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慎 季冬霞 (上海市楊浦區(qū)殷行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上海 200438)
成年人慢性便秘(CC)患病率約為11.5%,老年人和婦女最多見。30%~40%的社區(qū)老年人、>50%敬老院老年人均存在CC,且患病率隨年齡升高而增加〔1〕。社會心理因素在老年人CC發(fā)病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就老年CC患者的心理因素進行調查分析以為制訂干預措施提供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2009年1~12月我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就診的CC患者98例,男29例,女69例,年齡65~86〔平均(76.4±9.1)〕歲。另設正常對照組,根據(jù)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選擇社區(qū)身體健康者76例,年齡60~82〔平均(74.3±6.9)〕歲,排除全身性疾病及影響人格和智力的其他疾病。
1.2 CC的診斷 根據(jù)羅馬Ⅲ的標準〔2〕:①排便困難,硬便,排便頻率減少或排便不盡感;②每周全排便<3次,每天排便量<35 g;③全胃腸或結腸通過時間延長。且病程≥6個月。
1.3 問卷調查及心理量表 心理狀況測評工具:采用90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
1.4 評價方法 SCL-90心理測試量表共90個評定項目,包含有比較廣泛的精神疾病癥狀學、從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直至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均被涉及。每一個項目均采取5級評分制,按癥狀嚴重程度分為5級,凡是自評者認為沒有該癥狀的,均可給予1分。SCL統(tǒng)計指標有兩項:總分和因子分。將90個項目的各單項得分相加,便得出總分。所有90個項目可分為10大類,包括①軀體化:共12項,主要反映主觀的身體不適感。② 強迫癥狀:共10項,主要指明知沒有必要,但又無法擺脫的思想、行為表現(xiàn)。③人際關系敏感:共9項,主要指某些個人不自在感和自卑感。④ 抑郁:共13項,抑郁苦悶的心境和感情是代表性癥狀。⑤焦慮:共10項,指神經(jīng)過敏,緊張等不適。⑥~⑧分別是敵對、恐怖和偏執(zhí),各為⑥、⑦、⑧項。⑨精神病性:共10項,其中包括精神分裂樣癥狀項目。⑩其他:包括7項,反映睡眠及飲食習慣。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數(shù)據(jù)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1 兩組SCL-90評分比較 CC組與對照組在總分、軀體化、強迫癥、抑郁、焦慮、恐怖和精神病性方面差異均顯著(P<0.01);在人際關系敏感、偏執(zhí)和其他方面兩組間差異顯著(P<0.05);而在敵對方面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SCL-90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SCL-90評分比較(s)
±1.93 4.13±1.94 37.57±17.67對照組 76 1.77±0.75 3.03±0.74 5.17±1.31 2.02±0.54 2.68±1.47 2.03±1.07 2.31±0.48 3.08±0.94 2.24±0.79 5.56±1.30 29.89±9.39 P值 <0.01 <0.01 <0.05 <0.01 <0.01 >0.05 <0.01 <0.0總分CC組 98 3.55±1.64 4.22±1.45 4.58±1.70 3.91±2.01 4.57±2.36 2.31±1.32 3.19±1.30 3.36±2.02 3.75組別 n 軀體化 強迫 人際關系敏感 抑郁 焦慮 敵對 恐怖 偏執(zhí) 精神病性 其他(睡眠等)5 <0.01 <0.05 <0.01
2.2 兩組HAMD、HAMA評定結果比較 CC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總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兩組焦慮和抑郁程度的比較(s)

表2 兩組焦慮和抑郁程度的比較(s)
98 13.87±6.45 17.20±7.40對照組 76 5.24±3.75 7.06±4.53 P值HAMA HAMD CC組組別 n<0.01 <0.01
緊張和心理壓力影響胃腸功能〔3〕。本調查結果說明精神心理因素與老年CC有一定聯(lián)系。生理和心理問題常共存于CC患者,這些患者無意識地將內心痛苦轉化為身體癥狀。林征等〔4〕用對44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研究顯示,功能性便秘癥狀的發(fā)生或加重與工作生活中某些導致心理應激的事件有關,與退休和父母死亡相關者各7例,與工作變動有關者6例,與夫妻嚴重爭執(zhí)、搬家、子女就業(yè)有關者各5例,生活應激事件可致胃腸功能紊亂,引起或加重便秘。
CC與結腸癌、老年性癡呆及心、腦血管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有關,而這些疾病的發(fā)生又進一步導致癥狀加重,排便成了患者最大的心理負擔,導致焦慮、抑郁情緒,并服用瀉藥,進而加重胃腸功能紊亂。
因此,全科醫(yī)生在CC的診治過程中,有必要對心理因素進行評價,而不是單純用導瀉藥物治療。接診時首先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對便秘癥狀進行詳細的問診,同時識別有無心理因素,然后再判斷采用哪種治療,是否給予藥物治療,避免使用具有加重便秘副作用的藥物。對于老年CC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全科醫(yī)生要給予重視,為患者提供正確的治療和必要的轉診(精神專科),在指導患者“多飲水、多進食富含纖維的食物、多運動”的前提下,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同時應配合適當?shù)男睦碇委煛?/p>
1 林 琳.重視老年人慢性便秘的防治〔J〕.實用老年醫(yī)學,2010;24(2):91-2.
2 蔣曉玲.羅馬Ⅲ:新的標準〔J〕.胃腸病學,2006;11(12):705-7.
3 伍早安,喻 偉,繆 勇.老年慢性特發(fā)性便秘患者的心理評估〔J〕.解放軍保健醫(yī)學雜志,2005;7(1):41-2.
4 林 征,林 琳,張紅杰,等.功能性便秘患者社會、心理、行為狀況調查及生物反饋治療效果隨訪〔J〕.中國臨床康復,2005;9(28):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