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克印
(武漢體育學院體育經濟管理學院,湖北武漢 430079)
體育倫理學是研究體育道德的學問,經濟倫理學主要研究經濟領域中的道德問題,二者同屬于應用倫理學.體育經濟倫理是指在體育經濟活動中形成的倫理精神或倫理氣質以及協調倫理關系的倫理道德原則和規范.體育經濟倫理研究的對象是發生在體育經濟活動中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領域的道德現象.體育經濟倫理研究既可作為體育倫理學研究的一個分支,也可以算作經濟倫理學研究的一個領域,是二者相互交叉的共同研究領域.在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背景下,開展體育經濟倫理研究,對于豐富體育倫理學和體育經濟學理論具有重要意義,對體育市場經濟的社會實踐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通過對已有的體育經濟倫理研究成果進行述評,找出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并指出未來的研究趨勢,為今后研究提供參考.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經濟和體育運動的全球化,一些歐美學者對體育經濟領域中倫理問題進行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專門性期刊和綜合性體育社會科學期刊相關文獻及論著中,如英國體育哲學協會主辦的《Sport,ethics and Philosophy》、美國的《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和《Journal of Sports Media》等學術期刊.由蔣建平等譯的《體育經濟學》(邁克爾.利茲等,2003),鐘秉樞等譯的《體育產業組織管理---對績效負責》(丹尼爾.科維爾等,2005),裴立新等譯的《體育管理學》(伯尼.L.帕克豪斯,2009)等著作中也涉及到一些體育經濟倫理研究內容.另外,許多國家建立了體育倫理研究中心,并開通了網站.如,美國的體育倫理協會網站(www.sportsethicsinstitute.org/)、加拿大的倫理學網站(www.ethicsweb.ca)、澳大利亞體育協會網站(www.ausport.gov.au/supporting/ethics)等.在當代西方,體育倫理研究已經具備了獨立的形態,形成了獨立的學科進入專業院校課堂;另一方面,體育倫理研究滲透于體育經濟學、體育產業管理、體育營銷等領域,與當代體育經濟領域中現實問題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擴大了體育倫理學和經濟倫理學的研究視野,增強了研究成果的應用性與實踐價值.國外有關體育經濟倫理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主要論述了體育商業活動中存在道德問題的必然性、倫理道德在體育產業管理中的地位、倫理道德與決策關系、怎樣培養體育管理者的道德素質和制定體育營銷行業的道德準則等問題.丹尼爾.科維爾等人談及倫理道德與決策時,認為在體育組織中,道德是很重要的.在體育產業中,比賽以及組織的運作取決于參與和管理體育組織的個人的正直誠實[1].斯科特.布蘭沃德認為體育商業活動也不免存在其他領域盛行的道德問題,并基于功利、權利、責任和義務等三種道德分析途徑,為體育管理者提供一個合理的道德準則基礎,同時指出團結一致向體育管理的專業人士提供道德培訓,培養講道德的體育管理者是非常必要的[2].瑪麗.胡姆斯等人研究表明,體育產業包括社會體育、校際體育、健康和健身、休閑運動和設施管理等,不同階層的體育管理者會遇到不同的倫理問題,需要考慮體育產業的復雜性和獨特的倫理問題,根據不同的體育市場,制定出不同的道德決策[3].
主要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內涵、表現形式以及與倫理之間的關系.通過實證分析企業社會責任在體育產業中存在的必要性、地位和作用,并研究倫理道德如何提高體育企業的社會責任.丹尼爾.科維爾等人是從團體和個體兩個層面,在分析傳統經濟學說和能動學說兩種論點的基礎上,對體育社會責任與倫理道德問題進行研究,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能夠有助于建立體育組織與消費者的友誼和積極聯系,體育管理者需要意識到體育產業中倫理道德的重要性,并要把公司的行為準則或倫理道德準則作為行為要求.赫拉謝斯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倫理道德和慈善捐款是體育企業社會責任的主要構成方面,體育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會在產業績效、品牌打造、企業文化、消費者忠誠等方面獲得收益,也使利益相關者,如媒體、各級政府、贊助商、供應商、當地社區、員工等受益[4].艾絨.史密斯等人把體育比喻成實施企業社會責任活動的交通工具,認為體育提供了一種縮短人們在社會和經濟中地位差距的橋梁[5].吉姆戴利提出通過以下措施來提高體育商業道德:1)球員和體育組織通過談判,進行跨國公平交易.2)消除市場扭曲、隱藏保密協議和獎勵.3)加強地方、國家和國際的體育無形資產保護.4)與具有良好聲譽的體育企業建立合作關系.5)充分尊重相關體育人員的人權,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6)建立道德守則和行業標準,保障體育產業的良性運作[6].
