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指 導:張 震
(云南省中醫中藥研究院,云南 昆明650223)
艾滋病即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 man i mmunodeficiency vir us,HIV)感染人體所引起的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 mmunodeficiency syndr o me,AIDS),以免疫系統損害和機會性感染為主要特征,病死率極高,目前尚無根治辦法。艾滋病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被發現以來,已在全世界迅速蔓延,逐步成為威脅人類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
中醫學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在長期醫療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具有獨特理論風格和診療特點的醫學體系,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醫學之林的傳統學科。中醫藥有其自身的理論體系,以及獨特的辨證論治方法,更有豐富的方劑及藥物,近年來國內外醫家們運用中醫理論對艾滋病的防治進行了積極地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筆者就中醫理論對艾滋病治療的指導和應用作一些初淺地敘述。
HIV/AIDS是一種新發的病毒性傳染病,臨床癥狀復雜,雖然中醫歷代文獻中尚無其名,但根據其傳播方式,流行情況、發病特點、臨床表現等方面看,與中醫的某些病癥,如“疫毒”、“疫病”、“伏氣溫病”、“虛勞”等有相類似之處,這種相關性為中醫藥治療HIV/AIDS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和治療方法。
人體在感染HIV后,一般經過急性HIV感染期、無癥狀HIV感染期(即潛伏期)、癥狀性HIV感染期、艾滋病期4個階段[1]。急性HIV感染期以急性HIV感染綜合征為主,主要表現為發熱、惡寒、咽痛、皮疹等,與瘟疫的疫毒致病初期有相似的臨床表現。正如《素問遺篇·刺法論》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艾滋病的潛伏期長,發病急,病情重。當溫熱邪毒從里透發而出則引起斑疹、吐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癥狀,甚則出現熱毒熾盛,熱盛動風的表現,因此本病大體上又屬于“伏氣溫病”范疇。在艾滋病期,大多數病人表現出五臟虛損的癥狀:身疲乏力、消瘦、自汗、盜汗、納呆、腹瀉、低熱、面色晦暗或萎黃等等,且易感受外邪,從而出現各種合并癥狀,因此從中醫的病機觀點看艾滋病是由于邪毒外侵和腎精虧損、氣陰兩虛,造成臟腑虛損和氣血津液失常,又屬于“虛勞”的范疇。
根據艾滋病臨床癥狀、發病規律及強烈傳染性,其發病機理,正如《素問·評熱病論》所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氣必虛。”機體正氣虧虛是發病的內因,病毒入侵是發病的外因。病機主要是由于外感疫毒戾氣、內傷氣血津液所致;認為該病為邪毒內侵,經血液、房室勞傷或胎生而侵入體內,伏于募原,侵蝕臟腑及氣血津液,漸至臟腑虛損,氣血陰陽失衡,導致正氣虛損,變證叢生。
中醫藥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辨證論治是其核心,對機體的調節作用,涉及多層次、多環節、多靶點。對于不同病期、不同證候的艾滋病患者根據辨證論治原則,施以對證的方藥是體現中醫藥治療特色和優勢的關鍵,這符合中醫藥治療的基本理論和臨床實際情況。
2.1 艾滋病的辨證論治
2.1.1 急性HIV感染期 在急性感染期多數病人會出現類似外感的癥狀,如短暫的頭痛、發熱、惡寒、咳嗽、咽痛等,從中醫學角度看:系毒邪犯表郁于腠理或入于肌膚,致令表衛不和,肺失宣降,痰瘀互結,癥見發熱、頭痛體疼、咽痛、咳嗽、喀痰、頸腋等處淋巴腫大等。辨證一般為外感風熱或外感風寒證,為表證、實證。可用疏風、散寒、清熱、解表等治法,如銀翹散、荊防敗毒散加減治療。
2.1.2 無癥狀HIV感染期(即潛伏期) 人體從感染HIV到發病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此期無明顯的艾滋病特征性癥狀,處于一如常人的相對穩定的時期,稱為無癥狀HIV感染期。從邪正虛實理論辨證著眼為邪實正未虛,即邪毒(HIV)侵入損害機體,人體正氣尚盛,還能支持機體正常生命活動,病情進展緩慢。患者一般無明顯臨床癥狀,但易于感冒,或并發其他病原體感染,或有舌象、脈象變化,如舌紅苔薄膩,或舌淡暗苔白厚,脈細滑弱等。對于此期的治療原則是扶正祛邪并重,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充分發揮中醫藥治未病的特色,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有效地運用中醫藥治療的早期干預手段,扶助機體的正氣,提高正氣抗邪能力,從而延緩發病和延長患者生命。宜選用清熱解毒和補益正氣的藥物互相配伍,如人參、黃芪、白術、黃精,女貞子、墨旱蓮、天冬、紫花地丁、紫草、黃芩、虎杖、夏枯草、連翹、天花粉等,有針對性地對無癥狀期患者進行治療。
