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2012年8月15日,是本·阿弗萊克(Ben Affleck)40歲的生日。這位曾憑電影《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大放異彩,也曾因為私生活混亂被狗仔隊追逐的話題明星,幾經起落,最終以執導影片《失蹤的寶貝》(Gone Baby Gone)和《城中大盜》(The Town)重回事業正軌。40歲的阿弗萊克已經領略過生命中的太多景致,美好的,丑陋的,這些經歷成為他進入“不惑之年”的有趣注腳。好友馬特·達蒙(Matt Damon)評價他:“在事業頂峰時一落千丈,然后卷土重來。他真切完整地感受過好萊塢這三個字的意義,現在,他終于可以笑看風云。”
40歲,是青年與中年的分水嶺。每個人都希望永遠年輕,可現在難免要想:什么?我這輩子已經過了一半了?” 2012年8月15日,本·阿弗萊克在他的生日聚會上大發感慨。
這次,阿弗萊克很低調,他和妻子詹妮弗·加納(Jennifer Garner)在家里舉行了一場小型生日聚會,只邀請了幾位好友參加,其中包括他多年的合作伙伴馬特·達蒙、經紀人帕特里克·懷特塞爾(Patrick Whitesell)、迪士尼公司制作部總監肖恩·百利(Sean Bailey)。
換個場景,當這位40歲的男人坐在某高級酒店的大堂里接受記者采訪時,可一點都沒有已經過了“半輩子”的落寞與無所謂,而是充滿活力又稍顯緊張。
最簡單的牛仔褲和格子襯衫,手拿一杯汽水,青色的下巴上有些新冒出的胡茬,交談時,不時露出他死活也不肯去換的一顆金牙。
阿弗萊克用近幾年來的成績有力回擊了曾與他如影隨形的質疑。“焦慮,成功激活了我性格中‘不成功便成仁’的部分。在好萊塢,你需要玩命打拼才能生存下去。雖然不至于有迅猛龍那樣的怪物在街角等著活吞了你,但在弱肉強食這方面,好萊塢與侏羅紀公園并無不同。”
翻身
《逃離德黑蘭》不僅票房大賣,還被不少影評人看作明年奧斯卡的獲獎熱門。
2012年10月,政治驚悚片《逃離德黑蘭》(Argo)借助良好口碑戰勝包括科幻巨制《云圖》在內的一系列新片,連續兩周位居北美票房亞軍位置。這部影片正是本·阿弗萊克的最新導演作品。
《逃離德黑蘭》不僅票房大賣,還被不少影評人看作明年奧斯卡的獲獎熱門。
10年前,當阿弗萊克因出演公認爛片《鴛鴦綁匪》(Gigli),以及與詹妮弗·洛佩茨(Jennifer Lopez)的狗血戀情,從紅極一時的“金童”寶座上跌落時,有多少人會認為他還會有翻身機會,更別提成為同代導演中的翹楚?
40歲的阿弗萊克,有著銀幕上看不到的率真和親切,在《逃離德黑蘭》中出演好萊塢制片的演員艾倫·阿爾金(Alan Arkin)說:“我沒想到他本人如此熱情,他身上那種年輕、率真的性格,與他在銀幕上塑造的人物完全不同。”
以前,阿弗萊克是個愛瘋愛玩的“夜行動物”,如今他每天6點起床,晚上9點睡覺。但一到片場,阿弗萊克就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拍電影千頭萬緒,時間根本不夠用。而且潛意識里總有一種焦慮,不但要把電影拍出來,還要拍好。太多事情塞滿了我的腦子
IQJFaUfJEPTwpIAlzdbu6w==,甚至和孩子們在一起時也是,有時我給他們洗澡或者喂飯,他們都會對我抱怨:‘老爸,你專心點!’”
不陪伴家人時,阿弗萊克一般會在家中的工作室,或在他和達蒙一起經營的帕爾街制作公司(Pearl Street Productions)開發新項目。
達蒙陪伴著阿弗萊克經歷了多年跌宕,銀幕上下二人都是多年伙伴,甚至兩人的家也只隔一條街。“我們在一起的時間太多了,”阿弗萊克大笑著說,“我總是好奇他老婆會不會私下問他,‘那傻大個兒非得每晚都來找你嗎?’”
