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何流
目前民營企業的困境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稅費負擔重,二是融資難,三是不確定性風險太多。在一些國企壟斷行業,民營企業仍然遭遇“身份歧視”。
在2011年底的各類經濟論壇和研討會上,“民營經濟”這個關鍵詞頻頻被經濟學者、企業家、銀行高管甚至政策制定者提及。不久前溫州等地民營企業主“跑路”、“跳樓”,在2011年國內外經濟的雙重交困下,一些隱藏良久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以此種極端的形式表現出來。
不過好在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困境已經引起全社會,特別是領導層的重視。2011年10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浙江考察時表示,中小企業在擴大就業、推動經濟增長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具有全局和戰略性的重要意義。
2011年,歐債危機的持續擴大使得中國出口企業的訂單大幅縮減。據海關統計,2011年9月至11月,我國出口增速連續三個月回落。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諸多中小企業就因接不到訂單而倒閉,本刊曾做過專題報道。記者比較發現,2011年的情況更加嚴峻。
首先是國內經濟增長乏力,2011年三季度GDP增速持續下滑(一季度同比增長9.7%,二季度增長9.5%,三季度增長9.1%)。不少經濟學家預計,2012年中國經濟增速還將繼續放緩。此外,國內銀根收緊、人民幣匯率波動、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貿易爭端頻發,諸多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批民營企業掙扎在生死線上。
溫州東方輕工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中堅2011年已經放棄了好幾個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大單子,他說現在訂單的結算周期3~6個月,不僅匯率風險大,資金也周轉不過來,一年下來的企業利潤還不如兒子的小蛋糕店。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周德文告訴本刊記者,2008年金融危機時,制造業中小企業的年利潤還能維持在8%~10%,而2011年只有1%~3%。
據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保育鈞的調研,現在“日子好過、逆勢而上”的民營企業僅占29%,這包括那些國企改制過來的、或資金實力雄厚(注冊資本至少在5000萬以上)的企業,以及處于壟斷地位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
“民營企業現在是幾家歡樂萬家愁。”保育鈞在12月14日的《財經》年會上發言說,“目前中國的民營企業正處于大規模分化的階段。”這一觀點得到了德意志銀行亞洲區投資銀行部主席蔡洪平的贊同。蔡洪平曾幫助碧桂園、Soho中國和巨人網絡等多家公司上市,被稱為“首富推手”。
蔡認為,中國產業經濟大規模發展的高潮期已經過去,正由短缺經濟向過剩經濟演變。“以前民營企業多是機會型的,缺什么做什么,做什么賺什么。現在世貿的紅利快吃完了,下一步中國產業必將面臨升級,民營企業就處在這樣的關鍵性時刻。”
然而,轉型升級并非說起來那么容易。多數中小企業受自身資金、技術、管理、人才等方面積累不足的影響,始終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當能源、原材料、勞動力價格攀升及匯率波動時,生產經營成本的急劇增加攤薄了原本微薄的利潤空間。
全國工商聯的調研顯示,2008年后,部分民營企業放棄利潤低的主營業務,盲目投資高新技術產業及投機性行業。前段時間“跑路”的浙江信泰董事長就是因為盲目投巨資上馬光伏項目而導致資金鏈斷裂。同樣在風電業,受國家行業政策轉向影響,大批小型風電制造商在行業洗牌中被淘汰。
對于擁有技術優勢及資金實力的大企業來說,這反而是一個戰略擴張的大好時機。復星集團CEO梁信軍就認為,擴大內需將為民營企業帶來更多機會。在競爭一向激烈的家電行業,方太公司通過打造高端品牌保證了立足之地。
國內開放市場競爭的行業仍然處于集中度不足的狀態,但在一些國企壟斷行業,民營企業仍然遭遇“身份歧視”。2010年5月13日,國務院公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共36條,由于延續和細化了2005年國務院的“非公經濟36條”,故有“新36條”之稱。
電信、金融、電力等行業仍被國企“巨無霸”盤踞,為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出臺的宏觀調控政策,又在“國進民退”的步伐中進一步擠壓了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
“新36條”發布一年有余,相關職能部門的實施細則仍未出臺。電信、金融、電力等行業仍被國企“巨無霸”盤踞,為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出臺的宏觀調控政策,又在“國進民退”的步伐中進一步擠壓了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
30年前的改革釋放了民營經濟的巨大活力,如今經濟改革進入轉變發展方式的攻堅期,民營經濟被再次給予期待。保育鈞直言,“很多人覺得民營企業大事不好,但我的結論是,中國經濟發展一時一刻也離不開民營經濟,民營企業一定會發展起來。”
瑞銀集團中國經濟研究主管汪濤告訴本刊記者,政府在短期內非常有能力,也有空間把經濟增速保持在8%左右,但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還是要靠民營企業的活躍。“當經濟處于下行周期,如果政府能夠大力放寬民營企業進入金融、醫療、服務業的準入標準,能夠真實有效地為中小企業減稅,對中國經濟長期發展將是一個極大利好。”
保育鈞認為,放寬市場準入還是計劃經濟下權力配置資源的提法,他預計,2012年新36條可能要付諸實施,屆時民營企業的春天又會到來。
有統計表明,2010年溫州百強民企絕大部分有多個主業,五成以上的企業進軍房地產業和金融行業。近年來,蔡洪平也發現,接觸的很多民營企業開始橫向發展,“炒房地產、炒股票,還有的開始搶占資源,這是個悲劇。”
