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佳 張黎月 孫文慧 張 迪 姜騰軒 翟淑娜 李 巖 盧智泉
(遼寧醫學院流行病學教研室,遼寧 錦州 121001)
年齡相關白內障 (ARC)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也是導致視障和致盲的一個主要原因,約占全球失明總數的48%〔1,2〕。除了與年齡有關外,人們對該病確切的致病因素尚不清楚,已知的危險因素包括紫外線暴露、某些藥物的應用及遺傳因素〔3〕,然而,關于抗氧化劑和其他營養因素與白內障關系的流行病學證據仍存在很大的爭議〔3,4〕,有研究表明膳食因素 (熱能、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可能與白內障的發生有關〔5,6〕。另外某些觀察性研究已證實向心性肥胖者發生白內障的危險性升高〔7,8〕,但有的研究結果與之相悖〔9〕。我國東北地區人群高鹽膳食比較普遍,因此,本研究采用以醫院為基礎的病例對照研究方法,探索鈉鹽攝入量、肥胖 (以體質指數為測量指標)對白內障的影響,為ARC的預防及控制提供依據。
1.1 對象 病例為2010年4月至2011年10月入住遼寧醫學院附屬第一、第三醫院和錦州市中心醫院,臨床診斷為ARC,因視力下降接受手術治療,術后病理證實為晶狀體混濁,45~85歲的260例患者。年齡45~85歲,平均(69.20±10.39)歲,其中女性126名(48.46%)。排除標準:①ARC外的其他類型白內障(如外傷性白內障、先天性白內障、并發性白內障及藥物性白內障等);②雙眼除白內障外患有其他導致視力損失的疾病(如眼底出血、角膜混濁、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急性或慢性葡萄膜炎、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等);③雙眼有眼科手術史(另一只眼的白內障手術除外);④服用任何治療眼部疾患藥物的患者;⑤不愿或不能完成調查問卷者。與病例同期入住相同醫院,未患白內障及其他可能導致視力下降的眼部疾患的260例罹患其他疾病的患者組成對照組。對照組年齡45~85歲,平均(69.62±10.93)歲,兩組研究對象年齡、性別、職業、民族、文化程度及長期居住地的分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采用1∶1的原則,年齡、性別匹配。均知情同意。
1.2 調查方法 自行設計的健康狀況調查內容包括年齡、性別、民族、受教育程度、職業、家庭人均收入、生活方式、相伴疾病史以及白內障家族史等。同時還采用一份經修改后的半定量化食物頻率調查表(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FFQ),調查研究對象各種膳食營養素的攝入情況。測量身高和體重。
1.3 暴露因素的定義及標準
1.3.1 鈉鹽攝入量測定 鈉鹽的攝入量以家庭為單位按月詢問。由于食鹽和醬油是膳食鈉鹽的最主要來源,且醬油中鈉鹽的含量約為18%,故每人每日鈉鹽的攝入量(g/d)=(食鹽的全家食用量〔kg/m〕+醬油的全家食用量〔kg/m〕×18%)/常食用人口數/30×1 000。
1.3.2 體質指數(BMI)根據我國成年人BMI(kg/m2)的標準將其分為4組:≤18.50偏瘦、18.50~23.99正常、24.00~27.99超重和≥28.00肥胖。
1.4 統計學方法 以每5歲進行分組,將研究對象分成6組。首先應用χ2檢驗對兩組人群一般特征的分布有無差異及分類變量與白內障的關聯進行比較,采用t檢驗比較鈉鹽攝入量的差異,為控制可能的混雜偏倚,進一步采用分層分析的方法。應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控制多種潛在性混雜因素后,估計鈉鹽攝入量、BMI與發生白內障的比值比(OR)及其相應的95%可信區間(CI)。將調整能量后鈉鹽攝入量分為四分位數,并將四分位數的中位數值作為連續變量,以對隨著鈉鹽攝入量的增加,發生白內障的危險性是否具有線性趨勢進行檢驗。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雙側檢驗。
2.1 一般情況 根據調整能量后鈉鹽攝入量的四分位數,研究對象的特征分布如表1所示。病例組鈉鹽攝入量較高者現行吸煙和飲酒的比例較高,兩組鈉鹽攝入量為最高四分位數者罹患高血壓及肥胖的比例更高。
2.2 鈉鹽攝入量與白內障 病例組鈉鹽攝入量〔(14.18±3.80)g/d〕明顯高于對照組〔(13.02 ±3.28)g/d〕(t=3.726,P=0.001)。以調整能量后鈉鹽攝入量最低四分位數組的對照組作為參照,對病例組各四分位數者發生白內障的危險性進行分析的結果顯示,病例鈉鹽攝入量為最高四分位數者發生白內障的危險性增加(OR=2.233,95%CI:1.365~3.655,P=0.001)(表2)。考慮到患高血壓的人群可能會接受低鈉鹽膳食的建議,故將高血壓進行分層,與鈉鹽攝入量最低四分位數的對照組相比較,患高血壓與非患高血壓的病例鈉鹽攝入量為最高四分位數者發生白內障的OR并未發生顯著性改變(P=0.52)。進一步將目前家庭人均收入、吸煙史、酒精攝入量、BMI、體力活動等因素引入Logistic回歸模型中,分析的結果并未發生改變,均顯示隨著鈉鹽攝入量的增加,發生白內障的危險性明顯升高(趨勢檢驗P=0.003)。
2.3 BMI與白內障 病例組BMI〔(23.63±3.99)kg/m2〕均值輕微高于對照組 〔(23.28±3.41)kg/m2〕,但并無顯著性差異 (t=1.080,P=0.281)。將正常體重的研究對象作為參考組,檢驗偏瘦、超重及肥胖組發生白內障的危險性(表3)。單因素分析的結果顯示,無論偏瘦、超重,還是肥胖組發生白內障的危險性均升高,但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進一步調整目前家庭人均收入、吸煙史、酒精攝入量、鈉鹽攝入量等因素后的結果顯示,病例組偏瘦者發生白內障的危險性是正常體型者的2倍 (OR=1.957,95%CI:1.010~3.634,P=0.037),而超重者與肥胖者發生白內障的危險性分別升高13.4%和68.8%,但僅肥胖者具有統計學意義 (OR=1.688,95%CI:1.103~3.191,P=0.020)。表1的結果顯示無論病例組還是對照組,鈉鹽攝入量為最高四分位數者更可能肥胖,但將BMI與鈉鹽攝入量同時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兩者之間并不存在交互作用 (P=0.156)。

