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岳,任增元
(吉林大學,吉林長春130012)
我國司法權實現的若干社會制約因素
□劉 岳,任增元
(吉林大學,吉林長春130012)
司法權的充分實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經之路,然而現實中長期存在著干擾、制約司法權實現的種種社會因素。這些因素主要表現在:一是公民的法律意識淡薄和一元化的政治治理結構;二是司法體制存在缺陷;三是政黨、權力機關和媒體對司法過程的干擾;四是經濟利益扭曲司法行為;五是法律職業共同體尚未形成獨立的影響力。這些不是全部因素,但確是建設法治國家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法律意識;司法權實現;司法權的特征;司法體制結構
司法是解決社會糾紛的最終渠道,是社會救濟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建設法治國家的進程也必然是司法權完全、有效實現其功能和作用的進程。近年來,屢屢見諸報端的司法腐敗和司法不公在不斷地挑戰著人們的心理承受底線。“一次不公的司法判斷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斷則把水源敗壞了。”[1](p193)
司法權是與立法權、行政權并列的三大公權力之一,按照通說的觀點,司法權的程序性特征被概括為:消極性、中立性、公開性、親歷性、公平優先性、終極權威性。這些似乎是老生常談,且是法律學術界、實務界乃至普通老百姓都不會有什么異議的共識。但問題在于,人們認識到規律并不等于總是能按規律辦事。恰恰相反,在司法權的運作過程中,我們總是能發現積極的、傾向明顯的、秘密的、書面的、效率優先的、纏訟不休的人和事。我國正處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必須認真思考,司法權的運作離它的應然狀態如此之遠的原因。就此,本文從法律意識、現行政治和司法制度、經濟利益驅動三個方面進行考量。
⒈公民的法律意識淡薄?!霸谝粋€歷史悠久、文明發達的國度里,一種新興的機構能否獲得足夠的資源支持,除了與這一機構滿足社會需求的程度相關聯外,也與歷史傳統中是否存在著有利于該機構確立其正當性的因素息息相關?!保?](p106)我國古代法律民刑不分,諸法合體;公權力也無所謂分權,而是由“衙門”統一行使對整個社會事務進行統治的職能。我國近代司法制度是西方影響的產物,且自清末法制改革算起至今不過一個世紀,期間還不斷充斥著復辟、獨裁、戰亂、“砸爛公檢法”等濁流。單純的制度演進相對簡單,而受制于此制度之下的人們的思想演進過程也比較復雜。按照制度理論,任何正式制度的有效性都不得不依托于非正式制度的支撐,正式制度變遷相對容易,而非正式制度變遷過程則相對緩慢、復雜。我國封建社會歷史長久,人治傳統和明君賢相思維模式的深刻影響,對于今天的司法制度運作乃至整個現代社會治理模式的運作都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
在大部分農民和部分小城鎮市民心里,“清天大老爺”(而非現代的法官)是他們最崇拜的人,也是在被侮辱被侵害時最渴望遇到的人。所以,許多被貼上“刁民”、“上訪專業戶”的標簽而成為“維穩對像”的老百姓之所以四處奔走,攔官駕、跪國旗,不過是為了能“碰”到清官為自己主持公正。尤其令人不解的是,我們的大眾傳媒,包括占據各大衛視黃金時段和電影院優質檔期的影視作品也在不斷宣揚甚至神化這種清官文化。社會主流意識缺乏對制度創新及其重要性的持續關注。鄧小平早就說過:“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3](p333)這在我們今天讀來,依舊發人深思。
⒉一元化為主的政治治理結構。意識雖然流長卻并非不能改變。一元化的政治治理結構和不能有效承擔自身職能的司法體制結構是造成司法權不能按其本質屬性運作的直接原因。
一個群體中,總有好人壞人,總有做好事和做壞事的。在不能保證做好事的人能受到獎勵時,我們起碼應該保證不想做壞事的人有說“不”的權利。然而,很遺憾的是一元化的政治治理結構將這種底線給封殺了。于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屢見不鮮。“權力必然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英國阿克頓勛爵這句名言的警世意義不在于否定權力,而在于提醒我們要給權力的野馬套上韁繩,而這韁繩就只能是有力且有效的制約和監督。市場經濟體制的活力在于競爭,政治體制永葆青春的秘籍也需要健康的競爭機制。無論是“議行合一”還是“三權分立”,不同的國家盡可以依據國情而選擇不同的制度,但一定的競爭機制是保證制度先進的一個重要條件。政治體制一元化難免導致整個社會的泛政治化。當社會的所有資源都可以依政治命令而分配調節的時候,法律及司法運作便沒有了存在的意義?!芭c獨裁政權相比,法治國家要求更加復雜的法律規則。在司法不能有效保護人民權利不受國家侵害的地方,整個司法體系自然就‘節省’掉了?!保?](p22)
西方國家或將檢察官附置于法院,或使其附屬于司法行政機關,但其均不具有法律監督的職權,與我國檢察機構的設置和法律定位相差較大。我國實行議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檢察機關獨立設置并作為司法機構之一行使法律監督職權。鑒于我國檢察機關的定位,其在領導方式和管理模式上與傳統意義上的司法機構——法院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法院體制結構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上下級法院之間的關系,法官與法官之間關系,法院的集體決策機制等。