業余時間里,阿弗萊克會作大量閱讀。采訪時,他剛剛看完作家勞倫斯·岡薩雷斯(Laurence Gonzales)的小說《生存之后》(Surviving Survival),這是一本有關鯊口逃生后如果面對生活的非虛構小說。此外,吉莉安·弗林(Gillian Flynn)的小說《出走的女孩》(Gone Girl)和大衛·米切爾(David Mitchell)的《云圖》(Cloud Atlas)也在他的閱讀名單中。除了看書,阿弗萊克一般不看電視,而是選擇電影。從2011年的墨西哥電影《糖果小姐》(Miss Bala)到維克托·弗萊明(Victor Fleming)執導的《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和《飄》(Gone With the Wind),他喜歡的電影范圍頗廣。此外,他還會時常和幾位相熟的圈內朋友一起打牌,阿弗萊克覺得打牌是對心理學應用的鍛煉,不但能訓練心理素質,還能學會分辨他人的強弱。
至于其他愛好,他承認:“有孩子以后基本已沒有留給愛好的時間了。我以前喜歡騎摩托和打籃球,不過現在一有時間我都會在家里陪孩子。”
45分鐘敲定《逃離德黑蘭》
“電話接通,不容他們說話,我劈頭蓋臉就先說了45分鐘,講自己如何喜歡這個故事,并計劃拍成一部怎樣的電影。”
《逃離德黑蘭》的運作始于2010年。當時,阿弗萊克剛剛拍完《城中大盜》,正打算與索尼公司再合作一部電影。
這時,華納將一部由克里斯·特瑞歐(Chris Terrio)撰寫的劇本拿給阿弗萊克:1979年,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被剛剛取得伊斯蘭革命勝利的伊朗人民包圍。一位精通偽裝技巧的中情局特工門德茲策劃了一個營救方案,他化妝成一位電影制片人,將六名外交官裝扮成劇組工作人員,最終成功將困在使館多日的美國外交官帶離伊朗。這個扣人心弦的故事深深吸引了阿弗萊克。
放下劇本,阿弗萊克馬上打電話找到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和制片人赫斯洛夫,當時這部電影正由他們二人名下的“煙屋制作公司”(Smoke House)運作,“電話接通,不容他們說話,我劈頭蓋臉就先說了45分鐘,講自己如何喜歡這個故事,并計劃拍成一部怎樣的電影。”放下電話后,赫斯洛夫和克魯尼把劇本賣給了他。
赫斯洛夫事后說,拍好這個故事,最關鍵的就在于找到幽默與懸疑的平衡點,“切入點需要很巧妙才能讓電影好看,阿弗萊克跟我們談的那些點子都很不錯。他要加重驚悚的戲份,這個想法是正確的。”
一開始,阿弗萊克考慮自己重寫劇本,但考慮到特瑞歐的劇本初稿本來就很好,再加上二人私交不錯,最終還是特瑞歐負責改寫劇本。倆人一起設計了新開場,簡短交代了故事背景,解釋了伊斯蘭革命以及50名美國人被扣留為人質長達444天這一事件的起因。此外,特瑞歐和阿弗萊克還對原本較多的人物進行整合,簡化了一些枝節線索。
在為拍攝做前期準備時候,阿弗萊克專程安排與故事中的原型門德茲見面,門德茲帶他去了一家酒吧,這是中情局特工經常聚會的地方,但阿弗萊克沒想到門德茲本人非常寡言:“他很不愛說話,為人特別低調。”一開始他想不通門德茲的性格為何如此,直到看過了一部由埃洛·莫里斯(Errol Morris)在2001年制作的有關此次營救行動的紀錄片《小灰人》(The Little Gray Man),阿弗萊克才真正明白,韜光養晦沉穩內斂的性格是中情局特工必須的條件,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容入各種復雜環境中。
劇本定稿后,角色人選依次確定,約翰·古德曼(John Goodman)飾演劇中的化妝師約翰·錢伯斯(John Chambers),“絕命毒師”布萊恩·克蘭斯頓(Bryan Cranston)出演另一名重要的中情局人員。在阿弗萊克的明星效應下,甚至連一貫神秘的美國中情局也破例敞開大門,允許劇組進入中情局內部參觀并取景。
影片大部分取景地都在洛杉磯附近,拍攝65天后,劇組轉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進行長達1個月的外景攝制。本來阿弗萊克想請當地的伊朗移民做群眾演員,結果發現會說波斯語的伊朗人都不愿意出鏡。因此,在土耳其拍攝的部分場景后來又回到洛杉磯請當地演員重拍了一遍,再使用CGI技術——如此做,不但可還原場景的真實感,也讓成本壓到了“相當不錯”的4450萬美元。
