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劍 (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疾病與預防控制中心 天津300450)
腦血管病個體健康危險度評估模型研究
郭劍 (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疾病與預防控制中心 天津300450)
搜集涉及腦血管病各危險因素的研究文獻,使用Meta分析合并各研究因素相對危險度,在確定危險因素與腦血管病關系的基礎上,應用數學模型方法,建立危險分數表。從而建立腦血管病個體健康危險度評估模型,預測個體發生腦血管病的危險。
腦血管病 健康危險度評估 生活方式 Meta分析 危險因素
腦血管病是目前引起中國人群死亡的主要疾病,又是致殘率最高的疾病,如何防治腦血管病已經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因此,在沒有有效治愈方法的情況下,針對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進行綜合干預,采取預防措施,對減少腦血管病的發病率、降低致殘率及致死率顯得尤為重要。[1]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已經越來越關注自身的健康,并樂于改變生活中不利于健康的因素,減少人為的危險因素。本研究應用文獻評閱和數據模型方法,對引起腦血管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進行定量評價,建立腦血管病的個體健康危險度評估模型,預測個體發生腦血管病的危險,從而使臨床醫生能便捷和及時地識別并改進個體危險因素,達到預防和延緩腦血管病發生的目的。
文獻為病例對照研究,納入標準為:①對危險因素進行了明確定義;②有研究對象的納入、排除標準,并對研究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進行了比較,資料具有可比性;③對涉及的疾病給出了診斷標準;④有具體的暴露于某一危險因素的總例數及發生腦血管病的例數,未暴露者的總例數及發生腦血管病的例數;⑤危險因素與疾病之間有具體的OR值或RR值;⑥危險因素能通過問卷獲得或通過簡單的儀器設備檢測出。
通過查閱《中國生物醫學文獻光盤數據庫》、《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全文數據庫》、《重慶維普VIP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字化期刊全文數據庫》,結合手工檢索以及文獻追溯的方法,收集1978年1月—2010年12月國內公開發表的和學位論文中關于腦血管病發病危險因素的研究文獻,檢索詞為“腦血管病、腦血栓、腦栓塞、腦梗死、腦缺血、腦出血、腦卒中、腦中風、腦血管意外”與“危險因素、病例對照、回顧性調查或研究”其中之一結合,共檢出相關文獻7 268篇,根據文獻資料入選及排除標準,納入本次Meta分析的文獻共77篇,其中公開發表的文獻61篇,未發表的文獻16篇(來源于中國優秀博碩士論文數據庫),累計病例14 584例,對照24 306例;同時收集了國內不同年齡、性別人群腦血管病危險因素暴露資料。[2]
1.3.1 Meta分析 采用Reviewmanager 5.0軟件進行Meta分析,對腦血管病各危險因素病例對照研究的OR值進行合并,若不同研究間的效應量間的異質性可忽略(同質資料,P>0.05)時,估計合并效應量選用固定效應模型Peto法;若異質性較大(不同質資料,P<0.05)時,估計合并效應量選用隨機效應模型D-L法。[3]通過分析得出各研究因素合并OR值及95%CI。
1.3.2 危險分數的計算 利用Meta計算得到的合并OR值,在確定危險因素與腦血管病關系的基礎上,應用數學模型方法,建立危險分數表,形成腦血管病的個體危險因素評價模型。危險分數是危險度評估的重要指標。建立評價模型的關鍵是如何將危險因素轉化為危險分數,如何將各因素產生的危險分數轉化為組合危險分數。[4]
當一種疾病有多種發病因素時,需計算在組合危險分數下發生某疾病的危險。發病危險=人群總發病率×組合危險分數。從而建立不同性別、年齡組腦血管病個體健康風險評估模型。
表1綜合了腦血管病各危險因素Meta分析的結果,從表中可以看出體育鍛煉是腦血管病發生的保護性因素,而其他均為危險因素。
本研究分析的12個危險因素中,可以通過健康管理改變的有以下幾項:戒煙,戒酒,參加體育鍛煉,保持體重正常,經常飲用牛奶,控制血壓、血糖等。以1名男性為例:男性,48歲,吸煙,飲酒,有高脂飲食,不飲用牛奶,有高血壓,無糖尿病,無高脂血癥,無心臟病,平日缺乏體育鍛煉,超重,有腦血管病家族史。

表1 腦血管病各種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結果

