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翟春雷 張 弘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長春 300)
皮膚瘙癢癥是多發生于老年人的全身瘙癢性皮膚病,表現為全身陣發性劇烈瘙癢,常使病人痛苦不堪,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了老年瘙癢病,獲得了滿意療效。
1.1 對象
1.1.1 病例選擇 選擇來我院門診就醫的患者80例,其中女42例,男38例,年齡55~80歲,平均(67.31±2.34)歲,病程1~20個月,平均(9±2.89)個月。全部病例均無肝膽疾病、糖尿病、腎病、心臟病及腫瘤等病史。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0例,兩組患者治療前癥狀積分無明顯差異。
1.1.2 臨床表現 初起瘙癢僅限于一處,逐漸擴展至全身,瘙癢常為陣發性,尤以夜間為重。由于搔抓,可見條狀抓痕和血痂,也可有濕疹樣變、苔蘚樣變及色素沉著等繼發性損害〔1〕。
1.1.3 病情程度分級 ①輕度:無原發皮損,偶爾瘙癢,瘙癢面積占全身皮膚10% ~30%;②中度:有散在抓痕及血痂,陣發性瘙癢,瘙癢面積占全身皮膚30% ~50%;③重度:形成苔蘚樣變及濕疹化,劇烈瘙癢,影響睡眠及日常生活,瘙癢面積占全身皮膚50%以上。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氯雷他啶片(上海仙靈葆雅制約有限公司生產),每次10 mg,1次/d,同時選用糠酸莫米松乳膏(上海仙靈葆雅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涂于患處,2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增加針灸治療:主穴取曲池、血海:配穴取風池、神門、合谷、足三里、肺腧、三陰交、委蟲。用平補平瀉法,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為1次/d。10 d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治療2個療程,分別于用藥后10 d及20 d記錄1次,觀察療效,評定積分,并同時記錄相關的不良反應。
1.2.2 癥狀判定標準 采用4級評分標準進行癥狀評分,并評價療效。0分為無瘙癢:1分為輕度瘙癢,陣發性瘙癢,不影響正常生活;2分為中度瘙癢,可忍受,偶爾影響睡眠;3分為重度瘙癢,難以忍受,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影響睡眠。再根據積分下降指數判定療效。積分下降率=(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痊愈:積分下降指數>95%;顯效:積分下降指數為60% ~95%;好轉:積分下降指數為20% ~59%;無效:積分下降指數<20%。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DAS1.0軟件行χ2檢驗。
兩個療程后治療組、對照組有效率分別為82.5%、62.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1.985,P<0.05)。見表1。治療組及對照組均未見不良反應。

表1 治療組和對照組療效比較(n,n=40)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皮膚組織結構會發生一系列變化,如表皮變薄、皮脂腺功能減退、皮膚干燥萎縮、代謝減緩,從而發生全身性瘙癢。除此之外,冬季寒冷手燥、溫度驟變,加之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如飲食辛辣、嗜煙酒、熱水洗燙及洗浴次數過多等,亦會引起瘙癢。甚至無任何原因或細小刺激、心理暗示都極易引起本病。
筆者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認為采用中西醫結合、針藥并用的方法是治療老年皮膚瘙癢癥的安全有效的手段。抗組織胺藥物及皮質類固醇乳膏治療老年瘙癢癥有起效快的特點,但不宜長期使用。中醫認為本病因年老體衰,氣血不足,血虛生風化燥,不能濡養肌膚,故而發生瘙癢。治療時遵從“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原則〔2〕。祖國醫學的針刺療法是通過刺激人體的一定穴位,調整機體本的陰陽、氣血、臟腑功能,從而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從皮膚病的治療出發,選用疏風止癢、化濁通幽、開竅通絡、固本培元的腧穴,如曲池、血海、風池、合谷等均是常用的穴位〔3〕。通過針刺穴位,調節臟腑氣血功能,暢達氣機,使氣血調和,標本兼治。因此,針刺療法作為一種既無毒副作用、又簡便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治療多種瘙癢性皮膚病。
1 劉輔仁.實用皮膚科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79-80.
2 蔡瑞康,黨育平,許龍燦.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研究概況〔J〕.空軍醫學雜志,2011;27(1):6-8.
3 王正才,劉 佳.針刺配合西藥治療老年性瘙癢癥65例療效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1999;8(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