主要論述煙草、烈酒等品牌在體育贊助中所引發的倫理問題.如斯特芬.麥克丹尼爾等人發表的《對酒精和煙草在體育贊助中道德內涵的跨文化調查》,就是運用實證調查方法,以多學科、跨文化的視角闡述體育贊助中的道德內涵,分析在澳大利亞與美國兩種不同文化的國家里,人們對酒精和煙草在體育贊助中的價值取向,為管理者采取科學的決策提供參考[7].另外也討論了學校體育中贊助所帶來的倫理問題.如瑪麗.胡姆斯等人的研究主要涉及三個問題:1)體育贊助的公平問題.2)學生運動員有沒有權利直接成為體育贊助對象.大學生體育協會禁止學生直接成為贊助對象或從事代理活動,是否剝奪了學生的一些權利,還是為了確保學生運動員能夠獲得學位.3)學校體育贊助中性別、人種歧視等問題.男女學生運動員或教練員獲得體育贊助的比例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人種歧視現象[3].
我國關于體育經濟倫理研究是從經濟倫理學的興起和體育經濟領域內日益凸顯的倫理道德問題開始的.目前,體育經濟倫理研究并未從體育倫理研究和經濟倫理研究中分化出來,而是作為其中的一個研究方面,體現在相關文獻和論著中."體育經濟倫理"相關研究較少,且比較零散,主要包含在"體育倫理"名目之下,與體育經濟倫理研究較為相關的內容為以下幾方面.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沒有專門從事體育倫理研究的人員,為數不多的哲學家、倫理學家和體育教學人員開始研究體育活動中的道德問題,體育倫理學作為一門學科開始受到關注.1985年,譚華在《體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一文中,首次對體育倫理學的概念、研究對象和任務、基本問題等進行了探討.1989年,潘靖伍等人編寫的《體育倫理學》是中國第一部體育倫理學專著,闡述了體育倫理道德形成與發展過程、體育道德的本質、體育道德原則、體育道德規范以及體育道德行為與體育道德品質等問題.另外,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把體育倫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列入發展規劃,成立了體育倫理學學科組,由此開始系統地對體育道德問題進行研究.到20世紀末,體育道德理論問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這一階段的主要代表著作有:體育院校編寫組編的《體育道德》(1991),潘靖伍等人主編的《體育道德研究》(1994),華宏興主編的《體育倫理學》(1999)等.這一階段,是體育倫理研究的開始階段,主要側重的是體育道德的基礎理論、體育道德的基本原則和規范、體育道德評價、體育道德修養和教育等[8-9].該階段把體育倫理定位于體育職業道德,沒有從更深層面思考體育與倫理的內在關系.盡管這一階段沒有研究提及體育經濟倫理問題,但為今后的體育經濟倫理實踐奠定了理論基礎.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應用倫理學得到了快速發展,體育倫理研究不再僅限于體育道德的基礎理論,對體育倫理實踐的考察和思考成為研究的重點,更多的哲學家、倫理學家以及體育教學科研人員投入到體育倫理研究中,相關體育倫理的話題成為眾多學者討論的焦點,體育市場中的道德規范研究是該階段的主要研究內容.如各級道德委員會的設立、各種道德規范、自律條約的出臺、政府文件的制定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2002)和《關于加強體育道德建設的意見》(2002)等均關涉體育經濟倫理實踐.同時,研究成果還體現在相關文獻中,如《對體育市場倫理的道德審視》(謝軍,2000),《中國傳統體育倫理思想及現代轉形》(龔正偉,2000),《體育道德經濟價值探究》(邢日光等,2001),《論中國體育市場倫理規范的缺損與重構》(劉湘溶等,2003),《體育產業發展進程中對傳統道德資源利用的研究》(王斌,2003),《建設我國體育市場經濟道德規范的思考》(王學臣等,2004),《市場經濟條件下體育發展的目標偏差及其矯正》(司榮貴,2004),《人文體育----體育演繹的文化》(童昭崗等,2004)等.在這一階段,學者們研究的視野更加開闊,不僅對體育道德基礎理論和傳統體育倫理思想進行深入研究,還對體育經濟領域中的倫理缺失現象進行現狀描述,并提出了規范體育市場的建議和對策,成為研究體育經濟倫理的開始.
