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守莉,指 導:宋愛莉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學院,山東 濟南250014;2.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250014)
乳腺增生病是育齡婦女最常見的乳房疾病,以乳房疼痛和乳房腫塊為主要臨床表現,病程長,易反復發(fā)作,為臨床疑難病多發(fā)病。宋愛莉教授是山東省名中醫(yī)藥專家,從事外科臨床、教學、科研工作30余載,在中醫(yī)藥治療乳腺增生病的臨床與實驗研究、專科中藥制劑的開發(fā)及治療機理研究、乳腺癌癌前變的中醫(yī)辨證治療規(guī)律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項研究成果,形成了獨到的見解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本文僅就老師對乳腺增生病的認識和辨治經驗總結如下。
宋愛莉教授認為乳腺增生病的病因與情志、飲食、勞倦等因素有關。女子乳頭屬肝,肝主疏泄,暢達氣機,喜升發(fā)條達而惡抑郁[1]。情志不暢,郁久傷肝,致氣機郁滯,蘊結于乳房胃絡,經脈阻塞不通,輕則為痛,重則肝郁氣血周流失度,氣滯、痰凝、血瘀結聚成塊而發(fā)本病。恣食生冷、肥甘,損傷脾胃,脾運失健則生濕聚痰。痰濕之邪性黏滯,易阻氣機,痰氣互結,經絡阻塞則為乳癖。房勞、勞力過度,耗傷元氣;腎為藏精之臟,賴后天脾胃所養(yǎng),勞傷日久,脾胃乃傷,久則腎亦虛,無以灌養(yǎng)沖任,沖任失調而生乳癖。本病屬本虛標實證,肝氣郁結、脾失健運、腎虛沖任失調為發(fā)病之本,痰凝血瘀為發(fā)病之標,病位在肝、脾、腎。遵循祖國醫(yī)學整體觀念與辨證施治理論,認為乳癖病機為肝郁脾虛,腎虛沖任失調,以致日久氣滯痰凝,瘀血阻絡、血脈不利,痰瘀互結于乳絡,痰滯致血瘀,血瘀則痰滯,形成惡性循環(huán),膠結不解,最后形成各種病變[2]。乳癖日久其痰瘀互結證表現明顯:腫塊、固定性疼痛、月經色黯,舌有瘀斑,脈澀。其病機過程為氣滯血瘀、痰濁結聚為共有病因病機,肝郁脾虛、肝腎不足、沖任失調為病變基礎。
宋愛莉教授治療乳癖,以氣滯痰瘀互結為病變共性,創(chuàng)建“散瘀化痰”為基礎,“臟腑調理”為主的乳腺增生病辨證論治法則。老師根據乳腺增生病痰瘀互結的臨床發(fā)病特點,結合肝郁氣滯、沖任失調、脾虛濕盛等證候之不同,提出以行氣活血、化痰散結治其標,疏肝理氣、健脾勝濕、溫補肝腎調攝沖任治其本的治療總則[3]。臨床上以行氣活血、化痰散結為基本治療原則,并優(yōu)化辨證體系及論治方案,精選藥物,嚴謹組方,形成便于推廣的方藥開郁散結顆粒。同時進行情志調節(jié)、精神安慰等療法,并囑咐患者按常規(guī)堅持服藥;鼓勵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念和決心。
開郁散結顆粒基本方藥組成:香附、柴胡、瓜蔞、浙貝母、當歸、郁金、白芍、延胡索、莪術等藥物組成。方中柴胡開郁散結,條達一身之氣機,浙貝母化痰散結通絡,為君藥;香附、郁金理氣解郁,共為臣藥;元胡舒肝解郁、理氣止痛,當歸、白芍養(yǎng)血活血、柔肝止痛,瓜蔞化痰散結、寬胸理氣,莪術活血散結,為佐藥。柴胡、香附又可加強莪術、浙貝的散結力量,兼引藥上行,直達病所。在此基礎上,根據病情變化隨證加減:①偏肝郁氣滯者,輔以疏肝理氣,加青皮、枳殼;②偏脾虛濕盛者,輔以健脾勝濕,加豬苓、薏苡仁;③偏沖任失調者,輔以溫補肝腎,調攝沖任,加鹿角霜、淫羊藿。通過上述治療,即調整了肝、脾、沖任失調的全身因素,又消除了氣滯、血瘀、痰凝的局部病理變化,整體與局部并重,標本兼治,故收到顯著療效。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藥具有調節(jié)自主神經功能,抑制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興奮,改變血液凝、黏、聚、濃的病理狀態(tài),改善甲皺微循環(huán)障礙,降低過高的泌乳素,調整卵巢功能,且能抑制組織內單胺氧化酶活力,抑制膠原纖維合成,改善局部(肝臟、乳腺)及全身血液循環(huán),有利于激素在體內代謝,增加肝臟滅活卵巢性激素的能力,促進組織修復;軟堅散結化痰藥能促進黃體生成素的分泌,從而抑制垂體促性腺激素,拮抗雌激素過多分泌的作用。
本方能改善卵巢和垂體功能,調節(jié)內分泌,從根本上調整E2、P、PRL,抑制腺體增生,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和局部血運,達到消腫止痛目的[4]。
蔡某,女,35歲,2012年5月7日初診。雙乳結節(jié)伴疼痛2年半,乳房經前脹痛,經后減輕,偶針刺樣疼痛,連及雙腋下不適。平素易急躁,月經規(guī)律,量色可。曾口服逍遙丸、平消片及推拿等治療,療效欠佳。現雙側乳房脹痛伴胸悶、乏力、口苦。查體見雙側乳房腺體厚韌,呈散在結節(jié)樣變,以雙乳外上象限明顯,左乳外上捫及片塊樣結塊,質硬韌,推之可移,觸痛明顯,雙乳頭溢液(-),雙腋下淋巴結(-)。舌暗紅苔黃,脈弦滑。彩超示:雙側乳腺增生伴乳腺內多發(fā)增生結節(jié)。證屬肝郁氣滯,痰凝血瘀。治以行氣活血、化痰散結,輔以疏肝理氣。給予開郁散結顆粒基本方加青皮、枳殼、香附、黃芪等連服1個月后,乳房疼痛明顯減輕,腫塊變軟。繼服3個月,復診,乳房疼痛及腫塊完全消失。
宋愛莉教授認為乳腺增生病發(fā)病率高,病程長,易復發(fā),且癌變率高。依據乳腺增生病痰瘀互結為主證兼肝郁氣滯證、脾虛濕盛證及沖任失調證的觀點,在國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撐計劃“乳腺增生病辨證論治臨床優(yōu)化方案的研究”中創(chuàng)立了“開郁散結顆粒”方,以疏肝化痰、活血化瘀為治則治療乳腺增生病,既體現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原則,又體現了中醫(yī)“治未病”的思想,對乳腺癌、癌前病變起到預防作用[5]。
[1]王祿 .乳腺增生病的因證論治[J].河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5,7(4):12.
[2]于俊生 .略論痰瘀同病的病證特點[J].遼寧中醫(yī)雜志,1993,20(9):13~15.
[3]宋愛莉 .乳腺增生病治療思路及優(yōu)化治療方案的思考[J].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0,7(3):4.
[4]宋愛莉 .乳腺增生病與血管生成因子表達關系的臨床研究[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5,14(4):277.
[5]關興 .宋愛莉從痰瘀互結論乳腺增生病[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13(1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