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不僅使得出版物的生產周期大為縮短,而且衍生的文化產品也越來越多;同時迅捷的生產與傳播方式也引發了出版的革命。本文著重探討互聯網時代編輯的意義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即由傳統的“橋梁”進一步演進到更具主動性的“媒介”。
【關鍵詞】互聯網;注意力經濟;編輯機制;媒介
在互聯網引入之前的中國,出版的準入門檻很高,從字斟句酌的手寫稿到裝幀成型的出版物,要經歷一個鳳凰涅槃般的過程。可以說,出版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略顯神秘甚至神圣的過程。作為出版的重要環節,編輯的主要工作就是審讀稿件,作出取舍,并在加工后予以出版。作為一個特殊的知識群體,要求有鑒別力,廣博、豐富的知識修養與儲備似乎是編輯職責的應有之義;但更廣為人知的是,編輯的作用體現在其是一個特殊的讀者、隱蔽的作者,也就是通常所講的“為他人作嫁衣裳”。這一時期很顯然編輯的意義主要定位在架起溝通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梁。隨著互聯網逐步走進千家萬戶,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互聯網的便捷作用,網絡海量的信息、強大的檢索功能以及各類軟件提供的復制粘貼功能,使得對多數人來說曾經遙遠的“著書立說”似乎變得容易起來。20多年前,激光照排技術的應用讓我國出版印刷行業經歷了一次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偉大變革。如今,互聯網帶來的數字技術又使得出版印刷掀起一場新的革命。那么,編輯工作在這場革命中又被賦予了哪些新的意義呢?
互聯網時代的特點
大眾傳播媒介使得編輯工作成為常態。大眾傳播媒介是印刷傳媒發展的新階段,指有組織的傳播者為了實現一定的目的(出版上常講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面向大眾進行信息符號的傳播與復制時所憑借的手段、途徑、工具或渠道。互聯網無疑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的出現使信息對于人類社會的意義發生了根本改變,不僅縮小了信息傳遞的時空距離,而且拓展了文化時空。筆者還記得1995年上大學時聽過方漢奇先生的一個講座,談及克林頓政府計劃出臺“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構想時大家還覺得很遙遠,當年《讀書》雜志也有人撰文描述互聯網“狼來了”的故事,其中夾雜著對“千禧年”的憧憬式復雜情感,但十余年后幾乎我們每個人都在“與狼共舞”,網絡已成為我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媒體組成了一種新型的巨大的生產力,并且服從于生產力的辯證法,盡管它們一時會被異化,而且也必須服從于資本主義的法則,但是它們的迅猛發展最終會破除這一壟斷”,以前信息(知識)是稀缺資源,是少量智者生產出來“啟蒙”大眾的,具有居高臨下的意味,而現在,媒介“使大眾即時參與社會的和社會化的生產過程成為可能,而且這種參與的實際手段就掌握在大眾自己的手里”[1]。信息(知識)的產生變成交互式的,在迅捷而簡易的傳播中不斷被受眾接受并接收反饋,從而衍生出新的知識,正所謂“知識爆炸”生產。例如網上流行的維基百科、互動百科,信息呈現完全開放的狀態,每個讀者都可以在原有基礎上完善詞條的含義,值得注意的是,網頁上常會出現“編輯此詞條”的字樣,無意中暗含了信息時代編輯工作的普遍性。