2.1.3 癥狀性HIV感染期(艾滋病前期) 癥狀性HIV感染期是隨著HIV數量的增多和人體免疫功能的下降,各種癥狀逐步表現出來,如乏力、納呆、胸悶氣短、皮膚痛癢、發熱、易感冒等,這些癥狀并不是艾滋病的典型癥狀,因此此期又稱艾滋病前期。此期患者,邪氣漸盛,正氣日衰,但是尚可以維持機體的基本生理活動,處于正邪交爭的階段,此期的主要特點是邪盛而正已衰。治療原則,應從病人的整體角度分析邪正的盛衰情況,根據患者具體的病機和臨床表現辨證施治:或以祛邪為主,兼以扶正;或扶正祛邪并重;或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如導師張震[2]根據臨床實踐經驗,擬定康愛保生方,扶正祛邪并重,藥物組成以紫花地丁、黃芩、桑白皮、人參、白術、茯苓、女貞子、旱蓮草、姜黃、夏枯草、紫草皮、甘草等。具有清熱解毒活血,益氣健脾養陰之功,治療446例艾滋病期患者半年,結果表明發熱、咳嗽、乏力、腹瀉、氣短、盜汗、惡心、脫發、頭痛、胸痛、腹痛、關節痛、腰痛等癥狀均有明顯好轉,患者CD4細胞計數增加,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力。
2.1.4 艾滋病期 HIV病毒人侵人體日久,正氣不斷耗損,抗病能力逐漸下降,邪氣日漸旺盛,最終傷及人體臟腑的陰陽氣血,造成臟腑功能極度衰退,氣滯、血瘀、痰凝、水停并見,并出現各種機會性感染或者腫瘤的發生,即為艾滋病期。艾滋病期的主要特點是正虛邪盛,穢毒內郁,正氣虛弱,或復感外邪,引發各種各樣的感染或腫瘤的發生,出現一系列艾滋病期的特征性癥狀。對此期的治療,中醫藥主要從扶助人體正氣著手,根據疾病的具體情況施以補氣溫陽、滋陰養血的等法,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并輔以必要的祛邪治法。
此期臨床癥狀復雜,表現多樣,治療時可靈活多樣地針對不同病情進行辨證施治,處方用藥。
2.2 整體觀念 中醫治療學強調治療要從整體出發,注意整體的陰陽氣血失調情況,并從協調整體陰陽氣血及臟腑的平衡出發,扶正祛邪,消除病變對全身的影響,切斷病變在臟腑間相互傳變所造成的連鎖反應,從而通過整體的治療效應,達到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如艾滋病的口腔潰瘍,心開竅于舌,心與小腸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瀉小腸火的方法治療;又如“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等等,都是在整體觀指導下靈活運用的治療原則。中醫學的辯證論治,實際上是整體治療觀和個體化處理的具體體現。人體不僅本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且人體與自然界也存在著對立統一的整體關系。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環境和自然條件是人類所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同時,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又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而機體則相應地產生反應。“人以天地之氣生”。故中醫治療艾滋病,既應辨證論治,又著眼于整體,即在治療艾滋病時,必須全面權衡和考慮氣候因素、地域因素、環境因素、患者個體因素等,分析其對疾病的影響,從而制訂出適宜的治法與方藥,此為治療艾滋病所必須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
艾滋病是復雜的,在同一區域內,自然地理環境對人們的影響是基本一致的,人由于患病個體年齡、性別、體質、精神狀態、職業、嗜好、生活習慣等因素會有極大的差別,故雖同一地區、同一時間、相同的疾病,其病情輕重、證候類別都會因人而異,其論治過程往往是十分靈活的。我們對600例不同途徑感染艾滋病患者進行臨床癥狀和證候調查,結果發現不同途徑感染艾滋病者的臨床癥狀和證候有一定差異;不同的證型反映了不同的病機變化,需要不同的治療。因此我們在中醫證候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省艾滋病以靜脈吸毒感染為主以及地域情況,開展中醫藥對艾滋病不同病期、不同證候辨證論治的研究,初步制定出中醫藥治療艾滋病的本省方案,起到一定的指導、示范作用。
總之,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是中醫藥理論的核心,也是指導中醫藥治療艾滋病的基本理論,對于艾滋病的治療我們應當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為艾滋病的治療提供更多的方法和理論指導,從而推動中醫藥治療艾滋病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1]王健 .艾滋病中西醫結合臨床與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53.
[2]王莉 .導師張震應用扶正祛邪理論治療艾滋病的經驗小結[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0,3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