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豫
(云南省中醫中藥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3)
自擬益氣養陰化瘀通絡湯治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26例療效觀察
李 豫
(云南省中醫中藥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3)
益氣養陰化瘀通絡湯;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療效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常見且嚴重的微血管并發癥之一,也是嚴重損害視功能的致盲眼病,其發病率隨患病時間長短與糖尿病控制好壞有關。中醫認為本病的病機演變結果多為氣陰兩虛、瘀血阻脈,因此,在治法中宜益氣養陰、氣血雙補、化瘀通絡,且配合西藥治療控制血糖。將46例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26例(52眼)和對照組20例(40眼)。治療組服用自擬益氣養陰化瘀通絡湯,對照組服用羥苯磺酸鈣膠囊和甲鈷胺片,2組療程均為2個月判斷療效。觀察視力、眼底、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及中醫證候等療效指標以及血、尿檢測等項目指標,經臨床對照觀察治療組優于對照組。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46例均為本院門診患者,臨床確診為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隨機分成治療組26例(52眼),男10例,女16例;平均年齡45歲~68歲。對照組20例(40眼),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齡50歲~65歲。2組患者都具有臨床視力、眼底、空腹血糖、尿糖定量、血流變學檢測等項目指標資料,并在治療前、后都做上述檢查對比。
1.2 診斷標準 參照《實用眼科學》[1]及分型標準,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按6級分期,氣陰兩虛證參照《中醫眼科學》[2]并結合臨床表現予以明確診斷。
2組患者均根據適合個體需要的最佳用藥原則,繼續入組前使用的胰島素或其他降糖藥物,均不加新的降糖藥物。2.1 治療組 用自擬益氣養陰化瘀通絡湯,方藥組成:黃芪20 g,黨參15 g,生地20 g,麥冬20 g,玉竹15 g,枸杞20 g,丹參15 g,黃連6 g,茜草10 g,葛根15 g。隨癥加減:陰虛火旺加知母10 g,玄參10 g,龜板20 g;視網膜水腫重者加茯苓20 g,澤瀉15 g,車前子15 g,減方中生地,麥冬;滲出恢復期加石斛15 g,決明子20 g,減方中茜草。煎服法:每3 d 2劑,水煎3次溫服。
2.2 對照組 口服羥苯磺酸鈣膠囊0.5 g,3次/d,甲鈷胺片1000 ug,2次/d,2組療程均為2個月。
3.1 療效標準 綜合療效標準根據《實用眼科學》[1]擬定:根據視力及眼底變化,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視力明顯恢復至發病前水平,眼底黃斑網膜水腫消退、出血吸收、滲出物吸收、血糖檢測較前有改善;有效:視力改善、眼底黃斑網膜水腫消退、出血吸收、遺留少量陳舊性滲出;無效:視力無明顯提高、網膜改善不明顯。
3.2 治療結果 治療組26例顯效9例(18眼),好轉13例(26眼),無效4例(8眼),總有效率為85%。對照組20例中,顯效6例(12眼),好轉8例(16眼),無效6例(12眼),總有效率為70%。總有效率2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屬中醫學“消渴目病”、“暴盲”、“內臟眼病”等范疇。消渴病由素體陰虛,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所致。氣陰兩虛為其常見證候,燥熱之邪既可傷陰又可耗氣,故表現為氣陰兩虛,患病日久則久病入絡,形成瘀血。在治療上以益氣養陰化瘀通絡為治法。自擬方中:黃芪、黨參、生地、麥冬、玉竹益氣養陰,黃連、玄參清熱瀉火,茜草、丹參涼血、止血,活血祛瘀,葛根生津通絡,枸杞補腎益精,全方共奏益氣養陰化瘀通絡之功。臨床觀察表明,自擬方藥在治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與單用西藥有差異。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方中生地、玄參、麥冬有降糖作用[3],黃芪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糖代謝的作用,丹參有改善機體微循環及血液流變學作用,提高機體的代謝功能,增強胰島的敏感性,從而起到了降血糖的作用[3],黃連抑制糖異生,促進糖元分解有促進胰島β細胞修復功能,從而改善眼底的出血、滲出促使消散和吸收。該方在臨床治療中安全無嚴重毒副作用,值得進一步開發研究。
[1]劉家琦,李鳳鳴 .實用眼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26.
[2]曾慶華 .中醫眼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3.
[3]王玉玨 .中西醫結合治療2型糖尿病34例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3,3(3):13.
R774.1
B
1007-2349(2012)05-0028-02
201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