注意力經濟,新的市場關注點。在傳統市場原則下,商品價值取決于其相對于需求的稀缺程度。面對同樣的產品供給,需求者越少,消費者越能以較低價格購得所需。但“互聯網應用的法則與資本主義供求法則不同。在這里,通信的價值隨著到達用戶數目的增加而增加,網絡越多地復制自身,它就變得越具有公共性與普遍性。同時,數字化技術使信息復制更加簡單和廉價。于是網絡的邏輯就是越多越好,而且多并不比少消耗更多,這一邏輯看來是有違于傳統的自由產業經濟學了”[2]。
這里我們需要引入一個新的概念——注意力經濟。①注意力經濟是一個市場,在那里消費者同意接受服務,以換取他們的注意。例如個性化新聞、個性化搜索、消費建議。注意力經濟表示消費者擁有選擇權,他們可以選擇在什么地方“消費”他們的關注。另一個關鍵因素是注意力是有關聯性的,只要消費者看到相關的內容,他就會繼續集中注意力關注,那樣就會創造更多的市場機會。這對于出版行業,無論何時都是極其重要的。
網頁就是出版物②。互聯網時代網頁實質上就是出版物,它具有印刷出版物所應具有的幾乎所有功能。事實上,有相當數量的環球網用戶直接把環球網當做出版物。根據NetSmart的統計,50%的用戶閱讀在線雜志,48%的用戶閱讀在線報紙。環球網的發明者伯納斯利在他關于環球網的宣言中,明確指出:環球網在本質上是使個人和機構可以通過分享信息來進行通信的一個平臺。當把信息提供到環球網上的時候,也就被認為是出版在環球網上了。
然而,與印刷出版物相比較,網頁具有印刷出版物所不具有的許多特點。
首先,網頁的成本非常低,與印刷出版物不同,電子出版物并不需要昂貴的紙張以及因此引發的倉儲、物流等費用。其次,網頁是可以隨時修改的。印刷品重版或修訂的難度使大多數藝術家感嘆自己的工作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此時網頁的優點也顯示出來。再次,網頁的受眾空前巨大。既然不必花錢,誰都喜歡多看一些東西,因此,好的網頁肯定比好的書報傳播面廣得多。一個好的網頁通常每天都有幾萬甚至幾十萬人次光顧。最后,作為電子出版物,網頁的傳播速度是印刷出版物所不能比擬的。
印刷出版物從編輯、排版、印刷到發行都需要時間,而網頁則非常簡單,只要放在網上就行了。這里,網頁與印刷出版物的區別在于,印刷出版物是要送到讀者手里的,而網頁則由讀者自己來取。互聯網上影響最大的新聞網頁都是每小時更新一次內容,讀者可以常看常新,隨時追蹤事件的發展。
而且,由于網頁使用的是超文本文件格式,可以通過鏈接的方式引導出互聯網上所有與該網頁相關的內容。不管是進行理論研究,還是讀新聞,都可以很方便地找到相關資料。并且,這些資料好像不是別人寫好了強加于你,而是由你“參與”其中,自己“找”出來的。
也許,網頁和印刷出版物的最大區別還是在于互動反饋。印刷出版物的反饋渠道往往還是印刷,在許多情況下,得到反饋是非常難得的。而對一個網頁提出不同的看法就非常容易。
互聯網時代編輯的意義
編輯組織機制。一是編輯應該有包容的眼光、敏銳的取舍力。編輯的工作是把有價值的不同觀點展示出來,提供給讀者一個討論的平臺,達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因此,哪怕不太贊同也要盡可能如實體現作者的論點,盡量做到客觀一些,這本是編輯職業本身就應有的素質,編輯是文化傳播的中介者而非評判者,編輯的工作要越隱蔽越好。在互聯網時代,由于網絡使得寫作門檻降低,網絡作品數量龐大,各種不同的聲音也遠比紙媒的自然來稿多得多。篩選合適的文章進入網頁,比紙媒編輯從自然來稿中篩選文章發表還要困難。面對海量信息,如何選取能為我所用的資源顯得空前重要。編輯只有具備豐富的閱讀經驗、廣博的知識背景,才能提高鑒賞能力。如果知識面過于狹窄,對稿件的認識與理解自然就會受到局限,難免會“管中窺豹”,直至埋沒富有創見的稿件。在科學分工日益細密的當下,編輯不一定是精通各個學科的專家,但一定要盡量做到能了解相關專業的學科。不僅如此,還需要掌握一些互聯網時代的常用工具,熟悉網絡資源,以便迅速找出所需稿件。編輯的主要任務是尋求優質出版資源。可以采取定期瀏覽專欄、有意識地培養作家的對策,不過,這需要編輯有良好的職業素質。