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利敏
[關鍵詞]社會新聞;法制新聞;采訪
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也就必然從人治向法治過渡,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共同價值指向,新聞傳媒機構特別是廣播電視部門在進行深度報道的操作中,社會法制方面的新聞報道成為一個重要方面。社會新聞與法制新聞曾經是互相聯合而又能區分的,在深度報道領域中也是如此。電視深度報道欄目在各個省臺也十分活躍,如在黑龍江分為專門的法制頻道,設置相應的欄目。
一、社會新聞和法制新聞的區別與共性
(一)社會新聞
社會新聞是在政治、經濟、科技、教育、軍事新聞以外,不受行業限制,側重于從社會關系、群眾生活的角度反映社會動態、社會風貌和社會問題的新聞形式。動態報道、民風民情和問題研究是社會新聞的主要樣式。社會動態包括天災人禍如地質災害、交通事故、水火旱災等突發事件和奇異的社會現象;社會風貌如慈善募捐、拾金不昧、社會倫理、見義勇為等;社會問題主要包括地方與行業的不正之風、歪風邪氣、腐朽觀念,貪污腐敗、為非作歹、家庭鄰里糾紛、道德淪喪等現象。從報道的價值取向上看,社會動態類新聞一般以提供事實作為報道的方式,它基本取中性價值;社會風貌類新聞一般以宣揚鼓勵主流社會價值觀為報道指向,是正面報道;而社會問題則是以揭露批判為主要價值指向,一般趨向于負面報道。
(二)法制新聞
法制新聞是新近發生的,與法制相關的事實報道,如普法教育、法制環境、法庭審判、司法改革等。所謂法制一般指法律制度,與之常相對應的是民主。民主自由與法制秩序是構成社會政治局面的兩項重要指標,也是構成社會基本矛盾的重要內容。
(三)社會新聞與法制新聞的區別
社會新聞的內容反映的社會動態、社會風貌、社會問題、社會趨勢,一般是從社會公共道德層面出發看待新聞事實的本質;法制新聞注重那些社會動態,社會問題與法律的關系,與社會秩序的關系。從表現手法上看,社會新聞的表現手法一般以情馭事,對待某一新聞事件,有較強的故事性;而法制新聞更多的是以案說法,所有新聞事件的正負判斷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相對社會新聞來說,它是一種嚴肅莊重的新聞題材。
(四)社會新聞與法制新聞的共性
從社會新聞和法治新聞報道題材來看,它們都具有范圍廣泛的特點,一般不受到行業區域的限制。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受眾接受狀況來看,它們一般不嚴,受性別、年齡、民族、職業、文化修養區別的限制,它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從新聞和教育功能看,兩者都具有社會的教化的作用。
二、社會新聞和法制新聞的選題
許多的社會新聞與法制新聞在內容反映上,是一體兩面,同一條新聞,即是法制新聞,也是社會新聞。比如一群假扮警察的盜賊遇到一群假扮小偷的便衣警察后發生的故事,既能以喜劇的形式寫成社會新聞,又能以法律案例的形式寫成法制新聞,也可把兩者結合起來寫成解釋性深度新聞報道。
(一)社會新聞和法制新聞的故事性特點
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它的故事性,不管是嚴肅的或娛樂的,不管是正面的或負面的,通常都要有一個故事框架支撐,有人物和情節,有矛盾和沖突,有開頭、高潮、結尾。其中的邏輯關系一般清晰可辨,合情合理的。
(二)典型性
能夠進入記者法眼的題材一定是具有典型性的題材。題材的典型性是比較出來的,社會法制新聞中的典型性選題主要看事件本身的社會震蕩烈度及播出后的社會影響程度。
(三)交叉性
社會新聞與法制新聞它們彼此間的交叉與融合,這種融合為新聞采訪與寫作打開了較大的空間。央視《 新聞調查》 欄目拍攝的《婚禮后訴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節目講述的是安徽鳳陽縣一對未領取結婚證而成親的青年,因女方不能接受男方的暴力性關系而提出離婚,男方反告女方騙取他的錢財。結果法院判決女方退還錢財,男方以強奸罪名成立而被判刑兩年。男方贏了民事官司卻輸了刑事官司,而女方則是輸了民事官司卻贏了刑事官司。節目將一個農村多年來存在的事實婚姻習俗放置在法制社會中進行比較,這個例子既反映了當前的社會現實,又在社會進行了一場法制宣傳教育。
(四)模糊性
社會新聞存在多重價值評價與判斷,主要是道德、倫理方面的價值評價和判斷。通常深度報道中選題取向會處在正負價值的兩極,不黑便白。而事實則是更多的事件是介于黑白之間的灰色地帶,同時道德倫理標準并非是固定的,它也是與時俱進的。
三、社會新聞和法制新聞的采訪方法
新聞報道,尤其是調查性報道負面性的較多。因此,一些被采訪對象設法隱瞞事實真相,或與記者周旋,或以強硬手段干擾記者采訪,毆打記者、砸采訪工具的事例等時有發生,為了制作好社會法制節目。新聞部門應采取公開與隱性采訪的方式。
(一)公開采訪
公開采訪社會法制新聞,一是記者對事件判斷不清,不知道采訪的危險性。采得這樣的報道必須有勇氣。二是被采訪對象不知記者來訪目的,不回避或抵制采訪。記者的試探性提問是從外圍開始,未能引起對方警覺。這種采訪的深入較難。三是采訪對象自以為處于絕對強勢,對媒體采訪滿不在乎。采訪對象明知對抗無益,索性面對鏡頭說出事實真相。
(二)隱性采訪
有時候記者必須通過一些非正常手段進行采訪,即秘拍等。秘拍是經常性采訪方式。秘拍即偷拍,是隱性采訪的重要方式.是電視記者為完成采訪任務而迫不得已的行為。隱性采訪是在公開場合拍不到真正事實的情況下,采訪者不易被對方發現的一種偷拍方式。
(三)遷回采訪
社會新聞的法制新聞的采訪存在困難,記者在采訪前一定要充分做好心理準備,事先做好采訪的策劃。為了使播出的節目效果更好,要通過畫面展示故事的沖突和高潮,拍到事件當事雙方或多方的爭執,或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見解,公開采訪就成為必要。記者將秘拍作為背景材料,把公開采訪作為節目最精彩部分予以直接呈現,起到明暗結合,一波三折的效果。
為實現采訪目標,記者采訪中要采取遷回采訪方法。即滲透采訪,事先進行外圍采訪時采用秘拍方式,不驚動采訪對象,在獲取足夠的證據材料后,進行公開采訪,讓采訪對象盡量發揮他的想象那些有利于自己的說辭;記者出示證據(包括物證和錄像證據),再看他怎樣為自己辯解和開脫。這樣的對照,使人的兩面性比較完整地展示出來。□
(編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