表2 腦血管病各種危險因素不同性別、年齡段危險分數轉換表
(1)當前危險分數分別為:1.108 4,1.226 3,2.200 4,1.359 9,2.625 8,0.9621,0.7106,0.9127,1.0833,1.2966,2.2965。
其目前組合危險分數為:(1.108 4-1)+(1.226 3-1)+(2.200 4-1)+(1.359 9-1)+(2.625 8-1)+(1.083 3-1)+(1.296 6-1)+(2.296 5-1)+0.962 1×0.710 6×0.912 7=5.821 2
(2)對于該男性而言,其中吸煙、飲酒、高脂飲食、不飲用牛奶、缺乏體育鍛煉是可以改變的危險因素,而高血壓、超重是可控因素,腦血管病家族史是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如其能夠戒煙、戒酒,改變高脂飲食習慣,堅持飲用牛奶,加強體育鍛煉,控制血壓、體重,那么其危險分數可分別變為:0.540 7,0.717 1,0.809 0,0.557 6,0.499 2,0.962 1,0.710 6,0.912 7,0.434 9,0.894 2,2.296 5。
對危險因素加以干預后,其組合危險分數為:(2.2965-1)+0.540 7×0.717 1×0.809 0×0.557 6×0.499 2×0.962 1×0.710 6×0.912 7×0.434 9×0.894 2=1.317 7,較原組合危險分數降低77.36%,即發病危險降低了77.36%。
健康危險度評估(Health Risk Appraisal)是研究致病危險因素與慢性病發病率及死亡率之間數量依存關系及規律性的科學。[5]其優越性在于定量地分析危險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并對未來的發病或死亡情況做出預測,同時可以估計個人的特征、習慣和健康行為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他將來死亡的危險性,有利于衛生保健工作者給他們的病人或服務對象提出有益的勸告,從根本上減少疾病的發生。通過健康危險評價,可以確定各種危險因素對于發生某一疾病的危險程度,明確預防的重點,對于改變其生活方式,將可能發生的疾病危險降到最低限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中腦血管病的各危險因素中,吸煙、飲酒、控制體重、飲用牛奶、高脂飲食、體育鍛煉、血壓、血糖、血脂,都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健康行為改變或控制的,也就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降低腦血管病發病的可能性。利用健康危險因素評價的方法將個體所存在的這些危險因素進行定量分析并轉換成危險分數,可計算腦血管病的存在死亡危險,用直觀的數據向個體展示危險因素對健康造成的損害,指出哪些因素是不可改變,哪些因素是可以改變的,及對健康的影響程度,并對他們進行合理的健康管理,促使其改變與腦血管病有關的不良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幫助醫生和患者共同選擇最佳治療干預方案。
因此對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進行評估,采用有效的干預措施,減少疾病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為社區衛生服務的深入開展提供有力措施,為其他慢性疾病危險因素的評價提供有益參考。[6]■
[1]方向華,楊期東,吳升平,等.不同危險因素人群的社區腦卒中干預效果評估[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7,28(1):49-52.
[2]王隆德.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3]王家良.臨床流行病學(第2版)[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2001:77-78,93-96,315-316.
[4]朱立強,張玲,劉嶺,等.健康危險評價方法系統研究[J].中國衛生統計,2008,25(5):504-506.
[5]龔幼龍.社會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0-31.
[6]郭劍,王媛,蘆文麗,等.冠心病個體健康危險度評估模型研究[J].中國公共衛生,2011,27(12):1619-1620.
201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