由于網站的作者眾多,沒有較好的文章鑒賞水平和比較認真負責的精神,是發現不了優秀的專欄作家的。二是編輯必須優化審稿程序,縮短作品的審核時間。互聯網時代的閱讀時效性與紙媒時代也有很大差異。紙媒作品可以保存數月甚至數年,不少讀者都有反復閱讀的經歷。而網頁作品,讀者反復閱讀的情況是很少見的。同一網絡作品,一般都會在眾多網站相繼出現。為了增加作品的點擊率,為了保證作品與讀者的快速互動,也為了滿足網絡作者和讀者的要求,使作品能在第一時間與讀者見面,編輯必須盡量加快工作節奏,對作品的思想和意識審核采取相對靈活的措施。把審核的重點放在保證作品的專業質量上。當然,也可借鑒國內某些網站采用自動過濾系統,即實行敏感詞匯過濾制度。這種制度,對不具有事先設定的敏感詞匯的文章自動放行,不需要編輯去審核,編輯只審核具有敏感詞匯的作品,并對那些含有過激觀點以及嚴重色情的內容,以及可能導致網站承擔法律責任的文章進行刪除。三是選擇時需注重可讀性與大眾化。傳統紙質刊物的讀者與網絡讀者是有差異的。一般而言,紙質作品讀者具有相對較高的鑒賞能力,對作品的專業性要求較高。紙質作品有比較固定的傳統讀者群,這些讀者基本上能夠詳細地閱讀每一篇作品,有些讀者還會對同一篇文章進行反復閱讀。網絡讀者數量龐大,素質良莠不齊。他們更在乎作品的大眾性,即要求作品具有較低的文化閱讀性、快感性、新聞性和社會熱點性、焦點性。與傳統紙質刊物有顯著區別的是,網絡編輯對專欄作家作品的標題有著特別的要求。眾所周知,傳統的標題要求是簡潔、貼切,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內容。由于網絡讀者的大眾化、快餐式閱讀習慣的浮躁心態以及獵奇心理,網絡經濟已成為“眼球經濟”。網絡文章的標題,并不注重簡潔確切,而注重能吸引網絡讀者的眼球。在文章內容上,網絡編輯一般要求專欄作家在有一定可讀性的基礎上,盡量大眾化,最好能提供廣為大眾關注的社會時事評論文章。
編輯協調與引導機制。傳統出版物交易是典型的商品經濟模式,讀者通過一系列中介最終以付費來購買作者的文化產品,在版稅制度下,圖書的每一次復制都包含了商品交換的要素。而互聯網是一種共享型經濟,就是說回應一個請求、上傳文件,或向用戶組群發送消息被認為是在無償向所有用戶作貢獻。分享行為在以商品交換為特征的經濟里很少見,但卻是互聯網的特征。而且在互聯網上,分享與交易無關,因為根本不存在某個平等協商下特定商品的交換。正如上面我們所談到的,在互聯網上復制文檔、音頻、視頻輕而易舉,而且技術的進步使這些行為越來越簡單而實用,網絡改變了制造和再制造的機構,以致藝術家與受眾之間的交流協調活動幾近消失。在資本主義形態下,文化中的媒介角色受到尖銳的質疑。新的問題便凸顯出來:人們如何才能找到他們喜歡的文化產品?編輯也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這時的編輯已具有不同以往的新的價值,他們要在文化生產者和受眾之間發揮協調作用,找到消費者喜歡的文化類型并將這些信息廣而告之地傳播開來。在作者與讀者之間發揮協調作用,編輯做的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工作,同時也應有更高的文化追求,即變成文化傳承的組織者。如何引導受眾進行良性的文化消費、吸引受眾樂于接受富有價值的文化產品,同時在這一過程中發現新人,扶掖后進也是編輯的重要職責。
注 釋:
①此節內容參考了百度百科對于“互聯網”詞條的一個子項目的解釋。
②此節內容參考了百度百科對于“互聯網”詞條的解釋。
參考文獻:
[1]波德里亞.大眾:媒介社會的內爆[M].差異-3,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71.
[2]馬克·波斯特.互聯網怎么了?[M].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出版社)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