在伊斯坦布爾拍攝期間,阿弗萊克患上了重感冒,雪上加霜的是,當地群眾演員的追星熱情讓他難以招架,拍攝現場的群眾演員通常多達二千余人,每當阿弗萊克在場的時候,總會有情緒失控的粉絲,“人們叫喊著,還亂扔東西,我其實有點害怕,不過也會竭力表現出作為導演的些許傲慢,所有偉大的導演都有一股子傲慢勁兒。我總在想,我應該拿著擴音喇叭站到外面,大聲喝道‘都給我退后!’可實際上我一直沒把這種想法變成行動。”阿弗萊克自嘲,“我可不是會按理出牌的人。”
墜落
“我記得有次本打電話給我,傷心地對我說,有他的八卦雜志比他主演的電影還好賣。作為多年的朋友,看著整個世界都誤解他,真不好受,我簡直無法想象他那時的心境。”
與《心靈捕手》和《城中大盜》中塑造的社會最底層人物不同,阿弗萊克本人的成長經歷頗為順利。他是家中長子,在富裕的馬薩諸塞州坎布里奇長大,母親是一位教師,曾參加過上世紀60年代在美國南部的黑人民權活動,父親蒂姆也是一名知識分子。
馬特·達蒙與阿弗萊克小時候就是鄰居,達蒙10歲那年認識了小他兩歲的阿弗萊克,他現在還記得阿弗萊克家里類似法庭交鋒式的討論:“在他家吃晚飯是我成長過程中最有趣的經歷之一,他們家什么話題都會攤出來討論,而且氣氛還特熱烈。你必須想好論點,找到有力的論據才能撐下去,本的辯論水平就是在家里練出來的。相信我,絕對不要跟他爭論。”
隨著青春叛逆期的到來,少年阿弗萊克開始為父母的離婚而苦惱不已,之后父親開始酗酒,這一點后來也影響到了兒子。為了逃避,上中學的阿弗萊克開始在表演中尋找釋放方式,他與達蒙一起報名參演了社團舞臺劇,淺嘗演戲滋味的二人后來頻繁參加各種試境。
高中畢業后,馬特達蒙考入哈佛大學,阿弗萊克則考到佛蒙特大學,最初他選擇的專業是中東事務研究,后來因為有意投身演藝事業,轉去洛杉磯西方學院學習表演。
正式以演員為業后,阿弗萊克在1992年的《高校風云》(School Ties)和1993年的《年少輕狂》(Dazed and Confused)中都得到過角色,不過直到編劇并出演《心靈捕手》,他和達蒙才算真正嘗到成名的滋味。
當時二人年輕帥氣,又是一起長大的好友,一邊是他們雙雙走上奧斯卡紅毯并捧得小金人的頭條報道,一邊是他們分別約會當紅女星格溫妮絲·帕特洛和薇諾娜·賴德的花邊新聞,這一切都讓美國人對他們萬分著迷。尤其是阿弗萊克,他以25歲的年紀拿到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風頭一時無兩,成為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明星。
和所有俗套故事一樣,接下來等待阿弗萊克的是如自由落體一般突然而至的低谷。1998年,阿弗萊克接拍了災難片《世界末日》(Armageddon),2001年接拍了戰爭片《珍珠港》(Pearl Harbor),而達蒙則選擇了《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二人不約而同都選擇了動作片路線,達蒙認為,這一部分是因為對于新人來說,動作片比較輕松,而另一部分原因則是阿弗萊克的自以為是——他認為即便是一個糟糕的劇本,也可通過自己的表演扭轉局面,但后來才明白,真正能改變一部爛片走向的關鍵是——導演。
除了拍爛片以外,阿弗萊克的私生活也引發了頗多爭議,他當時和憑借性感形象紅極一時的女明星詹妮弗·洛佩茲頻頻約會。此時的阿弗萊克的名字已經不再是一名普通的演員,而是八卦熱門的代名詞,雖然他的片酬從1000萬美元上升到1500萬美元,但當一個演員被人津津樂道的不再是才華和演技而是源源不斷的八卦話題時,他遭受的形象損害并不是高片酬和高曝光率可以彌補的。
在接下來的幾年里,阿弗萊克苦心建立起的形象完全崩塌——2001年,他被懷疑因精神崩潰和過量服藥進入康復療養院,主演的電影《夜魔俠》(Daredevil)和《鴛鴦綁匪》也遭遇票房慘敗外加如潮差評。再后來,他和洛佩茲的戀情也走到了盡頭。
很多人對阿弗萊克人生的形容是“坐過山車”。達蒙回憶起好友的低潮期仍感慨不少:“我記得有次本打電話給我,傷心地對我說,有他的八卦雜志比他主演的電影還好賣。作為多年的朋友,看著整個世界都誤解他,真不好受,我簡直無法想象他那時的心境。”
萬幸的是,雖然被媒體口誅筆伐,但阿弗萊克的朋友始終支持他,對他的才華充滿信心。
阿弗萊克的經紀人懷特塞爾說:“本的才華總是給我驚喜,他和外界對他的評論完全不同。我曾告訴他,重回正軌的道路肯定艱苦而漫長,但你肯定行。”
動力,源自自省
阿弗萊克正在策劃改編斯蒂芬·金的小說《末日逼近》(The Stand),還打算再和達蒙合拍一部有關詹姆斯·J·巴爾杰(James Joseph "Whitey" Bulger Jr.)的傳記電影,目前的計劃是由阿弗萊克執導,達蒙主演。
