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網絡熱詞“屌絲”登上《人民日報》“十八大特刊”引發網絡熱議。
11月5日,“元芳,你怎么看?”這句已被廣泛使用的電視劇《神探狄仁杰》中的追問臺詞,成為《人民日報》人民論壇“我們這十年”版塊專欄文章的開題首問。
更早時,人民網新浪微博就因為發出了與以往不同的聲音引發網友紛紛“關注”,最近其在尖銳犀利的同時更加重了娛樂范兒的表述。
最近,引發全民熱議的是國慶期間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一句“你幸福嗎?”的街頭采訪引出“我姓曾”“跟你說話的時候,隊被人插了”等各種“神回復”。有趣的是,此次央視并沒有選擇回避,而是讓其出現在節目之中,爆炸性反饋可想而知。
在國內收視觀眾最多、傳播價值最高的時段播出這樣的段落,讓觀眾對《新聞聯播》“刮目相看”。“幸福”的背后是央視新聞理念的變革,一線記者的原生態記錄是基礎,審片人的動作和趣味才是節目能否“往前沖一點”的根本,據說此次能夠放行是因為得到了央視高層的表態:“挺好,很真實。”
互聯網從來不乏造詞的熱情,每年都有網絡熱詞排行榜,盡管這些熱詞生動活潑又恰如其分,但一直以來其傳播載體也僅限于網絡媒體,其他媒體鮮見,官媒對其更不感冒。
如今,從《人民日報》到央視,都在積極汲取民間智慧,大膽革新自身語態,反映出新媒體話語權的壯大,以及媒體生態、傳播方式的轉變。語態變化的背后是官方對普通公民表達民意的尊重,是市民社會公共話語空間的重組。
屌絲一詞最初起源于百度“雷霆三巨頭吧”對“李毅吧”會員的惡搞稱謂,屌絲寓意窮、丑、矮、搓、擼、呆、胖,與高富帥、白富美什么的形成鮮明對比。后有網媒專門對屌絲文化加以闡釋,終使其發揚光大,成為一種社會性的自嘲,甚至被視作網絡亞文化的崛起,亦有一些“白骨精”主動歸類屌絲,以求自我設障,排解壓力。
就是這樣一個看上去有些“低俗”的字眼能夠迅速流行,并被“正統”所接納,可見世俗文化之強大。你說《江南style》有多高雅多有內涵?可它就是能風靡全球讓人歡樂。所以說,屌絲的“逆襲”并不是意味著屌絲戰勝了官方,也不代表官媒“刻意”放下身段,只是時代發展促使官民互動途徑不得不做出的一種改變——官媒采用比較潮的網絡詞匯,既可貼近大眾的表達訴求,也可擺脫高高在上、刻板八股的慣常印象,體現出其本應具有的現代公民意識,這種轉變或可擴大受眾數量,并實現有效傳播。
微博的出現讓普通百姓擁有了自由表達主張的話語空間,并可借助新媒體的聚合效應產生強大的影響力,之后推動了政府機構紛紛開通政務微博,并不時進行各種“微訪談”與網民互動,而這只是實現輿論引導的第一步。事實證明,自由平臺之上,“官微”不意味著一定有話語權,不做僵尸不作秀才是真的大V。
當然,語態改變之外,在新聞尺度上能更加放開,將善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