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金源土地測繪服務有限公司 周素云

地理空間框架是“數字城市”的基石,它為數字城市建設提供統一的空間定位與基礎地理信息公共平臺,進而實現城市信息資源按照地理空間位置進行整合、共享和利用。“數字城市”最初是從美國前副總統戈爾1998年提出的“數字地球”這個概念中引申出來的。通俗地講,“數字城市”就是城市的“信息化”,是把城市范圍內的各種信息按照地理區位分布在數字化地圖上表示表達,并集成安裝在通訊網絡上(互聯網、政務外網、政務內網),供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公眾根據使用權限上網查詢利用各類需求信息,從而方便地實現決策指揮、規劃計劃、選址選線、旅游出行、商務餐飲、尋朋會友等功能,極大地提升各級政府的管理決策和人們生產生活層次與水平。其核心技術是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空間決策支持、管理信息系統,虛擬現實以及寬帶網絡等技術。
商丘市地理位置優越,位于豫、魯、蘇、皖四省接合部,轄六縣二區一市和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全市總人口800多萬,面積1.07萬km2,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名城。隴海鐵路與京九鐵路、連云港至霍爾果斯高速公路與濟南至廣州高速公路、北京至珠海的105 國道與連云港至霍爾果斯的310 國道均在商丘交會。途經商丘的鄭州至徐州高速鐵路客運專線、齊魯石化至洛陽煉油廠的石油管道、商丘軍民合用機場、通往華東的沱澮河航運不久將啟動建設,商丘將成為集鐵路、公路、民航、內河航運、管道運輸及電信傳輸為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是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區域性商貿中心,是亞歐大陸橋經濟帶與京九經濟帶的交匯處,是河南實施“東引西進”的橋頭堡。獨特的區位優勢,使商丘成為我國東西南北交流的紐帶。
美國、加拿大、歐盟和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著眼于自身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全球戰略需要,20世紀90年代先后啟動了“數字地理空間框架”建設,推動了信息資源的廣泛共享和充分利用,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非常顯著。我國自1999年開始研建“數字中國”的十余年來,黨中央和國務院對“數字中國”建設高度重視。2003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人口資源環境座談會上明確要求:“推進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加快信息化測繪體系建設,提高測繪保障服務能力”。溫家寶總理強調:“加快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建設,構建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積極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全面提高測繪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2011年年初,國家測繪局已明確提出,到“十二五”末,要完成全國地級市和有條件縣市的數字地理空間框架建設。河南省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是國家數字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省局第四次測繪工作會議上,進一步確定了將“數字城市”建設作為今后一個時期重點工作和任務目標。要求以“統籌規劃、統一標準、分建共享、協同服務”為原則,在“十二五”期間,全面完成全省18個省轄市的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同時50%的縣(市)、30%的鄉鎮要建成數字縣域、數字鄉鎮,并通過整合省、市、縣、鄉地理信息資源,形成全省數字空間地理框架建設。
近年來,隨著商丘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個領域信息化進程不斷加快,各部門對基礎地理空間數據的應用日益迫切。“數字地理空間框架”建設是信息化發展的必然。目前,建設部門正在開展“數字城管”項目,即通過在基礎地理空間框架平臺上加載各類城市部件(如路燈、井蓋、公交站牌等)及其屬性信息,建成網格化管理的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可以實現對城市設施的精細化管理。公安部門正在籌建警用地理信息系統,以提高公共安全防御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該系統也必須以城市地理空間框架作為基礎支撐平臺,否則警用信息系統將是空中樓閣。其他如國土、規劃、交通、房產、民政、教育等部門也都對存在著對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平臺的需求。但是,由于基礎地理信息建設方面的高昂投資成本及部門的利益等原因,使各部門迫切需要的系統遲遲不能建立。另一方面,由于各單位是按照自己行業的需求來進行基礎地理信息的采集與建設,從而造成重復投資建設;并且各部門之間所建立的系統,存在坐標系統不一致、數據標準不一致、數據精度不一致,系統之間相互封閉,無法實現資源的互聯互通。因此,為滿足各行業各部門信息化建設的需要,保證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權威性、準確性、完備性和開放性,為各應用部門提供一個統一、權威、標準、唯一的地理空間框架平臺勢在必行。