終于,走出康復療養院的阿弗萊克重新設定了人生目標,立志絕不再接任何可能會后悔的工作,他對自己說:“要么全力一搏,要么坐以待斃。”
其后的8年里,阿弗萊克一直在踐行著這句話。
2007年,阿弗萊克簽下導演處女作《失蹤的寶貝》,他在接受采訪時承認,作導演對心理方面的影響很大,他甚至因為壓力過大而嘔吐不止。“第一次做導演時完全沒有自信,和普通人一樣,我在面對挑戰時會緊張至極。”
頂著巨大心理壓力,面目一新的阿弗萊克帶著《失蹤的寶貝》,以導演身份殺回電影界。好萊塢為這部情節平淡卻內涵深邃的電影折服,但即使如此,僅僅憑借一部電影的口碑很難確定他在導演中的地位,大部分電影公司都認為這只是阿弗萊克一時的超常發揮,或認為他無法駕馭場面更大的影片。但有一個人,被阿弗萊克的導演手法說服了,他就是華納公司的總裁,杰夫·羅賓諾夫(Jeff Robinov)。
阿弗萊克回憶:“《失蹤的寶貝》在票房上并不算很成功。羅賓諾夫把我請到他的辦公室,對我說:‘我覺得你是個非常不錯的導演,你想做什么電影,告訴我們,我們來運作。’這樣的允諾可不是常能聽到的。”
學會了深思熟慮的阿弗萊克選擇了《城中大盜》,這部投資3700萬美元的電影上映后在美國本土收獲了9200萬美元票房,以苛刻著稱的好萊塢影評人也對它贊譽有加。
幾乎一夜之間,曾經的“過氣明星”搖身一變成為好萊塢新銳導演,再度面對大好前途。阿弗萊克說:“有時想到自己也做了導演,就會覺得不安,因為我覺得那些偉大的導演們都有非常出色的控制力,而我還不行。不過或許正因此,我才總會始終抱有自省態度,這可能正是讓我不斷前進的動力。”
最近,阿弗萊克正在策劃改編斯蒂芬·金的小說《末日逼近》(The Stand),還打算再和達蒙合拍一部有關詹姆斯·J·巴爾杰(James Joseph "Whitey" Bulger Jr.)的傳記電影,目前的計劃是由阿弗萊克執導,達蒙主演。
不過,年過40的阿弗萊克現在要思考的事不僅是電影。“年紀大了,對一些曾經不那么在意的事情,現在會特別上心。”今年12月份,他將開始第七次剛果之旅,那里血腥的內戰已經持續了14年,戰火奪去了540萬人的生命。為那里的人們提供人道主義幫助,成為阿弗萊克長久以來致力的公益行動。
馬特·達蒙總結這位摯交的人生時說:“本曾在事業頂峰時一落千丈,然后又振奮精神卷土重來。他真切完整地感受過好萊塢這三個字的意義,現在,他終于可以以特有的隨性和泰然面對人生,笑看風云。”
“演而優則導”力行者
羅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
偶像演員成功轉型才華導演的代表。1980年的處女作《普通人》(Ordinary People)拿下四項奧斯卡獎,包括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雷德福共拍攝過8部影片。
沃倫·比蒂
(Warren Beatty)
著名完美主義者,1980年憑借《赤色分子》(Reds)達到導演事業頂峰,并拿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現在距其最后一部作品《吹牛顧客》(Bulworth)已經過去了14年,據說他目前在策劃一部有關傳奇大亨霍華德·休斯(Howard Hughes)的電影。
朱迪·福斯特
(Jodie Foster)
女性演而優則導的成功榜樣,1991年的導演處女作《我的天才寶貝》(Little Man Tate)收獲廣泛好評,不過后來其導演事業遇到了不少障礙,去年的《海貍先生》(The Beaver)也遭遇票房慘敗。
梅爾·吉布森
(Mel Gibson)
1995年,憑借導演并主演的《勇敢的心》(Braveheart)拿到奧斯卡小金人。2004年的《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真正讓他聲名鵲起,全球票房拿到6.12億美元。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
演而優則導的頂級勵志傳奇,從1971年的《迷霧追魂》(Play Misty for Me)開始,共拍攝了32部影片。《不可饒恕》(Unforgiven)和《百萬寶貝》(Million Dollar Baby)贏得的小金人不但鞏固了他傳奇導演的身份,也讓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被業內外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