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新聞行業最核心的技能之一,新聞寫作自然會因其獨特的行業規定性而要求從業者具備敏銳的新聞意識、深切的時代感悟、創造性的新聞發現及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等基本職業素養。
【關鍵詞】新聞寫作;職業素養;新聞意識;時代感悟;新聞發現
新聞報道作為特殊行業的一種專業行為,有著特殊的職業規定性,因而才鮮明地區別于其他行業而在社會分工中獨樹一幟。作為新聞行業最核心的技能之一,新聞寫作自然會因其獨特的行業規定性而要求從業者具備最基本的職業素養。
一、敏銳的新聞意識
新聞意識是新聞從業者職業素養成熟的表現,是新聞寫作的一個基本前提。當一個具有敏銳的新聞意識的人面對某一社會現象時,往往能夠憑借自己特有的新聞敏感發現新聞價值,并立即在大腦中形成采寫意向、計劃以及報道形式、新聞手法等全套構想,獲得對新聞的全面把握,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寫出成功的新聞作品。
敏銳的新聞意識首先要求采寫要及時。寫新聞的人要善于捕捉新聞線索和新聞事實,迅速而及時地做出相應的反應。新聞貴在新,時間是新聞的生命,只有具備新聞價值的新聞才具有報道意義。在新聞界,一向有著“搶”新聞的說法,任何一家新聞媒體都希望搶先報道新聞事實。無論多么重要的新聞,時過境遷,其新聞價值往往會一落千丈。所以,聞風而動的采寫作風,倚馬千言的寫作能力,既是新聞寫作者新聞意識的具體表現,也是新聞職業必備的素質和修養。
敏銳的新聞意識還要求報道要有宏觀意識。具有職業素養的新聞從業者,總是善于選擇那些牽動全局動態的新聞素材,給人們傳達有意義的信息,為讀者認識社會提供有意義的參照。因此,新聞從業者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素養就是審時度勢,從宏觀的意義上把握新聞事實,否則,很容易走向就事說事、搜異獵奇的泥潭。有些通訊員之所以在撲朔迷離、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面前茫然不知所措,難以識別社會動向和捕捉有新聞價值的素材,主要就在于缺少宏觀的新聞意識。因此,新聞從業者要將宏觀的新聞意識置于主導地位,并以此來統轄自己的視野和筆力。
二、深切的時代感悟
新聞寫作與時代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新聞寫作者對新聞意識的培養和把握,歸根到底還是來源于作者對時代的感悟,是時代召喚在其內心引起的回響。對時代的關注是新聞從業者獲得新聞敏感的重要途徑,有價值的新聞素材總是伴隨著社會問題而產生。也就是說,新聞記者要想擁有敏感的新聞意識,必須具有感悟時代的能力。因而,對時代的深切的感悟就成為新聞職業素養的又一個重要內容。
對時代感悟得越深切,就越容易揭示新聞中的時代意義。背負時代的重任去觀察社會,審視社會情勢的各種變化,那么對新聞的捕捉就往往獨具慧眼。因為只有以關心社會命運為己任,以對人類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和宏觀意識看待、把握新聞職業,那么在面對大千世界時才能隨時留心各種事情,善于從對社會整體藍圖的審視中把握宏觀形勢,凡事從大局出發,使新聞報道的選題、采訪、寫作、編排等在整體運思中突出體現時代本質。許多著名的新聞記者,正是由于對時代的深切感悟,才使他們沒有停留在對社會現象的一般性報道,而是通過對反映時代精神的新聞人物和新聞事件的報道,深刻地揭示了一個時代的價值取向和風格面貌,從而賦予了新聞寫作濃烈的時代色彩。
對時代的深切感悟是產生創造性爆破力的內在驅動力,主體大腦中輸入的時代信息數據越多,對時代的反饋能力就越強,因而在對世間萬物的審視中更容易發現符合時代精神的具有報道價值的新聞事實。也正因為如此,一些無愧于時代的新聞工作者經常以時代的感召來采寫新聞,以無數鐵的事實描繪時代的輪廓,向社會報道輸送最富有時代意義的信息。比如著名記者穆青就是在時代的感悟中采寫大量新聞的,無論是20世紀60年代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還是90年代的《潮涌中州》;無論是人物通訊《改革大潮中的老支書》,還是新聞特寫《搶財神》;無論是報道科學家的《為了周總理的囑托》,還是報道普通農民的《一篇沒有寫完的報道》等等,都是以特有的時代意識而在社會上引起重大反響的,穆青也因此而顯示出他的職業素養和才力。
