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眾
人大工作探討
專題詢問不是“對臺詞”
□曹眾
專題詢問從嘗試到常態,發端于2010年春天吳邦國委員長的“破冰”之語。
法律賦予的權力由擱置到動用,由刻板文本到鮮活實踐,從不問、不敢問到提問,再到大膽發問,甚至追問,詢問權的生機愈發呈現。依法問答,人民為此歡欣、鼓舞,更為此中的務實作為叫好。
2010年8月,浙江省溫州市人大常委會對專題詢問進行網絡視頻和圖文現場直播。
2010年9月,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專題詢問,要求詢問者發言每次不得超過兩分鐘,應詢者回答問題每次不超過10分鐘。若詢問者對回答不滿意,可以進行追問。場上13位詢問者中有4位曾舉手追問,并獲成功。
2011年5月,江蘇省揚州市人大常委會在詢問會后,常委會組成人員結合整改情況和詢問情況,當場以“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三種評價進行表決。
2011年10月,湖南省人大常委會開展專題詢問。亮點在于:誰問,問什么問題,事先都沒有安排,提問者依照顯示器顯示的按鍵先后順序提問。有知名媒體評論:和該省上次食品安全的專題詢問相比,這次更加開放,沒有“導演”痕跡……
類似這般,廣為媒體與受眾贊賞的詢問只在少數。較為常見的是:詢問人有針對性的選定,詢問具體問題提前確定,詢問的詳細問題提前告知應詢方,回答的內容提前敲定,問答的次序、細節等周密部署……總之,詢問會當場,問答雙方“照本宣科”,不越雷池一步。這樣的詢問會,一如既往的莊嚴神圣,卻逃不開“作秀”之嫌,實質可謂“對臺詞”。
“對臺詞”式的詢問,不能回應國人對民主與法制的期盼?!吨袊舜蟆方鸸窒壬珜懙摹度舜笾皢枴保档闷诖芬晃闹杏醒裕骸霸儐枡嗍欠少x予人大的一項重要監督權力,是人大監督權的題中應有之義,行使好這一權力,是法律的要求、人民的期待、代表的呼聲,也是政府的愿望?!痹趪覚嗔C關的議事殿堂上,一切都事先設計好,照稿問,照稿答,“一絲不茍”,“絲絲入扣”,如此履職行權,人民怎會滿意?
“對臺詞”式的詢問,不能完成法定監督職責的使命。作為國家根本政治制度設計的監督手段,詢問之題豈可泛泛而問、淺顯而問。這問應力主于問實際、問主因、問特情、問細節、問深度、問要害、問全程、問規劃、問責任、問承諾,力求于直言關鍵、直擊焦點、直面真實?!皩ε_詞”式的詢問,將使法律蒙羞、制度受挫、職責貽誤。
“對臺詞”式的詢問,是對國家最高權力的褻瀆。形式上的一問一答,實質與內涵在于依法監督,是國家主人賦予國家權力機關對“一府兩院”工作最高形式的監督,目的是支持它們解決問題、改進工作、共推發展。走過場,擺姿態,輕內容,重形式,令國家最高權力情何以堪。
“對臺詞”式的詢問,令監督的實質與實效難以實現。實質與實效,不單純在于被詢問者的真實答復,更在于答復后的嚴格落實。當專題詢問得不到滿意答復時,可就有關問題再行追問,對追問答復仍不滿意的,可依法啟動質詢權、特定問題調查權、罷免權等更具剛性的監督手段。如此,才應是對吳邦國委員長“有聲有色”、“更富實效”的科學解讀和有力踐行。
“對臺詞”式的詢問,有悖于制度設計的原始初衷。人大詢問權,是人大法定監督權外化載體之一,是國家權力機關依法進行監督的莊嚴之問。眾所周知,只有演戲與作秀才需要對臺詞。制度設計的詢問權如果可以“對臺詞”,那么詢問會又何必勞民傷財擺那么大陣勢,直接令答復機關遞交相關報告即可。
“對臺詞”式詢問的出現,有思想不客觀、認識不到位、程序不規范、制度缺保障、法律不健全、規則無細化等多方因素。但究其主要,應在于頭腦,在于思想,在于認識。誠如《人民之友》雜志田必耀先生所言,“不到位的核心問題是觀念?!?/p>
西方有言,“議會就是吵架的地方?!边@話雖有偏激、偏頗之意,不符合我國和諧的政治生態,但是在詢問會上多一些合法的紛爭、恰當的論辯、深度的追究、據理的訴求,又有何不可?
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應當大膽發問,“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需要問啥就問啥,想知道啥就問啥,想怎樣問就怎樣問,有多少問題就問多少,對回答不滿意的,步步追問……這樣的詢問權才是制度設計的原始本意,才能體現政治膽識和人民智慧。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