體育經濟與競技體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體育經濟為競技體育發展奠定物質基礎,競技體育是體育經濟滲透的主要領域,競技體育的發展能夠促進體育經濟發展.因此,研究體育經濟倫理需要對體育倫理研究進行梳理.我國體育倫理研究是隨著競技體育倫理問題的凸顯及其解決而開始和發展的,也有著一定的社會背景.目前,競技體育倫理研究呈現方興未艾之勢,特別是關于體育倫理的構建研究成為研究熱點.體育倫理的構建研究主要表現以下四個方面:第一,體育倫理構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研究.有學者認為,"體育作為人類最大的'公域'之一,仍徘徊在我國應用倫理學的'應用'研究之外.處在建設和發展轉型時期的當代中國體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范相互契合的問題不能游離于我們研究的領域外圍"[10].有學者認為,中國現代競技體育倫理思想的構建,應在和諧社會的理念下進行,將儒家思想與西方奧林匹克精神有機融合在一起[11].第二,體育倫理的構建原則研究.有學者提出"利益協調原則、普遍性原則、層次性原則、他律與自律原則、長期性原則、導向的一元性原則、實踐性原則等"[12].有學者從經濟體制發展變化的角度,提出"從實際出發原則、利益兼顧原則以及先進性和廣泛性要求相統一的原則"[13].第三,體育倫理構建路徑和方法的研究.這一部分研究主要是圍繞自律、他律及其相互關系而展開的,提出了倫理和發展協調作用、實施制度化、內部和外部控制相結合等途徑和方法.第四,體育倫理主體的規范建設研究.體育倫理道德主體問題,實質就是人的問題.劉湘溶認為,體育道德具有主體性,體育道德規范只有轉化為具體的行為規范,才能引導人的行為方向[14].他對運動員、教練員、體育科研人員、體育觀眾等體育運動主體所遵循的體育道德規范進行了論述.
研究體育經濟大多數是運用一般經濟理論,從實證經濟學方面著手的,很少考慮到影響體育經濟活動的倫理道德因素,但也有部分學者對體育經濟領域中出現的倫理道德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0年,謝軍《對體育市場倫理的道德審視研究》首次提出"體育經濟倫理"一詞,認為要構建新型的體育道德風貌,需要對體育市場經濟體制、體育商業化有一個價值前提或道德標準的評價,并提出一種與體育經濟制度相對應的體育道德和體育價值觀[15].2004年,童昭崗等人在《人文體育----體育演繹的文化》著作中論述體育文化與經濟時,也提及"體育經濟倫理",認為"在體育經濟的發展中,不能采取脫離體育經濟倫理的簡單態度,那樣的體育經濟發展是危險的[16]".有學者提出當代體育倫理所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全球化所導致的政治、經濟、文化與體育之間的倫理沖突、體育市場化和職業化所導致的不當逐利、科技發展對體育產生的負面效應等[17].與體育經濟倫理研究比較相關的研究內容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其一,體育道德的功能價值研究.主要論述體育道德的評價和規范等功能以及蘊含的經濟價值和人文價值.其二,體育產業中對傳統道德資源的利用研究.主要研究儒家的"禮讓"和"仁愛"等倫理思想和義利觀在體育經濟發展中的運用.其三,體育消費倫理研究.主要論述體育消費異化現象,以及如何構建科學健康的體育消費方式.其四,體育市場中誠信問題研究.主要研究體育市場中誠信缺失現狀、原因以及如何提高誠信[18].
體育倫理研究作為應用倫理研究的一個方面,受到學界的關注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起步雖然較晚,但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其研究隊伍逐漸壯大,研究成果日漸豐碩.從研究數量上來看,涉及到體育倫理的博士論文有6篇,碩士論文40多篇,著作有14部,另外還有300多篇期刊論文.從研究內容上來看,學者不僅研究了體育倫理的基本理論問題,還深入實際,探討了體育領域中所存在的倫理實踐問題,諸如對假球、黑哨、興奮劑等等違背體育道德問題、體育與環境問題、體育異化問題、學校體育倫理等問題進行了研究.目前,我國關于體育經濟倫理的研究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
首先,"體育經濟倫理"這一概念已經提出,并從文化學角度闡述了人文體育觀在體育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價值,指出在體育經濟的發展中,不能忽視體育經濟倫理的作用.其次,在體育經濟倫理原則和規范方面作出了研究.提出了集體主義、公平公正、人道、貴生、環保和奉獻原則等,通過團結友愛、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無私奉獻、公平競爭等倫理規范,協同法律共同促進體育市場的健康運行.最后,對具體的體育經濟倫理問題進行研究,如假冒偽劣體育用品、失信等不道德現象,體育產業管理、體育企業社會責任、體育贊助中的倫理問題.另外,學者們在對奧林匹克主義、中華體育精神、競技體育倫理、高科技對體育比賽造成的倫理問題等研究中,也涉及到了一些關于體育經濟倫理問題的研究.從這些已有的研究來看,研究者對體育經濟倫理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這為后續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礎.
