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榮,何梅光
(1.昆明市中醫醫院,云南 昆明 650011;2.云南中醫學院,云南 昆明 650011)
張沛霖老師針灸治療中風的特點
段曉榮1,何梅光2
(1.昆明市中醫醫院,云南 昆明 650011;2.云南中醫學院,云南 昆明 650011)
針灸;中風;名中醫經驗
中醫認為人體是統一的整體,即要左右、上下、前后平衡,身體大多是對稱的,故張老師針灸治病,必切診左右脈搏,認為左右脈象總以持平為度。臨床上凡左右氣血偏勝的患者,脈象就會出現左右不平衡的情況,用一側的脈作為正常的脈與另一側做對照比較,不平衡的一側來定性。現舉例如下:
宋某,女,65歲2005年5月8日初診,左側肢體活動不靈2年余,患者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側肢體活動不靈,曾住院治療,頭顱CT示:“右顳葉、枕葉及右基底節區多發性大面積腦梗塞”,現左側上肢的手指及腕關節屈曲,肘關節屈曲并旋前,肩關節內收,膝關節痙攣性伸直,足內翻下垂,腳趾屈曲,屬陰急陽緩,針刺治療宜補陽瀉陰,瀉陰取尺澤、曲澤、內關、大陵、地機、三陰交,補陽取臂臑、手三里、外關、三間、足三里、解溪、申脈,治療20次后,痙攣狀態明顯好轉。復診:針灸治療10次后,痙攣狀態明顯好轉。治療20次后,手指及腕關節已能伸開。足內翻下垂有所矯正,腳趾能伸開,可自行緩慢行走,隨訪半年,病情穩定。
按:《難經·二十九難》說“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緩是肌肉的弛緩狀態,急是肌肉的緊張拘急狀態,弛緩或拘急是由于陰陽蹺脈脈氣失調,而出現肢體陰陽側的不平衡,而出現陰陽的偏盛偏衰,因而用補陰瀉陽或補陽瀉陰法能取得很好療效。在中風偏癱病人的恢復過程中,大約有80%左右在發病后3周開始出現肢體痙攣,如果失治誤治,讓痙攣狀態持續下去,則會阻礙正常運動模式的重建,影響臨床療效的提高。導師認為中風后肢體痙攣狀態表現為肢體一側弛緩,一側拘急,當屬陽緩陰急,拘急痙攣屬實,弛緩屬虛,治療宜瀉陰補陽。
李某,男,65歲,2005年10月8日初診,右側肢體麻木乏力,言語不清3月。患者平時有高血壓病史十余年,3月前突感頭昏,頭痛,后即出現右側肢體麻木沉重,同時并有語言表達困難。住院后經頭顱CT掃描后示:“左側基底節腔隙性腦梗塞”,經1個月血管擴張劑治療,右側肢體麻木沉重雖略有減輕,但主要體征變化不大。有人扶持仍顯行動搖晃,站立不穩。檢查:寸口脈與耳前脈明顯顯現上盛現象,導師認為肝脈盛于上,腎陰虛于下,三陽經氣向上沖逆太過,三陰經氣無力制住上越的陽氣,呈現上盛之癥,先緩沖上盛的三陽經氣,是治標,求本必在扶下元的經氣。抑陽取百會、印堂、頭維,扶本取腎俞、氣海、關元、足三里。復診:共治療30次后,脈氣隨不斷治療而明顯改善。諸癥也都明顯好轉。
按:上盛下虛常見于中風病人,在體征上因下元的肝腎陰虛出現肝陽偏亢,因肝經具有體陰用陽的特征,而引發氣與血并走于上,在平時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黏度的病人就較容易發生腦血管病變。陰虛陽亢,絡脈阻塞,上盛下虛而發生類中。運用滿則泄之、虛則補之,明顯提高療效。
楊某,男,66歲,2006年1月4日初診,反復后枕部疼痛6年,加重10 d,患者6年前無明顯誘因感后枕部疼痛,經內服中藥癥可緩解,疼痛發作時痛勢劇烈,感心慌、胃部不適,經當地醫院行頭顱CT掃描示:“陳舊性腦梗塞”,近10 d感上癥加重,查:左斜方肌有痙攣、壓痛,第3頸椎棘突壓痛明顯,頸項轉側活動輕度受限,擊頂試驗(+),寸口脈小而緊,耳前脈大于寸口脈,患者躺下后脈的變化不大。張老師判斷病位在頸椎高段,屬痙攣型的,要減輕腦部的壓力,屬陽有余而陰不足,應用陰經來解痙,張老師認為此患者痙攣較嚴重,此時不能瀉陽,瀉陽后血管痙攣會加重,應先從遠道取穴來解痙,取左內關、左曲澤、右復溜,用補法,針后10 min觀察脈松開了,再取曲池、風池、第3頸椎棘突下,用瀉法后耳前脈變小,寸口脈變大,患者取針后感到疼痛緩解了。復診:治療5次后,脈氣隨不斷治療而明顯改善。諸癥也都明顯好轉。
按:本例患者寸口脈小而緊,耳前脈大于寸口脈,應先補陰后瀉陽,補陰寸口脈調大后,再從陽分上來祛邪;這也是張老師針刺后的即時效應,療效與脈的一致性。
夏某,女,65歲,2005年3月8日初診,右口眼歪斜2月,患者2個月前出現右側肢體麻木乏力,頭昏,右口眼歪斜,經頭顱CT掃描診斷為“腦梗塞”,經住院治療20余d癥狀穩定出院,今日到本科就診,查:額紋正常,口角輕度左歪,右鼻唇溝變平,脈細澀,診為中樞性面癱,先祛風解表,取太陽經穴,一診取右養老、支正、風池、天柱、完骨,用瀉法,針后脈變得寬滑,達到了治療目的。復診:耳前脈虛細,張老師判斷是腦供血不足,血流動力不足,陽明經氣推動力量不足,取右風池、天柱、頭維、下關,針后脈氣變大了,再取絡卻、左神門、外關。
按:張老師說脈氣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取絡卻可引血入腦,要使脈氣穩住再取左神門,脈變軟了,即“陰為之守也”,神門起到陰陽經協調的作用,最后再用外關鎖住脈氣。
R255.2
A
1007-2349(2012)05-0009-02
201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