輯隊伍還在做《中國好聲音》最后幾期的剪輯和《中國好聲音》澳門演唱會,“只得另外找了工作人員來做剪輯。但效率基本是一周剪輯一集,太慢了。總決賽后,專業組原班人馬才開始動手做剪輯。由于《中國好聲音》每次錄影時長15至18個小時,一般有26至30個機位,整場下來有大量的素材,如果不是這一場的導演,剪輯師很難找到恰當的位置進行剪輯。”星空傳媒發行工作負責人董波說,“即使在現在播出的版本上,我認為還是有可剪輯的空間的。”
從目前的發行情況看,“預計全國基本都會有合作,除了北京和福建的版權沒有落實外,河北、河南、遼寧、四川、山西等都已播出,西藏和新疆地面頻道都有播出。”董波介紹,“其中大部分地面臺為省級地面頻道,不會低于省會臺。一般為一省一家播出,浙江省比較特別,大部分地市都會播出。”
《中國好聲音》全國好廣告
《中國好聲音》衛視播出期間,與火熱的收視相伴出現的,還有“中國好廣告”的爭議。總決賽的廣告招標中,冠軍產生前的12條15秒廣告拍得1090萬元,其中最高的一條拍到116萬元,創造了中國電視單條15秒廣告的最高要價紀錄。 主持人華少被網友戲稱“中國好舌頭”,曾用40秒時間以驚人語速念完長達350字的廣告詞。
而解密加長版《中國好聲音》剪輯出來的“凈版”,除“加多寶”外不保留其他口播廣告。“由于華少的口播速度太快了,如果將加多寶剪掉,整場節目的串詞就會很怪。加之由于節目舞臺設計上也有許多加多寶的植入元素,所以我們只保留了加多寶的口播廣告。”董波說。
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好聲音》廣告價值的衰減,相反,這是疊加的開始,“據了解,加多寶方面也正在跟各省的版權方進行接觸,商洽加入新的廣告。”董波介紹。不僅如此,地面頻道對《中國好聲音》的反復播出,將進一步延續《中國好聲音》的播出熱度。
熱播節目版權重構
在這個夏天,《中國好聲音》創造了很多第一,從版權的角度看也是如此:在視頻網站內容采購低迷的情形下,視頻網站爭相購買好聲音的節目版權和衍生節目版權;地面播出的解密加長版,也取得了播出時段的排名第一,“有些地面頻道的收視率和份額甚至翻了一倍”。
談到制作這一解密加長版的初衷時,燦星制作相關負責人表示,制作解密加長版的想法很早就有了,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國達人秀》,但是因為節目版權歸屬的問題,這種想法遲遲未動。“此次《中國好聲音》開創了新的商業模式,由于浙江衛視對此持開放和積極的態度,雙方明確加長解密版的版權歸屬星空傳媒。于是我們立即組織剪輯團隊制作這一版本的《中國好聲音》。”
《中國好聲音》的版權出售,是以地面電視劇來定位和定價的。據業內人士介紹,傳統綜藝節目在地面頻道的價格,多以時長來計算,一般為30至50元每分鐘,因此很多娛樂類節目的價格非常低,這也使得很多民營制作機構舉步維艱。以上海為例,多以有播出平臺的公司運作為主,例如五岸傳播,但其打包價也非常低,且多以贈送和廣告貼片置換形式為主。
在談到《中國好聲音》的定價時,董波表示,“從品牌影響力和投資比來算,作為每集投資過千萬的大型綜藝欄目,我們不會按照欄目來賣。因此一集的價格應該是超過一部地面頻道黃金時段電視劇的價格的,且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漲幅。”具體到收益部分,他表示,這部分收益不會進行分賬,而是全部歸屬燦星。
有業內資深節目發行人員認為,基于熱播節目本身的衍生節目開發是大多數節目發行人員想做但是做得不是特別多的工作。由于版權等問題,很多想法會遇到阻礙。作為國際版權節目,《中國好聲音》的衍生節目版權交易確有可借鑒的模式。雖然今年包括《酷我真聲音》《成長教室》等節目在內的衍生“產品”開發還比較倉促,但對于素材的充分合理運用是應該借鑒的。
對于燦星正在制作的《中國達人秀》,董波表示,未來不排除也有類似計劃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