資本從實體經濟溢出加劇了整體經濟的空心化。2011年12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財經》年會上進一步明確“實體經濟”的概念,表示要通過金融市場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商務部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馬宇多次去浙江向民營企業主了解情況,他告訴本刊記者,民營企業脫離實體經濟的現象在兩三年前就開始出現,“很多人跟我說,做實業太苦太累,而且很多非市場的風險是不能把控的,辛苦十年賺的錢可能一夜間化為烏有。”
在一個關于民營經濟的研討會上,一位企業家現身說法,自己的一個項目在完成前期研發和評估后,因為政策改變而被迫中止。預期對于企業來說非常重要,而政策環境等諸多不確定性的存在讓企業家缺乏“安全感”。
近年來江浙等地企業主大批移民,由中國銀行私人銀行部與胡潤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11中國私人財富管理白皮書》顯示,中國有14%的高凈值人群目前已移民或者在申請移民當中,還有46%在考慮移民。
馬宇認為,目前民營企業的困境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稅費負擔重,二是融資難,三是不確定性風險太多。財政部稅政司針對中小企業稅收問題的專題調研報告顯示,從山東、浙江等地反映的情況看,小企業的所得稅負擔要高于大企業的稅收負擔水平。
周德文告訴本刊記者,中小企業的稅率負擔高達40%,而且還要承擔十幾個部門的69種行政性收費。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曾公開表示,目前的稅負情況下,90%的中小企業不偷稅漏稅必會倒閉。
2011年10月12日,國務院出臺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金融財稅政策措施,俗稱“國九條”,包括提高小型微型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將小型微利企業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政策延長至2015年底,并擴大范圍;對金融機構向小型微型企業貸款合同三年內免征印花稅。財政部的實施細則也于其后出臺。
但有企業主表示,當下很多小微民企都在虧損線上下掙扎,所得稅減半政策并沒有太大作用。而對于企業稅負中的“大頭”增值稅和營業稅并未涉及減免措施。馬宇指出,對于內外交困的中小企業來說,這些措施只是“杯水車薪”。
2012年,上海率先在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試點營業稅轉增值稅,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向本刊記者透露,這項使相關企業免除重復征稅而在總體上減輕稅負的改革措施,將逐步在全國推行。
2011年10月,溫家寶總理到溫州調研期間,周德文向總理直言,“國九條”、“銀十條”和“新36條”都是針對中小企業的利好政策,但國家相關部委和地方政府沒能很好地貫徹落實。他更一口氣提出為中小企業減稅、加快金融對內開放以及投融資體制改革等5條建議。
在2010年G20會議上,有一句話讓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印象深刻:“如果有一把鑰匙,能夠解決就業、貧困的問題,并讓各國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這把鑰匙就是中小企業的成功”。而中小企業的融資亦是一個國際性難題。
北京大學副校長劉偉指出,中國為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出臺的4萬億投資,都投向了大國企、基建、地產等,中小民營企業實際并未受惠,而2010年貨幣政策由寬松轉向穩健,銀行流動性緊張,中小企業最先受到擠壓。
他認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關鍵是實現要素市場化。中國過去30年的改革使商品市場化的目標基本完成了,接下來需要推進要素市場化,包括資本、土地、專利等要素的市場化,利率市場化,要素交易主體公平化等,唯此才能破除目前的諸多不公平競爭、低效運行等體制性難點。
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認為,現在融資難的是傳統勞動密集型小微企業,“大企業、國企,銀行覆蓋面是100%;中等企業是80%;高科技成長型企業融資不難,現在(融資)難的是到今天還不能升級換代的小微企業,它們過去大部分靠民間借貸”。
據全國工商聯統計,90%的規模以下小企業無法從銀行取得任何借款,95%的微小企業未從銀行得到任何貸款。2011年6月7日,銀監會發布《關于支持商業銀行進一步改進小企業金融服務的通知》(簡稱“銀十條”)。周德文認為,“銀十條”多為原則性指令,銀行大門依然對中小企業緊閉,而“聽起來熱鬧、看起來紅火”的小額貸款公司也為數寥寥。
商業銀行從自身經營角度出發,就有向政府擔保的大型國有企業放貸的天然沖動。雖然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一般都上浮20%~30%,但由于國內商業銀行沒有形成貸款風險定價機制,因此向中小企業放貸的動力仍然不足。
馬宇認為,國有銀行不愿意做,可以開放給民間金融來做。據央行溫州中心支行數據顯示,溫州民間借貸市場規模達到1100億元,有89%的家庭或個人、59.67%的企業參與。中國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以民生銀行的發展為例,證明民營資本也能辦好銀行,他建議進一步降低民營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門檻。
目前金融機構基本上都是國有資金占主導,民間資本只能參股,其進入金融領域尚存在體制障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員范建軍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根本措施在于向民間資本開放銀行牌照,村鎮銀行、社區銀行與中小企業的信息更加對稱,在風險把控上更有優勢。
周德文向本刊記者透露,“新36條”出臺后,海外的幾位溫州商人向國家相關部委申報籌建“溫州華僑銀行”,結果沒有得到批復。“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仍然遭遇‘彈簧門’、‘玻璃門’。”
2011年12月16日,國家發改委召開的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要求,抓緊完善配套措施和實施細則,支持民間投資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社會事業等領域。這意味著民間資金進入金融領域的大門或將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