3.2.1 研究隊伍不夠強大,研究實力薄弱
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體育倫理研究才開始起步,比較系統地開展研究則是在2000年之后,相對于應用倫理學的其他分支,其研究隊伍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在專業素養上,都有著很大的差距[19].從研究性質上來講,也可把體育經濟倫理研究劃分到經濟倫理學研究范圍之內,從事經濟倫理學研究的學者雖然有深厚的倫理學功底,但對體育缺乏全面了解,沒有認識到體育經濟獨有的特征和作用,認為體育經濟只是國民經濟中一個不太起眼的領域,所以無暇顧及體育經濟倫理研究.又由于從事體育經濟倫理研究,需要運用體育經濟學、體育倫理學、經濟倫理學等多學科理論知識,研究起來難度較大,而且沒有太多可直接參考的研究成果.迄今為止,研究體育經濟倫理的隊伍不夠強大,研究實力還很薄弱,需要引起廣大學者和專家們的關注.
3.2.2 研究方法簡單化,研究視野不夠開闊
體育經濟倫理研究既是體育倫理學研究的一個分支,也是經濟倫理學研究的領域,屬于應用倫理研究范疇,應該體現出研究的哲學性和實踐性.國內的體育經濟倫理研究常常陷入"法律模式"或"工程模式",把一些倫理學理論看成某種特定的道德原理或準則,簡單地套用到現實體育經濟生活中.國外體育經濟倫理研究,較為重視實證和應用研究,多采用案例、社會調查等研究方法,值得借鑒和學習.體育經濟倫理研究既需要進行理論上的倫理思考和分析,也需要結合實際調查,得出有說服力的結論,提出針對性的對策.目前,體育經濟倫理研究仍局限于對一般職業道德進行研究,且重于從微觀個體的角度來探討道德問題,而沒有置于整個體育經濟領域和大社會背景下,缺乏從機制、體制、企業組織等宏觀和中觀層面進行道德分析或道德構建研究.
3.2.3 缺乏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研究實踐性不強
我國學者對體育職業道德、競技體育倫理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理論成果,但對于體育經濟領域中的倫理道德問題研究不夠,不僅缺乏對體育經濟倫理的基礎理論研究,且已有成果的實踐性不強.目前,體育經濟倫理研究還沒有從體育倫理研究和經濟倫理研究中分化出來,研究的內容都包含在體育倫理學和經濟倫理學之中.盡管有學者提及"體育經濟倫理",并進行了相關闡述,但沒有對其概念、內涵、功能價值、規范等基本理論進行研究.研究體育經濟倫理的任務之一,就是通過對體育經濟領域中出現倫理道德問題進行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解決的原則、方法和具體措施.從現有的體育經濟倫理研究成果來看,研究主要停留在一般體育道德原則和規范層面,缺乏實證研究,對具體問題涉入不深,解釋力不強,與其他學科結合的廣度和深度不夠.
3.2.4 研究成果較少,研究內容缺乏系統性
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推進,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內外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如: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體育產業面臨著商業文化和倫理道德方面的挑戰;運動員中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職業體育聯賽中賭球、假球、黑哨等現象頻繁發生;假冒偽劣體育用品充斥市場;體育領域中的商業賄賂等.這些都是體育經濟倫理研究所關注的內容,但目前研究高質量成果較少.體育經濟倫理研究的對象是發生在體育經濟活動中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領域的道德現象,主要是對體育經濟行為進行全方位的道德評價,不僅要驗證經濟上的合理性,還要驗證倫理上的正當性.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研究內容缺乏系統性,主要是對在消費領域和分配領域中出現的道德問題進行研究,而基本上沒有涉及生產領域和交換領域.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快速轉型,體育職業化和商業化的加劇以及多元文化的碰撞,我國體育經濟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未來必然會出現更多的倫理道德問題,加強體育經濟倫理研究也勢在必行.目前,體育經濟倫理的研究與建設仍處于初創期,不論是研究領域還是研究水平,都有待于開拓和提高.綜述已有成果,從中國的國情和體育經濟發展現狀出發,今后的體育經濟倫理研究還需要在以下幾方面作進一步探討.
