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志光,王 輝,李姿容,黃立成,汪世斌,鐘澤洲
(1湘陰縣氣象局,湖南湘陰414600;2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長沙410205)
湖南湘陰縣位于南洞庭湖濱,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和典型的雙季稻作區,地處向北開口馬蹄形特殊地形的湘北,是氣象災害多發地,如倒春寒、陰雨寡照、5月低溫、高溫熱害、干熱風、干旱、洪澇、寒露風等,對水稻生長極為不利,常造成水稻減產或絕收[1]。溫、光、水因素的顯著變化,對農作物生長影響較大[2]。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水稻生產氣候條件亦有不同程度的改變。筆者利用湘陰國家基本氣象站近40 a氣象資料,通過對近10 a水稻生產主要氣象災害發生時間和強度統計并與前30 a氣象災害對比分析,試圖為氣象分析預報并指導水稻生產防災減災提供參考。

表1 水稻生產主要氣象災害的統計標準[3]及危害[1]

表2 湘陰縣水稻生產倒春寒天氣發生時間及強度統計

表3 湘陰縣水稻生產5月低溫天氣發生時間及強度統計

表4 湘陰縣水稻生產寒露風天氣發生時間及強度統計

表5 湘陰縣水稻生產高溫熱害天氣發生時間及強度統計

表6 湘陰縣水稻生產干熱風天氣發生時間統計

表7 湘陰縣水稻生產洪澇天氣發生時間及強度統計

表8 湘陰縣水稻生產干旱性天氣發生時間及強度統計

表9 湘陰縣水稻生產大風災害性天氣發生時間及強度統計

表10 湘陰縣水稻生產陰雨寡照天氣發生時間及強度統計
(1)倒春寒。從表2可知,近10 a發生頻率為40%,比前30 a增加頻率10%,其中接近或達到重度倒春寒天氣的發生頻率為10%,比前30 a增加頻率3%;且以4月份居多,在近10 a中占總發生次數的80%,比前30 a中占總發生次數的58%提高了22%。頻繁的倒春寒天氣對水稻秧田特別是直播田影響較大,如2010年洞庭湖區早稻直播出現大面積爛種死苗,補種時間推遲至4月22日以后,早稻成熟期推遲10 d左右,單產普遍降低。
(2)高溫熱害。從表5可知,近10 a發生頻率為90%,比前30 a增加頻率33%,其中中度和重度高溫熱害天氣的發生頻率為70%,比前30 a增加頻率47%。對遲熟早稻和中稻抽穗揚花結實影響較大,常造成結實率降低和高溫逼熟。如2009年出現的高溫熱害天氣就是造成環洞庭湖區雙季早稻高空秕率的氣象成因[4]。
(3)干旱。從表8可知,近10 a發生頻率為80%,比前30 a增加頻率40%,其中特大干旱天氣的發生頻率為20%,比前30 a增加頻率10%。特別是三峽截流后,湘江水位急劇下降,2009年洞庭湖平原稻區出現了歷史上未見的春、夏、秋旱同年發生,給水稻生產安全帶來非常嚴重的影響。
(1)5月低溫。從表3可知,近10 a發生頻率為50%,僅比前30 a減少頻率3%,其中重度5月低溫天氣的發生頻率為20%,比前30 a增加頻率10%。由此可見,5月低溫發生頻率較高,常造成早稻分蘗減少,甚至僵苗不發。
(2)干熱風。從表6可知,近10 a發生頻率為70%,僅比前30 a增加頻率3%,且比前30 a更集中發生在7月上中旬,頻率高達60%,比前30 a7月上中旬的發生頻率增加30%,對早稻灌漿結實影響加劇。
(3)洪澇。從表7可知,近10 a發生頻率為40%,比前30 a增加頻率10%,其中重度洪澇災害天氣發生頻率為10%,與前30 a發生頻率相同。但由于三峽截流,科學治水力度加大,對水稻生產的災害性影響反而逐年下降。
(1)寒露風。從表4可知,近10 a發生頻率為20%,比前30 a減少發生頻率20%,其中重度寒露風災害天氣發生頻率為0,比前30 a減少發生頻率3.3%。由此可見,9月發生的寒露風弱化趨勢明顯,有利于晚稻安全齊穗。
(2)陰雨寡照。從表10可知,近10 a發生頻率為年平0.4次,比前30 a年平1.03次減少0.63次,且多集中于3至4月,集中度75%,比前30 a的同期集中度提高20%。由此可見,此災害主要影響早稻秧苗生長,對其它時段水稻生長影響不大。
(3)大風。從表9可知,近10 a年平均發生1.1次,比前30 a的年平均4.6次減少3.6次,其中每年5次及以上大風天氣的年數頻率為0,而前30 a每年5次及以上大風天氣的年數頻率達43%。由此可見,大風災害性天氣發生頻次明顯減弱,對防止水稻倒伏,推廣機械化收割十分有利。
亟待加強農業氣象監測設施設備建設,積極開展農業生產精細化預報服務,實行短期與中長期預報相結合,為農業生產全過程提供適時的或滾動的天氣預報服務;亟待建立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應急機制,確保氣象災害信息及時傳遞到黨政領導、相關部門和農戶手中,為水稻生產防災減災提供及時的指導意見。充分利用和發揮農經網、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網和一支人性化服務的農村(鄉、村、組)氣象信息員隊伍的作用,將防災、避災、減災預警信息和知識傳播到千家萬戶、到田間地頭。
大力推廣地膜保護和設施育秧,嚴格控制早稻直播,確保早稻秧苗正常生長;早稻選用早、中熟良種,嚴格控制中稻種植面積,避免高溫熱害天氣危害;加強提水設備設施建設,搞好塘壩擴容蓄水、暢通溝渠,推廣節水灌溉和節水栽培技術;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適時留住空中的云水資源,提高稻田抗旱能力和抗旱技術水平;適當加大早稻用種量,培育壯秧,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提前預防5月低溫危害;加強早稻后期管理,保持田間排灌通暢,努力減輕干熱風危害。
通過會議、媒體、標語、培訓等多形式宣傳預防氣象災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廣大干部和農民充分認識氣象災害的嚴重危害,樹立超前應對氣象災害發生的思想,自覺學習防災減災技術,提高應對突發性氣象災害的能力和水平。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時有發生,水稻生產常常遭遇不可抗拒的農業氣象災害損失,只有積極做好農業災害保險,才能更有效地減輕災區農民損失,促進水稻生產持續穩定發展。
本文承蒙湘陰縣農業局研究員李概明提出寶貴修改意見,謹致謝意!
[1]呂愛欽,戴清明,謝年保,等.湖區水稻主要氣象災害與生產補救對策 [J].作物研究,2004,18(1):11-14.
[2]劉建軍,沈俊峰,王小玲.農業氣象災害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及對策—以常德市鼎城區為例[J].作物研究,2010,24(1):73-75.
[3]湖南省地方標準DB43/T234-2004.氣象災害:術語和等級 [S].2004.
[4]鐘榮華,楊樂清,劉電英,等,2009年環洞庭湖區雙季早稻高空秕率的氣象成因分析[J].中國農業氣象,2010,31(S1):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