另外,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公眾對信息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現代人的衣、食、住、行都在向著信息化方向發展,如智能交通、車載GPS導航、實時定位、公眾查詢等方面,都離不開基礎地理空間信息的支持。因此,建設“數字商丘”地理空間框架,也是開展公眾服務的利國利民之舉。總之,無論是從國家宏觀發展戰略方面考慮,還是商丘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構建“數字商丘地理空間框架”已勢在必行。
商丘市已于2008年布設了覆蓋全市1.07 萬km2的D 級GPS三維空間大地控制網,共布設D級控制點300個,施測四等水準1 800多km,并對整個商丘范圍內的大地水準面進行了精化,可為各級用戶提供高精度的空間定位服務,實現多源地理信息數據的無縫連接和整合。建設數字商丘地理空間框架,還需做好以下工作。
1.大比例尺地形圖測量及數據庫建設。
(1)真彩色數碼航空攝影。
(2)1∶1 000DLG、DEM、DOM制作及建庫。
(3)1∶2 000DLG縮編及建庫。
(4)1∶5 000DLG縮編及建庫。
(5)地理編碼采集與建庫。
2.全市域小比例尺地形圖更新與數據庫建設。
(1)1∶1萬地形圖更新及建庫。
(2)1∶5萬地形圖更新及建庫。
3.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1)交換管理系統。數據交換管理、運行維護、安全管理等。
(2)在線服務系統。認證服務、目錄服務、元數據服務、地圖應用服務、地理編碼服務、數據接口服務、定制服務、數據發布服務、注冊管理服務、二次開發服務等。
(3)各種數據集。面向服務的產品數據、目錄與元數據、專題數據。
(4)支撐環境。服務器系統、存儲系統、網絡。
4.典型應用示范系統研建。例如,商丘市遙感影像三維地理空間應急指揮系統、商丘土地交易管理信息系統、商丘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統、商丘市“數字交通”信息系統、商丘市“數字城管”信息系統、商丘市“數字公安”信息系統、商丘市“數字房產”信息系統、商丘市“數字農業”信息系統及商丘市“數字氣象”信息系統等應用系統。
1.成立權威的夸部門的“數字商丘”地理空間框架建設領導組。“數字商丘”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龐大的系統工程,為確保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的順利實施,促進商丘市地理信息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應當成立由商丘市政府領導為組長的多部門參與的領導組。以便于統一協調各部門和單位對空間數據的維護、更新、提供和利用,確定空間數據開放的規定和開放的等級,指定信息與數據的產權界定和保護政策,制定信息共享中的價格補償規定等。
2.加強基礎測繪的規劃和計劃管理,保障專項資金的落實。精心編制年度計劃,每年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更新和系統維護經費需要納入財政預算,同時也可以拓寬資金渠道,考慮引入社會力量減少政府投入,形成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只有資金得到落實才能保障系統的正常運轉,否則將造成財政資金的極大浪費。
3.制定符合商丘實際的標準與規程。在國家、行業和河南省頒布的系列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相關標準規范文件的基礎上,針對商丘市實際情況,形成一套適合商丘市地方特色,滿足實際需求,可操作性強,能夠切實指導框架建設的技術規程,作為基礎地理空間數據生產和建庫的技術依據,也是項目后續更新維護的技術標準。
4.健全“數字商丘地理空間框架”的政策機制。政策機制建設是指建立保障“數字商丘地理空間框架”順利運行和服務的建設、維護、管理、運行、更新的政策和有效機制。包括建設管理機制,安全管理機制,項目成果共建共享機制,數據維護與更新管理機制,人才培養機制等。
“數字商丘地理空間框架”建設是商丘信息化不可或缺的支撐和保障,有利于提升城市整體管理水平,增強科學決策、應急保障處置、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能力,對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將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