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紅
(上海海事大學 交通運輸學院,上海 201306)
隨著"全球承運人"時代的到來,班輪運輸企業走上全球化聯盟發展的道路.班輪運輸企業通過全球范圍內的聯盟,實現航運資源共享,發揮整體優勢,從而建立全球性的航運網絡,開展全球化綜合物流服務[1].班輪運輸聯盟實質上是通過聯盟各方資源的共享和相互作用來實現協同效應、創造協同價值的[2],而聯盟協同效應的實現主要依賴于班輪聯盟的管理協同機制.
"機制"一詞始于機械工程學,"機"指機器,"制"指約束、控制,本意是指機器的自我運轉機能和關聯.它伴隨著系統科學的發展,現在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學科之中,借以類比系統的構造、功能和相互關系[3].班輪聯盟系統協同效應的實現依賴于其管理協同機制.根據班輪運輸系統的協同性特征,可以將其協同效應的實現機制概括為四大機制,即協同形成機制、協同競爭機制、協同運行機制、協同約束機制,如圖1所示.

圖1 班輪企業聯盟的管理協同機制
在圖1中,管理協同機制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共同發揮各自的功能和效應,最終促使管理協同效應的實現.在管理協同機制中,協同形成機制是整個協同實現機制實施的前提和起點.而協同運行機制是在協同形成機制的基礎上,通過各種聯盟模式的具體協同運作,達到資源協同.協同競爭機制是以協同形成機制為依托、以協同運行機制為實施原則的競爭理念,強調合作模式、資源協同,帶來協同效應.而協同約束機制作為管理協同效應實現的框架,貫穿于整個管理協同過程之中.
班輪企業聯盟的管理協同的形成機制,是各班輪企業對聯盟自身發展狀況以及所處競爭環境等多角度認識下的行為過程的規律.聯盟中企業主體之間的協同機制是經過多次重復博弈逐漸形成的,其建立基礎是企業對長期效益的追求[4].班輪企業在爭奪市場和利益時,可能以減少其他企業利益為前提,這種機會主義行為將導致分工的利益不能被充分利用或系統內的資源配置偏離帕累托最優[5].出于對長期效益的考慮,班輪企業會放棄機會主義行為而采取合作的態度來謀求共同發展.因此,由多個班輪企業主體形成的聯盟是一個漸進演化系統,它具有動態性和宏觀性.
在班輪聯盟中,一個 n方班輪企業局中人所形成的聯盟約束機制應包含以下幾個因素[5]:①若干個班輪聯盟企業局中人要進行協同合作,結成一個整體,即形成聯盟約束機制;②每個聯盟約束機制要得到效益給每一個成員分享;③對于由班輪企業局中人形成的每一個聯盟約束機制,對策應規定一個對應的數量,這個數量可以看做是對約束機制的力量或利益大小的一種衡量,具有超可加性.
上述條件,用數學表述為:①聯盟系統的合作對策的特征函數是一個實值有界函數v(S),表示聯盟集體通過協調其所包含局中人的策略所能保證得到的可轉讓效用的總量.②設I={1,2,…,n}是班輪企業局中人的集,Γ≡[I,v]為聯盟系統的合作對策,v(S)、v(T)是定義在 I的子集,即對策的特征函數,且

滿足以上兩式,表示Γ≡[I,v]具有基本性和超可加性.式(1)表示集合中聯盟成員合作后的收益不小于各自收益的累加,稱為基本性原理;式(2)表示聯盟系統的整體收益不小于子系統的收益累加,稱為超可加性原理[6].兩式形象說明了班輪聯盟的規模效應.滿足以上兩式,則稱Γ≡[I,v]就是一個有效的班輪聯盟.
1.班輪企業聯盟協同競爭機制的基本內涵
班輪企業聯盟的協同競爭機制是指在收益創造上相互聯盟的多個班輪企業之間發生的、以追求由聯盟企業群體組成的系統的整體平衡和有序結構為目標的、協同與競爭并存的特定機制或者制度.在班輪聯盟的協同競爭機制下,班輪企業主體之間的關系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效益創造活動,這些活動將由它們各自航運資源的特點來決定.協同競爭強調了班輪聯盟企業之間的協同作用,也強調了競爭作用,從而突破了以往單純強調某一方面的局限性.其中競爭能夠促進系統的創新性變化,協同則把對系統有利的局部漲落通過企業之間的相互作用發展壯大,從而形成整個系統的巨漲落,并促進聯盟系統向新的方向演化[6].
