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0年那個明媚的春天里,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開始組織新老員工每天開會集體學習社會發展史。
早在1945年,郭沫若于重慶出版他的史學大作《十批判書》時(即“文革”時期毛澤東警告郭“勸君少罵秦始皇,十批不是好文章”之《十批》),尚能對不同意見有所容忍并設法重新提出更多的證據和說明,以證實自己創造的學說之鐵證如山,牢不可破。
到了1950年卻又是另一番景象了。郭氏在《十批判書》改版后記中,專門寫了一篇《蜥蜴的殘夢》,公開向董作賓等人發難。文曰:“……以前搞田野考古的人大抵缺乏社會發展史的知識,有的人更根本不相信社會發展史的階級劃分,故他們對于這些史料不加重視,或則兢兢于古器物尺度輕重的校量,或則根據后來的歷法推譜所謂‘殷歷,真可以說是捧著金飯碗討飯了?!?/p>
此前,董作賓于1947年訪學美國芝加哥大學期間寫就一篇《自序》,明確反對殷代是奴隸社會的說法。其中一段說道:“殷代不是創造文字的時代,我們就不能根據甲骨文字來研究殷代的社會背境?!覀儾荒軗中握f‘民是刺瞎眼睛,‘臣是俯首聽命,民與臣是奴隸,殷代的臣民也就是奴隸,因而斷定殷代是奴隸社會”云云。
針對董的觀點,郭沫若在《殘夢》一文中毫不客氣批評:“董作賓卻僅僅抓到一兩個字,根據自己的敵愾來隨便邏輯一下,便想把臣民是奴隸的本質否定了,把殷代是奴隸社會的說法否定了。這根本就不是學者的態度。就是這種非學者的態度,逼得他在今天跑到臺灣去準備殉葬,這一層,我倒是能夠充分理解的。”
自此,董作賓與郭沫若之間的交往與友誼徹底斷絕,以后再也沒有發生過聯系。
1953年,董作賓編著的《殷墟文字乙編》下輯在臺灣出版,該書著錄甲骨文2833片,并收錄了殷墟第十三次發掘著名的YH127坑的大批完整材料,學術價值極其重要。該著作傳到大陸后,郭沫若如獲珍寶,立即指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予以翻印出版,并親自為之撰寫了后記,但對編著者董作賓避而不談。
偶爾談到董作賓而被外界所知的一次是,郭沫若在致原中央研究院人文和社會科學組院士、時任湖南大學文學院院長楊樹達信中的披露,只是口氣與幾年前已有了巨大變化。1953年9月23日,楊樹達在日記中寫道:郭沫若來書……云董某妄人,其說未可盡信。記《卜辭通纂》曾言讀董氏斷代研究例,拍案叫絕,今乃斥為妄人,鼎堂真妙人哉!
1966年4月1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擴大會議在京舉行,身為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郭沫若,痛心疾首地檢討并宣布說:“……我以前所寫的東西,嚴格地說,應該全部把它燒掉,沒有一點價值。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沒有學好毛主席思想,沒有用毛主席思想來武裝自己,所以,階級觀點有時候很模糊,因而,就應該全部燒掉?!?/p>
他甚至“很慚愧”地說:“事實上很多農民學毛主席著作比我們任何人學得都好,比我們這些知識分子學得好得多。我們這些知識分子,夸夸其談的什么哲學家、史學家、什么家,簡直不成家。”
郭氏這番發言,通過媒體輾轉傳到臺灣后,再度引起了學術界震動。此時“妄人”董作賓已死,無力再作評論和搖頭嘆氣了,而尚活在人間的李濟為此提出了公開批評,認為郭“沒有自信”,之所以沒有自信,是由于在做學問上缺乏“自約”精神。后來李濟給郭氏的為人為學做了一個總結式的評價:“郭是一個天分很高的才子,可惜就是沒有……”等等。這是郭董交惡之后的事了,暫且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