三、創造性的新聞發現
在寫作學領域,整個寫作活動過程有兩個分野鮮明的詞匯:寫作與創作。一般來說,“寫作”為所有的文體所共用,一般的實用性文章制作叫“寫作”,文學性的文章也可以叫“寫作”。但是,“創作”這個詞匯卻有著特定的內涵,專指那些帶有虛構性的文學作品的創制,從而表示這種寫作活動獨特的創造性。比如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節的構筑、環境的設置、細節的編織等等,往往都表現著作家超人的想象和虛構的能力。甚至在藝術形式上,包括結構、技法、語言,也都講究“陌生化”、“反常化”,既不能摹仿別人,也不能重復自己。這都是文學創作所必需的,并且也因此顯出了藝術作品的獨創性特征。
但是由于新聞寫實的本質規定性,新聞報道中的人物、事件、環境、細節必須真實,不能有任何成分的虛構和編造,結構、語言也不能“反常化”,只能客觀去記錄事實而不能“創造”事實,所以人們往往認為新聞是不能創造的。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固然,由新聞要求傳遞信息的客觀性所決定,新聞寫作是不能進行任何虛構的,即便是合理的想象也不允許。但是,這并不能說明新聞就不講究創造性,只不過這個創造不是對報道內容的想象和虛構,而是對新聞報道視角的創造性“發現”。可以說,發現是新聞寫作在運思之始就必須具備的內涵,是新聞思維創造性本質的具體表現。
一般來說,新聞報道需要有兩個方面的發現:一個是對有價值的事實的發現,另一個是對隱藏在事物表象深處的本質、規律的發現。前一個發現對新聞思維而言是常規性的,每一篇新聞都應該是對有價值的新聞事實的一次創造性的發現,而后一個發現則是新聞思維的一個更高層面的要求,是每一個高水平的新聞記者都應該具備的素質和奮斗目標。
如1995年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博士教授當上北滘鎮書記、鎮長》,這篇消息的價值絕不僅僅是報道了博士、教授當鄉鎮干部這樣一件新鮮事,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中國農村的一場偉大變革。部分走在時代前列的中國農民,已經甩掉了傳統的耕作觀念,開始向知識化、科技化進軍。中國的知識分子也拋棄了老死于書齋的生活方式,積極投身于時代的潮流,將自己的知識直接轉化為價值。時代意義的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報道的新聞價值,這也是此篇作品獲獎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
所謂職業道德,就是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在其特定的工作中或勞動中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對一個新聞工作者來說,遵守新聞職業道德規范,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也是最基本的職業素養之一。新聞道德規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實事求是,追求真實。真實性是新聞業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同時也是新聞報道取信于民的首要因素。失信于民,不僅直接威脅到新聞報刊的生存,也是有違于道德的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實事求是、追求真實就成為新聞道德規范的一項首要內容。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七大所作的報告中強調,新聞“要講真話,不偷、不裝、不吹”。不偷就是不抄襲別人的東西;不裝就是不裝腔作勢;不吹就是不講空話大話吹牛皮,而是要實事求是,追求真實。在新聞采寫過程中,任何弄虛作假、無中生有,或者拔高夸大、添油加醋、虛張聲勢的行為都是有違于新聞道德規范的。尤其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每一個新聞工作者都應該注意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尊重客觀真實,以揭示事實的本質規律為己任,勇于同喪失新聞工作者人格和報格的丑陋現象說“不”,辦真實的報紙,寫真實的新聞。
