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沛棟
(南京農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5)
農民工就業穩定性的代際間差異分析
——基于更換工作頻率的視角
劉沛棟
(南京農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5)
農民工的就業穩定性,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穩定性是近幾年相關領域的研究熱點。通過對農民工勞動關系的調研,從更換工作頻率的視角,得到了農民工的在95%的置信水平之下,平均不到兩年更換一次工作以及新老兩代農民工的就業穩定性沒有顯著差別的結論。
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穩定性;更換工作頻率
新生代農民工又被稱為“第二代農民工”“新一代農民工”“青年農民工”“新農民工”和“1.5代農民工”等,一般指出生于1980年(包括1980年)以后,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進城務工的農民工。2010年1月31日,國務院發布的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提法。根據《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新生代農民工的人數約有9000萬人,約占總外出農民工總數的61.6%。[1]與新生代農民工相對應的是老一代農民工,即在1980年以前出生,20世紀80年初開始進城務工的農民工。
很多學者都關注到了新生代農民工與老一代農民工的區別,特別是在就業穩定性方面。李強[2]將農民工的職業流動分為初次職業流動和再次職業流動。通過實證調查數據和材料分析,農民工的初次職業流動實現了職業地位的較大上升。而農民工的再次職業流動基本上是水平流動,沒有地位上升。農民工再次職業流動地位未能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們缺少地位積累、地位繼承和社會資源。王春光[3]通過實證調查研究得出,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已經出現代際間變化,他們不僅在流動動機上存在很大的差別,在許多社會特征上也很不相同,應加快城鄉社會結構變革,使他們成為城鎮社會新的居民;王興周[4]通過對珠三角新老兩代農民工的比較研究得出,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穩定性比老一代農民工的就業穩定性差;劉新爭[5]認為第二代農民工已成為農民工群體的主體部分,但是由于現存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使他們的主觀訴求無法得到實現,第二代農民工目前面臨的問題令人堪憂,其生存狀態與其前輩一樣都處在困境之中;陳昭玖等[6]通過問卷調查和實證分析得出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特征與傳統農民工相比存在較大的差異,普遍表現出就業穩定性差的現象。
但目前大多數研究都是從風險偏好、年齡等角度進行,很少有人從更換工作頻率的角度來研究,更換工作頻率是研究就業關系穩定性最基本的角度,對它的分析可以直接判斷勞動關系的穩定性。而且,雖然幾乎所有的研究都認為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穩定性比老一代差,但是究竟這個差距有多少,是不是有顯著差距,卻很少有人研究。本文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之上,利用調查得到的數據計算出農民工整體更換工作的頻率,并比較新生代農民工和老一代農民工在更換工作頻率方面有無顯著差距,以期對農民工的就業穩定性,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的穩定性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2009級學生在《勞動關系專題調研》課程中所進行的“外來務工人員的勞動關系穩定性調研”,本次調查于2010至2011學年的寒假在學生的家鄉進行,對象是所在城市的外來務工人員。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714份,回收692份,回收率96.92%,其中有效問卷687份,有效率為99.28%。
其中,接受調查的外來務工人員老家主要集中在安徽、四川、河南、河北等中西部地區,而務工地則主要集中在江蘇、浙江、上海等沿海發達省市,這與整體農民工在全國的流出、流入分布基本一致。在所有接受調查的問卷中,新生代農民工473人,老一代農民工214人,新生代農民工占總數的68.85%,這與《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中新生代農民工約占總外出農民工的61.6%接近,由此可見本次調查所選取的樣本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在性別比例方面,男性437人,女性250人,男性農民工占所有農民工的63.6%。在文化程度方面,沒讀過書的11人,小學文化程度59人,初中文化程度272人,高中(中專、技校等)文化程度221人,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124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工占到了所有農民工的89.81%,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最多,占所有農民工的39.6%,初中及高中(中專、技校等)文化程度的農民工占到了大多數,占所有農民工的71.76%。在技能水平方面,,選擇沒有技能、初級技能、中級技能和高級技能的分別有214人、208人、214人和51人,分別占31.15%、30.28%、31.15% 和 7.42%。但有證書的只有 221人,只占農民工總數的32.17%。
1.農民工整體就業穩定性情況。
本次調查共得到有效問卷687份,其中,新生代農民工473人,老一代農民工214人,雖然不能完全肯定農民工更換工作的頻率成正態分布,但因為是大樣本(n≥30),可以用正態分布來近似。
樣本數值為受調查農民工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更換工作的次數,統計結果如下:

