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閆 瑋

科技和社會的進步使人們對居住環境有了更高要求,不僅要求建筑外表具有形式美,而且要求建筑給人們提供一個安全、舒適、便捷的生活環境。建筑藝術是建筑師賦予建筑物的靈魂,現代建筑中優秀藝術作品不斷涌現,如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法國的埃菲爾鐵塔和中國的國家體育館鳥巢等,這些建筑都給人類留下了很高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伴隨著人們對生態世界的追求,“生態建筑”登上了人類舞臺,它倡導節約能源、可循環利用、回歸自然的設計理念。未來,不斷進步的科技將使建筑更加智能化,從而給人們提供更為舒適、便捷的生活環境。本文,筆者就建筑藝術、生態建筑和建筑智能化3方面對建筑的發展趨勢進行探析。
建筑藝術是按照形式美的規律,運用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筑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它是通過建筑形象表現出來的。隨著城市的發展和人們建筑審美的提升,建筑形象在建筑設計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建筑的形象包含客觀形象和審美雙重含義,它構成手法多樣,對人的感染力也多種多樣。不同特性的建筑要求與之相配的建筑形式,比如紀念性建筑或者其他需要表現莊嚴訴求的公共建筑應使用對稱的建筑形式。
1.生態建筑的概念。生態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2.環境友好材料的生態建筑。美觀、有利于環保的生態建筑要面向未來,必須重視材料和能源的數量和生命周期,使建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環境友好材料的生態建筑它完全以天然材料——木材、黏土、土磚——建造而成,并從植物中提取裝飾用材和著色顏料,這一潮流在德國已發展為“生物住宅區”。其目標是建立居民入住后就不想遷離的社區,以降低對各種能源的消耗。
3.整合生物氣候建筑。整合生物氣候建筑不僅考慮美學的問題,而且還從設備的角度來決定建筑的供熱、制冷和照明。例如在上海的Armoury大廈,該大廈的平面為圓形,電梯、樓梯和衛生間組成的服務核置于外圍一側,內部有中庭,中庭被當做空氣井,并在大小與形狀上隨各層的具體情況而變化。
4.使用環保型建筑材料。
(1)環保型建筑材料要求親和環境。環境親和的建筑材料應該耐久性好、易于維護管理、不散發或很少散發有害物質。
(2)環保型建筑材料要求節約資源。要盡可能地使用由可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和可循環使用的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減少固體垃圾,這樣才符合生態建筑的發展道路。
5.生態設計。未來建筑的生態設計將體現以下幾點:一是最大限度地使用被動式能源系統。二是建筑的最主要的立面最好不要朝向主風向,以減少建筑的熱負荷。三是實現建筑室內的自然通風,以減少空調等降溫設備的開機時間,降低能耗。四是盡可能地使用自然采光。五是積極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在建筑物立面安裝太陽能板等。
今后,建筑科技將圍繞保護環境、節省資源、降低能耗展開。建筑智能技術的發展要為生態、節能、太陽能等在各種類型現代建筑中的應用提供技術支持,實現生態建筑與智能建筑相結合。建筑智能技術是以建筑為平臺,兼備建筑設備、辦公自動化及通信網絡系統,集結構、系統、服務、管理及它們之間的最優組合,向人們提供一個安全、高效、舒適、便利的建筑環境。
1994年,來自15 個國家的科學家在美國討論時提出了“生命建筑”的概念,生命建筑具有“大腦”,它能以生物的方式感知建筑內部的狀態和外部環境,并及時作出判斷和反應,一旦災害發生,它能進行自我保護。比如日本開發成功的智能化主動質量阻尼技術,當地震發生時,生命建筑中的驅動器和控制系統會迅速改變建筑物內的阻尼物的質量,從而改變阻尼物的振動頻率,以此來抵消建筑物的震動。除此之外,生命建筑還能自我康復,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已研制出生命建筑自我康復的方法,它的執行元件是充有異丁烯酸甲醋黏結劑和硝酸鈣抗蝕劑的小管,當生命建筑出現裂縫時,小管斷裂,管內物質流出,形成自愈的混凝土結構,這完全像人體血液中的血小板,能夠填塞創口,使肌體康復。
生命建筑的發展離不開智能建材,智能建材除作為建筑結構外,還具有其他一種或數種功能的建筑材料,如一些智能建材具有呼吸功能,可自動吸收和釋放熱量、水汽,能夠調節智能建筑的溫度和濕度。
光學纖維技術、納米技術、聲控技術和有效利用自然能源是建設智能生態建筑的關鍵技術之一,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些技術日趨成熟。建筑智能化已不再是夢想,在不久的將來,智能建筑將被廣泛的修建,以造福人類。
綜上,進入21世紀,人們對建筑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使用功能上,崇尚藝術、追求生態和建筑智能化將成為建筑師們設計的主流思想。在2009年12月舉行的哥本哈根大會上,我國已將生態建設列入工程計劃里,鄭重地向世界作出承諾,到2020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05年下降40%~50%。世界各地頻繁的地震將要求建筑物向智能化發展。諸如這些都引領著建筑走藝術化、生態化和智能化的道路,可以想象,未來建筑將為人們提供一個人造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