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宏圖
巴彥是哈爾濱市的近郊縣,處于“哈爾濱一小時經濟圈”內。圍繞省委實施“八大經濟區”發展戰略和“十大工程”的發展舉措,為把科學的發展規劃落到實處、取得實效,今后一個時期,巴彥以建設生態宜居中等城市為發展目標,全力實施“興工、強農、擴城、惠民”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新型工業、綠色農業、宜居城鎮”等生態經濟,把巴彥建設成為新型工業基礎雄厚、生態農業蓬勃發展、歷史名城亮麗宜居、先進文化日益繁榮、和諧社會幸福平安的生態宜居中等城市。
一、實施興工戰略,加快巴彥工業化進程
我們把“興工”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來抓,就是通過全力開展好招商引資上項目,實現集中精力引進、建設和扶持一批工業項目,壯大工業經濟實力,為完成巴彥工業經濟的原始積累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主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突出抓好招商引資工作。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創新招商理念,著力引進一批牽動力強、科技含量高、財政貢獻率大、節能減排效果好的項目。
二是強力推進項目建設。強化項目的謀劃運作,找準地方特色與國家政策的結合點、重點項目與國家政策的有效對接點,爭取項目建設資金,加快項目建設,增強持續發展的后勁和動力。
三是完善工業園區功能。充分發揮省級工業園區的要素聚集作用,加大對園區的投入,全面完成興隆工業園區和巴彥工業新城“六通一平”建設,提升園區檔次,吸引企業入駐發展。
四是做大做強非公有制經濟。深入落實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放手發展一切有利于增加財富、擴大就業的各類民營企業,壯大非公有制經濟規模。
五是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穩步推進投融資體制、財政體制、流通體制、招投標體制等項改革,形成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體制環境和工作機制。
二、實施強農戰略,加快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我們把“強農”作為發展戰略。堅持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以市場化理念經營農業,全力調整農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到2016年,糧食產量計劃達到50億斤以上,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30%以上。我們的主要措施:
一是全力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按照發展“200萬畝高產作物、100萬畝水田、50萬畝經濟作物”的要求,優化調整糧食種植結構,進一步提升糧食生產的質量和效益。繼續實施“主輔換位”戰略,加快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堅持“打綠色牌、走特色路”,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而專、新而奇、精而美的特色產業和產品。
二是全力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深入推進南部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北部低碳農業生態園區建設,提升基地建設水平。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制度改革,鼓勵土地合理流轉,促進土地規模經營。
三是全力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整修配套、土地開發整理、黑土地治理和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建設,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新農村建設,大力推進村屯道路硬化、環境綜合治理等基礎設施工程,提高新農村建設標準。四是全力加快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種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等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加快專業市場建設,逐步完善市場功能,增強農業經濟發展活力。
三、實施擴城戰略,加快巴彥城市化進程
為了實現生態宜居中等城市的目標,我們修編了巴彥鎮建成區總體規劃,使巴彥鎮建成區面積達到21.82平方公里。東部為老城區,規劃建成區面積為10.02平方公里,定位為具有百年歷史文化底蘊的古城;西部為新城區,規劃建成區面積為8.2平方公里,定位為行政、科技、工業、商貿、文化體育中心;南部為工業新城,規劃建成區面積為3.6平方公里,定位為集食品加工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現代物流業為一體的新型工業園區。我們的主要措施是:
一是認真做好城鎮各項規劃。按照“生態、宜居”的要求,進一步修編完善縣城總體規劃、新城規劃、小城鎮規劃和各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形成完善的規劃體系。
二是穩步實施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老城區重點完成城區改造、五岳河生態長廊、中心公園等設施建設;新城區重點完成以行政辦公區、人民廣場、軸承工業園、文化體育設施為主的核心區建設。全面推進城鎮硬化、綠化、美化、亮化等工程,營造空氣清新、景觀優雅、富有文化內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居環境。
三是創新機制經營管理城鎮。用市場經濟手段,有效經營城市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實現“投入、經營、增值、再投入”的滾動發展。要以標準化、精細化管理為核心,逐步完善城鎮保潔等長效機制,構建城鄉環衛一體化大格局。
四、實施惠民戰略,加快和諧巴彥建設進程
我們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真心誠意地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讓人民群眾得實惠,生活得更加幸福,把“惠民”放在了各項工作的最終落腳點上。在普惠民生方面我們主要的措施有:
一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圍繞解決城鄉社會保障等問題,健全和完善養老、醫療、工傷、失業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不斷擴大農村和城鎮社會養老保險覆蓋面。加大對特困群眾和弱勢群體的幫扶救助力度,逐步擴大惠及面,改善和提高城鄉特殊群體的生活質量。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深入開展“創業創新、全民成才”活動。加快推動保障性住房建設,積極推進農村泥草房改造。
二是全面加強公共服務。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教育教學條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大力發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提高教學質量。進一步整合優化衛生資源,改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條件,提高群眾醫療保障水平。加快科技、人口與計劃生育、廣播電視等社會事業發展。
三是創新社會管理。完善信訪工作機制和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機制,注重事前預防,注重排查化解,注重疏導情緒,注重長效治本,開創性地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扎實推進“平安巴彥”建設,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編輯/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