2.班輪企業聯盟協同競爭機制的特征
聯盟的班輪企業之間存在著多種特定關系.一方面,各企業在資源、技術和能力上存在著競爭與互補,通過協作來獲取協同效應;另一方面,要通過協同服務來獲取各自的收益,實現自身競爭力的發展.班輪聯盟系統中的與協同并存的競爭是一種新型競爭,這種競爭是一種"柔性競爭",在競爭中融入了"聯合與協同",使班輪聯盟企業之間的競爭方式更為靈活,競爭的負面效果更少[7].與傳統的競爭方式相比,協同競爭把目標聚焦于系統成員價值結合點,對聯盟成員的航運管理、網絡布局、航線運力、信息技術等資源進行重新組合,通過組合的協同效應來形成新的、更加強大的競爭優勢.班輪聯盟企業的協同競爭特征與傳統的班輪企業競爭的比較,如表1所示.

表1 班輪聯盟企業的協同競爭特征
聯盟系統協同效應的形成和競爭機制主要說明了在觀念形態或理論意義上進行管理協同的可行性或動因,而要把這種可行性變為現實的運輸協同,必須依靠聯盟系統協同的運行機制.聯盟系統協同效應的形成和競爭機制主要解決了班輪運輸協同的動因和合理性,而協同的運行機制就是解決如何實現協同效應的.班輪企業聯盟協同運行機制即班輪聯盟的具體運行形式.從資源協同的角度來看,主要有艙位租賃、艙位互租、艙位互換以及共同派船等4種主要運行機制模式.
1.艙位租賃
艙位租賃是聯盟一方作為承租人向聯盟另一方(某航線的經營人)租用部分艙位的合作形式.這種情況下,艙位承租人并不參與聯盟航線的任何經營決策活動.艙位租用人不是自己投入船舶,而是通過向在它想要經營的航線上已經擁有艙位的其他經營人租用部分固定數量艙位的方式來經營相關航線.在艙位租賃聯盟中,承租方使用自己的空箱和設備獨立承攬貨物,以承租方按協議定期向對方支付固定艙位租金為基本特征,而不論艙位實際使用與否.
2.艙位互租
艙位互租是聯盟雙方相互租用對方不同性質航線的部分艙位.艙位互租的航線可能不類似,艙位的價值不等(這在單位艙位價值不等或各自航線完成的航次數不同的情況下都有可能出現),所以各聯盟成員需結算艙位租金差額.在這種聯盟模式中,各經營人在維持各自原來經營航線的基礎上,彼此間相互租用對方一部分艙位.這種形式可以使聯盟各方在保持各自航線經營,包括運力在內的各種固定投入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增加班次密度,擴大服務覆蓋面,從而提高服務質量,增強競爭能力.
3.艙位互換
艙位互換與艙位互租很類似,但主要區別在于聯盟的航線基本是同一航行區域的類似航線,且艙位的價值等同.艙位互換中的合作各方維持原有獨立經營的航線,各自拿出部分艙位來換取對方類似航線的等價值艙位.同樣,此類聯盟的優點是聯盟各方可以在保持各自船舶投入不變的情形下,提高自己直航服務的覆蓋范圍,尤其當某一方因政治或政策原因無法直接掛靠某些港口時,班輪聯盟企業可尋求艙位互換的合作來利用對方在這些港口的優勢,從而實現優勢互補.從財務結算角度看,在這種形式中,合作雙方不發生艙位費用結算.
4.共同派船
共同派船,也稱聯合派船、艙位共享.這是一種較高級別的合作.各班輪企業就同一航線的營運達成協議,規定聯盟各方投入船舶的具體數量,按投船比例確定各方在每艘船的艙位分配數量,得到每航次的可利用艙位.共同派船最明顯的特征是合作各方經營同一航線,按共同的船期表、掛靠港來營運.但是,聯盟各方投入的運力可能不盡相同,聯盟各方負責各自投入船舶的營運,保持獨立的市場營銷和定價政策.這種合作模式可使各合作方利用較少的投入開辟新航線服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國際班輪運輸界存在的幾大聯盟體多數屬于此類性質的合作.在這種聯盟模式中,各方之間也不發生艙位費用結算.