4.1 在研究思路上,立足現實,擴大研究視野.體育經濟倫理研究要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思想為指南,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堅持具體分析與抽象分析相結合,堅持歷史分析與現實分析相結合.以倫理學、經濟學、體育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知識,結合體育經濟活動特點及實證調查結果,全面分析體育經濟活動中的倫理問題,提出實現體育經濟與倫理道德良性互動的具體方案.
4.2 在研究方法上,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體育經濟倫理研究不僅要運用倫理學的方法,對體育經濟倫理現狀的進行反思和批評,還要重視實證研究,利用社會調查等研究方法,為理論提供依據.體育經濟倫理研究的任務,不僅只是提出一些倫理準則和規范,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讓這些準則和規范對體育經濟實踐起到一定作用,促進體育經濟良性發展.廣泛運用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認真探索體育經濟領域中倫理道德的功能價值、體育經濟倫理規范的形成規律以及體育經濟倫理實踐的效果等.
4.3 在研究內容上,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和進一步拓展應用研究.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主要有:體育經濟倫理的內涵、特征和功能;體育經濟與倫理道德之間的關系;傳統體育經濟倫理思想研究;體育經濟倫理規范;體育經濟倫理的評價標準、體育經濟倫理的構建原則等.在應用研究方面主要有:體育經濟政策的倫理分析;體育經濟倫理現狀探索;體育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生產倫理在體育產業發展中的作用;交換倫理對體育市場的影響;體育資源配置中的倫理問題;消費倫理在體育消費中的應用研究等[20].
4.4 在研究平臺上,建立多通道信息交流.體育經濟倫理研究,離不開跨學科的交流、對話與溝通,必須不斷從體育學、經濟學、倫理學等學科中汲取豐富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心理學、人類學、管理學等學科的介入;讓經濟倫理學、體育倫理學成為專業體育院校的選學課程,開設有關體育經濟倫理的主題研究;建立體育哲學倫理學協會,開通體育倫理學網站,開設體育經濟倫理研究欄目,定期開展相關學術論壇和報告會;與國外體育哲學倫理學協會建立必要的溝通平臺,進行學術互訪,加強學術交流;借鑒國外體育哲學協會辦期刊和雜志的經驗,創辦體育哲學倫理學學術期刊或開設專門研究方向.
[1][美]丹尼爾.科維爾,等.體育產業組織管理---對績效負責[M].鐘秉樞,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美]伯尼.L.帕克豪斯.體育管理學[M].第四版.裴立新,成琦,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Mary A.Hums,Carol A.Barr and Laurie Gullion,The Ethical Issues Confronting Managers in the Sport Industr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9,20:51-66.
[4]Hela Sheth and Kathy M.Babiak,Beyond the Game:Perceptions and Practice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Professional Sport Industr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9,27.
[5]Aaron C.T.Smith and Hans M.Westerbeek,Sport as a Vehicle for Deploy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JCC 25:1-12,2007.
[6]Jim Daly,Rethinking the Ethics of Sport Business Practices,Melbourne ConventionCentre,Victoria– AustralianSports Commission,3:1-15,2003.
[7]Stephen R.McDaniel,Lance Kinney and Laurence Chalip,A Cross-Cultur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thical Dimensions of Alcohol and Tobacco Sports Sponsorships,eaching Business Ethics 5:307-330,2001.
[8]潘靖五.體育倫理學概論[M].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89.
[9]華洪興.體育倫理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9.
[10]劉湘溶,龔正偉.應用倫理學的興起與當代中國體育倫理的建構[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34(5):21-24.
[11]張新,夏思永.構建和諧社會下的中國現代競技體育倫理思想[J].體育文化導刊,2006,(9):41-43.
[12]熊文.競技體育與倫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51.
[13]趙立軍.體育倫理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73-75.
[14]劉湘溶,劉雪豐.體育倫理:理論視域與價值范導[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42-270.
[15]謝軍.對體育市場倫理的道德審視[J].福建體育科技,2000,19(5):9-12
[16]童昭崗,孫麒麟,周寧.人文體育---體育演繹的文化[M].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2:284.
[17]龔正偉.當代中國體育倫理建構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18]成會君.中國體育經濟活動的信任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6.
[19]王小錫,等.中國倫理學60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73-174.
[20]沈克印,周學榮.體育經濟研究中的經濟倫理[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34(5):12-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