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偉
【法言法語】
防范國有企業家犯罪重在法治
文/游偉
前不久發布的《2011年度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提供了一組驚人的數字。報告分析了企業家犯罪的形態和特點,在199件案件中,國有企業管理人員涉案88件,2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占到案件總數的近40%,涉及1266人,平均每案涉及16人,平均年齡52.59歲,年齡最小的是37歲,其中至少有20位曾經獲得過國家給予的榮譽或者獎勵。他們犯罪涉案金額巨大,已被初步查明和經判決確認的案值高達19.9億余元,每案均值有3380萬余元。
《報告》顯示,國有企業的涉案人員絕大多數都是國家長期培養的已經“成熟”了的企業家,有的還曾在國家經濟管理部門擔任過領導職務。這些企業家,大多經歷豐富,從事企業管理和經營活動具有相當的經驗,在對外交往和調動人脈、資源等方面也有較強的能力。筆者注意到,在國有企業管理人員的犯罪中,“一把手”占了相當的比重,犯罪也往往是由企業負責人牽出的“班子成員”或者伙同下屬的共同犯罪。這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違紀違法及犯罪的特點頗為相似。去年新華社主辦的《新華每日電訊》就曾發表過長篇文章,就廣東省反腐敗工作中的“一把手”監督問題進行分析,指出廣東省2007年以來查處的“一把手”違紀違法案件達2000余件,大多是因為權力缺乏有效制約而導致的權錢交易案件。
而從對企業家犯罪類型的分析上看,也大致具有同一性傾向。據上述《報告》分析,在已經基本確定罪名的76件國有企業家犯罪罪名中,受賄罪45件、貪污罪24件、挪用公款罪11件,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5件;而民營企業家則明顯不同,在其109件已基本確定的罪名中,“涉黑”案17件、“涉騙”案41件、涉“非法經營”案22件、涉“行賄”案18件。
可見,國有企業家,主要是利用國有企業賦予的職權從事受賄和直接占有、動用公司財物的犯罪活動,具有明顯與“職務”相關聯的貪腐性質。而民營企業家,因為沒有可以直接依靠的自身“權力”優勢,更多的是依賴社會上的不法勢力,從事經濟欺詐或者非法交易,或者直接通過行賄手段對公共權力進行“收買”。
由此看來,在對待企業家犯罪治理問題的研究上,我們確實不可泛泛而論,需要在案例剖析、數據分析、成因論證的基礎上,拿出科學的對策。就國有企業家的犯罪現況而言,最有效的治理對策依然對其權力進行分散設置和加強其權力運行的常規監控。
無論是對于公共機構官員還是國有企業的管理人員,反腐敗的本質其實就是要制約權力的濫用。經驗告訴我們,凡有權力存在的地方都可能出現權力的濫用和權錢(利益)交易的腐敗。但我們的組織、人事部門或者單位職員,通常還是相信“一把手”的能力和魄力,并寄予他們更多的希望,相信他們對于事業的忠誠,對于屬下的體恤,相信他們不會辜負組織的重托。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在制度設計上,往往對企業“一把手”的規制明顯減少和薄弱,甚至允許他們自行去“建章設制”,默許他們有更多的“特權”去突破規則(有時借用“集體決定”的名義),去進行所謂的“開拓”和“創新”。久而久之,培養了“一把手”好大喜功、輕視民主、藐視規則的習性,有的甚至已經達到了積重難返的程度。
國有企業家及無數官員腐敗的事例提醒人們,對制度構成最嚴重破壞并且也最難受到制約的,始終是貪欲和權力,而制約權力腐敗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依靠“法治”。
面對一個個“成熟”的國有企業家“落馬”,走上犯罪之路,面對我國當前依然嚴峻的反腐形勢,我們除了立場堅定、態度鮮明和“繼續高舉反腐敗旗幟”外,最需要去做的仍然還是完善權力配置和制約的制度、健全權力濫用和可能出現腐敗的預警和“早發現”機制,需要不斷推進“紙面制度”向“制度行動”的轉化,使國有企業中的權力運行真正姓“公”、姓“廉”,而不是姓“私”、姓“腐”。要讓權力行使受到更多科學、有效的制衡,從制度和操作兩個層面上去減少國有企業家腐敗的機會,讓企業“一把手”的權力運行通過更為民主的程序得以公開和透明,真正在依法、公開、規范的“法治”軌道上實現企業的科學治理。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