表1 更換工作頻率分布
通過excel函數運算,可以得到樣本均值f=1.144,s2=1.575。
使用正態分布Z-統計量:

在執行置信水平為95%(a=0.05)的情況下,農民工總體換工作頻率的均值F的置信區間為:

計算得到,農民工總體換工作頻率的均值F的置信區間為:(1.026,1.262)。
可以看出,農民工在2006年1月1日至調查時為止大概更換過(1.026,1.262)次工作。也就是說,在這五年中,受調查農民工平均從事了2份工作。
從這個數據上來看,農民工更換工作的頻率并不高,但這僅僅是顯性的,并不能完全說明農民工的就業情況就很好。劉傳江,董延芳(2007)認為農民工群體總存在較為嚴重的隱形失業的現象,并通過實證研究得出學歷、是否有打工經歷、婚姻狀況等對隱形失業有著顯著影響。[7]
2.新老兩代農民工就業穩定性的比較。
利用excel的篩選和函數功能,可以計算得到:

表2 新老兩代農民工更換工作頻率比較
檢驗兩個獨立樣本之差,使用公式:

下面我們可以來計算一下新老兩代農民工的就業穩定性有沒有顯著差異,置信水平為95%。(α=0.05)
假設:H0:f(新生代)-f(老一代)=0

檢驗統計量:Z=1.26
決策:在α=0.05的水平上不拒絕H0
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穩定性與老一代農民工沒有顯著差異,即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穩定性沒有顯著下降。
本文主要從農民工更換工作頻率的視角,就進城務工人員,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農民工的就業穩定性展開了分析,得到了農民工的在95%的置信水平之下,在2006年1月1日至調查時為止大概換過(1.026,1.262)次工作以及新老兩代農民工的就業穩定性沒有顯著差別的結論,這與目前大多是研究得到的結論——新生代農民工的穩定性比老一代農民工差——是相悖的。
[1]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農村司.《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10,3.
[2]李強.中國大陸城市農民工的職業流動[J].社會學研究,1999(3):93-101.
[3]王春光.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與城鄉融合的關系[J].社會學研究,2001(03):63-76.
[4]王興周.新生代農民工的群體特征探析:以珠江三角洲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0(4):51 -56.
[5]劉新爭.農民工生存狀態的代際差異研究[D].河南:河南師范大學.
[6]陳昭玖,艾勇波,鄧瑩,朱紅根.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穩定性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10):6 -12.
[7]劉傳江,董延芳.農民工的隱性失業——基于農民工受教育年限和職業學歷要求錯配的研究[J].人口研究,2007,31(6):8 -15.
[8]王春超.農民工流動就業決策行為的影響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區農民工就業調查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0(2):49-57.
[9]謝勇.農民工就業流動的工資效應研究——以南京市為例[J].人口與發展,2009,15(4):32 -36.
[10]彭國勝.人力資本與青年農民工的就業質量——基于長沙市的實證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09,10:102 -105.
A Study on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 of the Employment Stability of Migrant Workers Based on Frequency of Job Changing
Liu Peidong
The employment stability of migrant workers,especially the employment stabil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has been a hot issue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migrant workers,it shows that migrant workers change their job in an average of less than two years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ew and old generations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employment stability from the aspect of frequency of job changing.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stability of employment;frequency of job changing
F241.4
A
1672-6758(2012)09-0061-2
劉沛棟,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Class No.:F241.4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