⒈上下級法院之間關系的行政化。雖然與行政和檢察機關不同,我國憲法和相關組織法將上下級法院之間的關系界定為監督而非領導,但在實際運作中,監督與領導之間的界限并不總是那么明晰,比如案件的請示匯報制度。上級法院有權改變下級法院的判決或發回令其重審,并不表示其間應有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從制度設置的本原意義上來說,審級制不過是為當事人提供了一次糾誤的機會。上級法院主要應對下級法院審判時遵循法定程序和適用實體法律的狀況進行再審查,而不應再陷入到事實調查的泥潭中去。如果發現下級法院在程序和適用法律上沒有錯誤就應維持原判從而使下級法院的判決生效。如果下級法院在做出判決之前就請示上級法院的處理意見,則事實上剝奪了當事人的上訴權,此與審級制度設置的初衷正是南轅北轍。
⒉法官與法官之間關系的等級化。依《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我國的法官分為十二級,有法官、高級法官、大法官、首席大法官四種稱呼。實踐中我們是將每一個法官都納入到等級體系之中,每位法官都有比照行政體制的不同級別,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就從處級審判員一直到副總理級審判員。普通法官要受庭長與副庭長的領導,庭長要受院長與副院長的領導。如此依行政位階的分布,強化了高級法官對低級法官的影響,也為法律之外的力量干涉司法提供了便利。但是,司法行為是一種親歷性的活動,法官在訴訟活動中需要不斷地對各種細節問題做出迅速的判斷以引導訴訟的進行。如果法官除了法律之外還需要揣摩或執行其上司的意志,則必然降低司法活動的效率并增加其不可預測性。
⒊法院集體決策機制的弊病。法院行使的職權就其性質來說是一種裁判權。裁判權就需要裁判者依言辭原則和直接原則在近距離觀察雙方當事人的基礎上,依據證據和法律確定案件的判決結果。在我國法院體制中,疑難案件都要提交由院長、副院長、庭長、副庭長以及其他高級法官組成的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而合議庭應當執行審判委員會的決定。因審委會并未參與庭審現場,其做出裁決的依據只能是書面或口頭的匯報,即使審委會所有組成人員都正直無私,也難以保障裁判的質量。并且這種集體決策的制度使當事人不知道真正做出判決的是誰,同時也使與裁判權相對應的裁判責任無法落實和被承擔。
⒈政黨權力與司法行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寫入憲法的,其作為執政黨對整個社會事務包括司法工作進行領導是毫無異議的。問題在于如何在堅持黨的領導的前提下更好地實現司法功能,現在部分地區還存在黨委審批案件的做法,而黨的政法委作為司法工作的整體協調機構的作用也是人盡皆知的?,F行解決辦法被描述為“黨的領導主要應當是政治上和組織上的領導,而不能通過審批案件、參與辦案等方式領導或代替司法機關辦案”。[5](p79)美國著名聯邦黨人漢密爾頓有句名言:“對一個人的生活有支配的權力,就相當于對一個人的思想有支配的權力”。黨委領導不等于書記或常委個人的領導,如何防止黨內人士不當干涉司法是值得認真考慮和研究的問題。我國是中央集權的國家,不論歷史傳統還是現實狀態政治上都有“服從中央”的絕對要求。司法機構因其獨立性的缺失,長期以來也一直為政治上的種種“中心任務”所左右。
⒉權力機關與司法行為。我國的司法機構由同級人大產生,對其負責,受其監督。前幾年曾出現的人大“個案監督”現象,無疑是不恰當的。人大代表可以質詢,可以提出罷免案,但都應在個案完成之后進行。作為民意代表而非專業法律人士,不應介入個案的處理過程。幾百年前的英國,詹姆斯一世國王試圖介入具體案件的審理,當即遭遇了英國柯克法官的斷然拒絕??驴藢踔毖裕骸吧系鄣拇_給予陛下極其豐富的知識和無與倫比的天賦;但是,陛下對于英格蘭王國的法律并不精通。法官要處理的案件動輒涉及臣民的生命、繼承、動產或不動產,只有自然理性是不可能處理好的,更需要人工理性。法律是一門藝術,在一個人能夠獲得對它的認識之前,需要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保?](p247-248)在權力機關與司法機關的關系上,正應如此。
⒊新聞媒體與司法行為。新聞媒體及由之產生的大眾輿論對司法行為產生的影響可謂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可以保證司法權的行使處于人民的監督之下,從而使其正當、健康的行使;另一方面,輿論并不總能掌握準確信息,尤其是在信息來源被控制的時候和地方,過激的輿論傾向會導致司法權行使的變異,形成事實上的“民意審判”。一個理性的人都應知道,案件的審理需要靠證據和論證,而并非人多就代表事實和公正。當然,在當前社會條件下,司法權行使中尚存在許多“暗箱”操作行為,也存在著審委會和法官、合議庭之間“審而不判,判而不審”的奇怪關系。但如何加強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仍需要進一步做出仔細的研究和分析。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市場經濟體制已經確立,而相應的法治建設并未能如期配套,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未能同步進行,導致一只腳長一只腳短的“跛足”狀態。導致在司法權運作過程中,總能發現扭曲的經濟利益影子。
⒈部分司法機構的“創收”行為影響司法。我國司法機構的財政體制是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確定財政撥款數額,由同級人民政府的財政部門負責撥付。由于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比較富裕的東部沿海地區和貧困的中西部地區財政收入差距較大,分稅制改革后情況更加突出,許多貧困縣(市)每年只能依靠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度日。這種情況使許多貧困地區司法機構經費的緊缺已達到非常嚴重的程度。當司法機構也“必須”考慮自身的生存時,“創收”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而司法機構的“創收”,不論是主動上門攬案(依案值大小區別對待),還是違規多收費(收取“灰色”乃至“黑色”收入),都必然影響嚴肅執法和司法機構的公正形象,也容易對司法行為產生錯誤導向。
