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永明
人大前沿話題
“責任人大”建設應貫穿人大工作的始終
□ 肖永明
就我國人大制度而言,人民把本屬于自己的權力授予人大,形成了“人民—人大代表—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這樣一個責任“生態鏈”: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必須對本級人大代表負責,各級人大代表必須對本選區人民負責;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享有國家法定權力的同時,必須對全體人大代表和人民負責,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基于此,各級人大應把“責任人大”建設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并貫穿人大工作的始終。
責任人大,就是人大在服務改革、促進發展、維護穩定、造福群眾的實踐中表現出來的責任擔當,實質是“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顯現的是以人為本的責任意識,彰顯的是執政為民的高尚情懷。其核心就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把“人民的權力”—“人大的責任”—“人民的利益”作為人大工作永恒的主旋律,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人大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責任人大建設,要求各級人大要敢于擔責。擔責就是要增強責任意識,勇于做事,敢于擔當。要善于謀大局、抓大事,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出發,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把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和群眾切身利益、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作為監督重點,對各種干擾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行為和人民群眾通過人大代表、信訪等渠道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綜合運用各種監督方式方法,督促“一府兩院”認真研究和改進,使人民群眾的合理訴求得到充分反映、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要克服怕得罪人、怕影響關系的思想,察實情、說真話,對“一府兩院”的工作不夸大、不護短,敢于直面問題、指出差距、提出建議,必要時作出決議,使監督的過程成為促進工作、維護民權、保障民利的過程,樹立人大監督的權威。
責任人大建設,要求各級人大要勇于問責。問責就是要增強執政意識,做到權責明晰,執政為民。要把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統一起來,心里想著群眾,對“一府兩院”工作敢于進行“問政”,對一些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決策及群眾應知而未知事項,要督促其通過一定的方式,向人民群眾公開,接受群眾監督,增強工作的透明度,保障群眾的知情權。要本著對人民負責、為人民服務的態度,對“一府兩院”履職情況開展“查責”,即查是否履行了法定職責、履職效果如何、群眾是否滿意等,保持其權力與責任、權利與義務的均衡與一致,使之各負其責。要健全責任追究辦法,適時對“問政”、“查責”情況開展責任追究,使問責機制貫穿“一府兩院”履職的全過程,不斷增強其責任心,提高責任意識。同時,要建立民眾向人大、人大代表定期問責機制,完善問責的制度和程序設計,使人大工作處于民眾的監督之下,增強人大監督工作的能動性和實效性。
責任人大建設,要求各級人大要善于盡責。盡責就是要增強服務意識,履職盡責,狠抓落實。要加強人大機關和人大代表素質能力建設,不斷提高代表參政議政能力。要改進機關工作作風,強化機關工作效能建設,鼓勵支持人大代表和機關干部帶著責任與感情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群眾,接地氣、察民情、解民憂、幫民難。要把抓落實作為履職盡責的重要抓手,盡責不越位,把法律監督與工作監督、專項監督與綜合監督、初次監督與跟蹤監督、監督人與監督事相結合,綜合運用視察、檢查、調研、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詢問、質詢、特定問題調查、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撤職案的審議和決定等監督手段,推動人大相關決議、決定和審議意見、代表意見建議落到實處,真正把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
責任人大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作,要按照時代發展對人大工作的新要求、人民群眾對人大工作的新期待與時俱進地推進,貫穿人大履職的全過程。“各自責則天清地寧,各相責則天翻地覆。”相信只要各級人大、人大代表、“一府兩院”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準則,認真履職盡責,則責任人大建設效果可待、完善可期。
(作者單位:甘肅省平涼市人大常委會農環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