聯盟的約束機制主要指班輪聯盟系統的約束機構制度及其相關制度協議.例如,中遠集運與川崎汽船、陽明和韓進最主要的3個聯盟伙伴簽訂多個艙位租用、互換和聯合派船協議,形成運營的約束機制,在遠東/北美、遠東/西北歐和西北歐/北美等全球最主要的東西干線上建立了廣泛的聯盟合作關系.這種運行協議包括框架協議、艙位租用和共同派船協議、營運程序協議和結算程序等,極大地方便了航線合作的日常營運工作,密切了四方間的合作關系.航運業內經營人則把中遠、川崎汽船、陽明和韓進這4家間的聯盟稱為國際集裝箱班輪運輸業內的CKYH戰略聯盟.班輪聯盟系統中各聯盟成員在運力資源方面合作的機制與運營協議構成了系統協同效應的約束機制.這種聯盟的機制主要有聯營體與戰略聯盟兩種基本形式.
聯營體大都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常設的組織機構,具體運作主要依靠聯營約束機制協議來進行.聯營體內部成員公司之間往往以航線為單位分別訂立協議.經營一條航線的聯營體可能只有一個聯營協議,而經營多條航線的聯營體則有多個聯營協議.聯營體各成員的運價不協定,多由各成員公司自行掌握,聯營體本身并不承擔固定運價的功能.聯營協議中涉及的聯營內容主要有艙位租用或互租、共同派船以及聯合經營等.戰略聯盟主要起源于聯營體.聯營體和戰略聯盟兩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合作區域范圍、成員構成以及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方面.一般而言,聯營體通常是兩個以上的班輪企業之間在特定航線上的合作,而戰略聯盟通常是全球范圍內的合作,參加成員相對要多一些,因此,戰略聯盟也被稱為全球戰略聯盟.但是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即兩者均為船公司之間航線運力等資源方面的合作.戰略聯盟成員公司在組建戰略聯盟時締結了一系列航線約束機制和協議.這些約束機制涉及船舶的配置和使用等內容.同樣,戰略聯盟在聯合市場營銷、海運定價同盟、船舶的共同擁有、船舶維護保養或保險、聯合或共同提單或盈虧共擔、收入分攤或貨載分攤等方面不協作,每個聯營成員都保持自己的相對經營獨立性.
班輪運輸聯營化發展,適應了"全球化運輸"的趨勢,通過各方資源的協同運作和協同管理來實現,以追求聯營系統的協同效應.班輪企業聯盟由各聯盟企業組成,各企業相互作用、相互依賴,構成有機整體,協同完成貨物運輸.聯盟前,各企業子系統的利用和運作是在不同水平和規模上進行的,聯盟后則實現了聯營實體的整體資源戰略愿景,打破了原有的企業系統邊界,采取多種方式整合各方資源.班輪聯營模式下的協同效應是指各聯營成員企業實現整體性資源協同后,由各企業子系統功能耦合而成的聯營整體效益,超出原班輪企業的效益.而班輪運輸聯盟系統協同效應的實現,依賴于其四大機制,即協同形成機制、協同競爭機制、協同運行機制、協同約束機制.實現機制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共同發揮各自的功能和效應,促進班輪聯營系統的協同效應的形成.
[1]SLACK B,COMTOIS C,MCCALLA R.Strategic alliances in the container shipping industry:a global perspective[J].Maritime Policy&Management,2002,29(1): 65-76.
[2]PIERRE C.Strategic alliances in liner shipping:an analysis of operational synergies[D].Nantes:Economie de Nantes-CORRAIL University of Nantes,2000:16.
[3]伍 進.現代系統科學方法論及應用---優化方法與探索復雜性[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33.
[4]孫 銳,姚蘇秦.基于博弈的協同商務企業利益分配模型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0,25(5):234-235.
[5]陳繼紅,真 虹,宗蓓華.基于交易費用的航運組織制度演進機理[J].交通運輸工程學報,2009,9(4):92-97.
[6]崔琳琳,柴躍廷.企業群體協同機制的形式化建模及存在性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94(4):486-489.
[7]葉 鴻.我國航運企業物流戰略聯盟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2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