堅持真理,仗義執言。由大眾媒介的傳播、宣傳作用所決定,新聞報道在本質上已經成為一種強大的輿論工具,從某種意義上講甚至成為判斷是非曲直、操縱社會意識而形成公眾觀念的權威機構和強大的力量。也正因為如此,任何一個國家機構和政黨都非常重視新聞報道的導向作用。一個新聞從業者在面臨敏感的政治事件或大是大非的問題時,能否堅持真理、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的態度、立場以引導民眾正確認識理解,是衡量其職業道德品質的根本標準。
所謂真理,就是符合人民的利益、愿望的事理,從本質上來講也是客觀事物內在規律的科學反映,因此,符合人民意志的就是“是”,背離人民意志的就是“非”。1999年10月7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在視察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時曾對全國新聞工作者提出了四句要求:“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可以說,堅持真理,就是要反映人民的意愿,從百姓的角度引導輿論宣傳,評價政府工作的得失。一切出賣人民利益、喪失人民的立場、為了保全自己不惜向邪惡行為讓步的新聞報道,都是新聞職業道德所不齒的。
保護消息來源,尊重作者權利。從新聞的形成與生存狀態來看,新聞傳播問題說到底還是新聞報道與受眾之間的關系問題,新聞業的生存與發展都是由受眾決定的。受眾不但從新聞的接收量上決定著新聞報刊的發行量和新聞媒體的效益,而且還往往以新聞反饋的形式為新聞媒介提供著大量的新聞信息。因此,保護消息來源、尊重作者原意不但是新聞媒介取信于民、塑造形象的有效手段,也是新聞工作者處理和受眾關系的道德行為規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曾經發生過投書報社的作者受到打擊的現象,雖然其中的原因很復雜,但是只要投稿者或提供情況的人沒有觸犯刑律,不是惡意的誹謗、誣陷或搞政治陰謀,新聞機構就有責任、有義務保護他們不受到來自任何方面的威脅、打擊、報復和迫害,這也是新聞的輿論監督功能所賦予它的一個不可推卸的道德責任。
與此相應,新聞報刊、廣播電視在使用別人提供的材料或引用別人的話語時,也要尊重其原意,不能隨意根據自己的好惡需要而進行歪曲和篡改,這也是保護消息來源、尊重作者權利的道德準則的具體表現。作者不愿公開發表的文章,新聞媒體就不能強行發表;沒有得到作者本人的同意,新聞媒介也不能擅自刊登轉載其文章、講話;消息提供者不愿透露姓名或單位,新聞記者或通訊員就有義務為其保密。
杜絕有償新聞,反對以稿謀私。新聞記者向來是一個受人景仰的職業,一度被人尊稱為“人民的政治家”、“播種正義的戰士”、“傳播火種的勇士”。但是,一個時期以來,這個被譽為“布衣宰相”、“無冕之王”的職業又被送上了一個“金元新聞”的雅號。其原因就在于少數記者在拜金思潮的影響下,無視新聞職業的道德準則和記者的良心,開始利用新聞記者的職業之便,以稿謀私,從而使社會上出現了“豺狼虎報”、“防火防盜防記者”的傳言。個別新聞記者的這種不良傾向,也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新聞通訊員,從而也影響了廣大通訊員的整體形象。
新聞之所以能夠真實、客觀地報道社會事實,首要的一點就在于新聞寫作者不偏不倚的態度和堅持真理的道德品質,因而才能在采訪、寫作、編輯的每一個環節上做到客觀、公正、科學立言,從而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否則,不管以任何理由和任何名義接受了被采訪單位或個人的饋贈,往往就會利用采編權搞交易、拉關系,把新聞報道變成人人所不齒的以金錢交易為中心的有償新聞,從而背離新聞職業的道德準則。所以每一個新聞工作者在采寫稿件時,都一定要警惕以稿謀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維護新聞的高尚、純潔性。
(作者單位:唐山職業技術學院)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