⒉部門、地區和行業利益對司法施加影響。我國考核行政官員的主要業績指標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因此重要的部門、地區、行業利益必然牽動行政官員的神經,而他們又恰恰是對司法機構和人員施加影響最迅速、最有效的群體。一些本應合理解決的糾紛而出現“立案難”、“執行難”問題的后面不難看到行政力量的影子。
⒊涉案人常用經濟手段爭取利益。當事人為迅速結案、為勝訴,或依個人權威變相命令,或向司法人員行賄,或以傳媒營造輿論等方式對司法機構施加不良影響。當人們對經濟利益的追逐心理超過對法治的信仰時社會風氣也就只問結果不問手段了。而在我國,因法律體系和司法運作的缺陷導致違法的成本較低,那么涉案的當事人“八仙過?!贝箫@神通就不稀奇了,“官司一進門,雙方都托人”就是最形象的寫照。
以法官為例,法律學術和實務界都不陌生的就是“退伍軍人進法院”。退伍軍人需要各法院長時間的慢慢消化,而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頒布后,要求法官應當擁有大學學歷(未要求必須法律專業科班出身)。我國各大高校培養學生的方式和校風學風相差很大,進入法官職業時又不像美國、日本那樣有一段時間的規范化實習或學習,如此迥異的出身導致法官群體的價值觀、行為方式、職業素養等差異很大。于是便形成職業共同體的分化,行業自律無從談起,職業榮譽也無從建立。法官與檢察官、仲裁員、公證員、律師等更無法形成整體的法律職業共同體,如此便無法形成能夠自主地與其他社會力量進行交涉的能力。而從西方國家的法治建設經驗來看,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建立和自治是實現司法獨立、建設法治國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從整體上來講,很多時候,我們不缺乏坐而論道的態度,而恰恰缺乏踏踏實實每一步前進的努力?!拔覈ㄖ谓ㄔO的困難也不完全在于從立法上確立一整套所謂‘現代型’的體制,而且更在于附著于大體制之中的具體甚至顯得相當細瑣的小制度是否也能夠得到確立,在于操作之中大體制與小制度的人們的觀念是否適應體制與制度的要求?!保?](p126)
[1]培根.培根論說文集[C].水天同譯.商務印書館,1983.
[2][6][7]賀衛方.司法的理念與制度[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3]鄧小平文選(第2卷)[C].人民出版社,1994.
[4][德]魏德士.法理學[M].丁曉春,吳越譯.法律出版社,2005.
[5]陳光中.刑事訴訟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王秀艷)
Several Constraint Factors of the Enforcement of Judicial Power
Liu Yue,Ren Zengyuan
The full realization of judicial power is the only way passed to construct a socialist country ruled by law.However in reality;there are still some adverse factors that interfere and restrict the realization of judicial power.Mainly are the following aspects:first;the citizens are weak in legal consciousness and awareness and the political governance is unified;second;the judicial system has defects;third;the political party;power and media organizations interfere in the judicial process;fourth;the economic interests twist the justice acts;fifth;the community of law occupation has not yet formed its independent influential power.Although these are not all the factors;They are indeed the real problems to be faced when we are constructing a country ruled by law.
legal consciousness;the realization of judicial power;the features of judicial power;judicial system structure
D926.4
A
1007-8207(2012)10-0030-04
2012-08-20
劉岳(1985—),男,遼寧錦州人,吉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團委書記,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法治教育;任增元(1980—),男,遼寧朝陽人,吉林大學高教所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