表2 調整能量后鈉鹽攝入量與ARC的關系(n=260)

表3 BMI與ARC的關系(n=260)
Cumming等〔10〕報告鈉鹽攝入量為最高五分位數的研究對象患后囊膜下白內障的危險性約是攝入量最低五分位數者的2倍,在調整了多種潛在性混雜因素后,這種關聯仍未改變。高鈉膳食可能是白內障的危險因素。研究者推斷氧化應激是ARC形成的分子生物學基礎〔11〕。氧化作用會損傷晶狀體細胞膜,使維持細胞內正常低Na+和高K+濃度的Na+-K-ATP酶泵功能明顯改變,對鈉離子的通透性增加,使晶狀體內的鈉離子增加,而細胞內低水平的鈉是維持晶狀體透明度所必需的〔12〕。
某些研究顯示,BMI增加與白內障呈正相關〔7,8〕,但結果尚不 完 全 一 致〔9〕。Weintraub 等〔8〕研 究 結 果 顯 示,BMI≥30.00 kg/m2的女性發生白內障的危險性比BMI<23.00 kg/m2的女性增高39%。目前肥胖與白內障相關聯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但研究提示肥胖者的C-反應蛋白和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也升高,這些炎癥標記與白內障有關。雖然多數資料顯示BMI增高與白內障有關,但也有文獻記載BMI降低可能是某種類型白內障的危險因素,特別是在非白種人群中〔13,14〕。中國人群中BMI增高與皮質性白內障有關,而BMI降低與核性白內障有關〔14〕。BMI降低可能反映了人群的營養狀況較差和營養不良,是導致白內障的一個潛在性危險因素〔15〕。
綜上所述,降低鈉鹽的膳食,保持合理營養,維持正常BMI可能有助于預防中老年人群白內障的發生發展。
1 Resnikoff S,Pascolini D,Etya'ale D,et al.Global data on visual impairment in the year 2002〔J〕.Bull World Health Organ,2004;82(11):844-51.
2 Abraham AG,Condon NG,West Gower E.The new epidemiology of cataract〔J〕.Ophthalmol Clin North Am,2006;19(4):415-25.
3 Klein BE,Klein R.Lifestyle exposures and eye diseases in adults〔J〕.Am J Ophthalmol,2007;144(6):961-9.
4 West S.Epidemiology of cataract:accomplishments over 25 years and future directions〔J〕.Ophthalmic Epidemiol,2007;14(4):173-8.
5 Lu M,Taylor A,Chylack Jr LT,et al.Dietary fat intake and early age-related lens opacities〔J〕.Am J Clin Nutr,2005;81(4):773-9.
6 Chiu CJ,Milton RC,Gensler G,et al.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glycemic index in relation to cortical and nuclear lens opacities in the Age-Related Eye Disease Study〔J〕.Am J Clin Nutr,2006;83(5):1177-84.
7 Galeone C,Petracci E,Pelucchi C.Metabolic syndrome,its components and risk of age-related cataract extraction:a case-control study in Italy〔J〕.Ann Epidemiol,2010;20(5):380-4.
8 Weintraub JM,Willett WC,Rosner B,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and cataract extraction among US women and men〔J〕.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2002;26(12):1588-95.
9 Hill JO,Catenacci V,Wyatt HR.Obesity:overview of an epidemic〔J〕.Psychiatr Clin North Am,2005;28(1):1-23.
10 Cumming RG,Mitchell P,Smith W.Dietary sodium intake and cataract〔J〕.Am J Epidemiol,2000;151(6):624-6.
11 白石明,周 丹,張 敏.衰老與年齡相關性白內障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7;27(11):1116-7.
12 Lou MF.Redox regulation in the lens〔J〕.Prog Retin Eye Res,2003;22(5):657-82.
13 Foster PJ,Wong TY,Machin D,et al.Risk factors for nuclear,cortical and posterior subcapsular cataract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of Singapore:the Tanjong Pagar Survey〔J〕.Br J Ophthalmol,2003;87(9):1112-20.
14 Kuang TM,Tsai SY,Hsu WM,et al.Body mass index and age-related cataract:the Shihpai Eye Study J〔J〕.Arch Ophthalmol,2005;123(8):1109-14.
15 Taylor A.Nutritional influences on risk for cataract〔J〕.Int Ophthalmol Clin,2000;40(4):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