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縣制,
天下安。
對上,是國家政權的一個臺柱,
對下,則連接著整個社會,是國家政權與社會的一個接觸點。
縣政可謂是中國政治的穩定器。
2012年是兩個重大歷史事件二十周年的紀念日。一個是鄧小平同志發表南巡講話,另一個是在十四大的時候確立中國要走市場經濟道路這樣一個決定。今天,我們該用什么樣的一種行為去紀念這兩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呢?其實,透過2012中央政府工作報告當中出現近70次“改革”這個詞,顯然用“改革”來紀念這兩個重要歷史事件再恰當不過了。
改革,陪伴新中國已經33年多了,為什么進入到2012年,“改革”這個詞如此之熱?顯然,這個陪伴了中國人三十多年的的老詞在這一波關注熱議的過程中有了新意,并且人們賦予了他新的期待。
過去,一說起改革,我們就會想起一句話“摸著石頭過河”。是,改革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但似乎有點摸的太順溜,太久了,忘了是要過河了。真的是忘了要過河了嗎?不是!胡錦濤總書記在建黨90周年紀念大會上談到了共產黨目前面臨的四個危險,包括精神怠慢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等。其中“精神怠慢的危險”指的是,有一些人覺得我們的改革已經進行了三十多年,現在可以歇會了。顯然不行,如果我們認為有危險的話就要去突破它。
今天,中國的改革已經取得了舉世成就,深化改革的基礎更加堅實了,進一步改革的認識越來越形成共識。此時,改什么?怎么改?共識需要盡快變成行動。
我覺得中國的改革走到今天已經不是某一項改革完全能夠突進的,應該輕、重結合的綜合性改革。比如政府改革、財稅體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點是要進行政府改革。政府改革是要強調民主與法制:強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強調依法行政,維護憲法的作用和權威,按照社會主義法制推進法制建設。
那么,政府改革究竟要從哪里破題!筆者認為應從縣一級政府破題。
首先,郡縣制,天下安,這是中國的政治古訓。
縣作為鄉村的頭,城市的尾,古往今來,在整個政治社會結構中始終處于特殊地位,一直是國家政權的基礎。對上,是國家政權的一個臺柱,對下,則連接著整個社會,是國家政權與社會的一個接觸點。故此,不少學者也提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應從縣一級破題”的觀點。其次,讓人憂心的是縣這一級存在很多問題。近年來發生在縣級政權腐敗案件屢見不鮮,分析這一現象,權力過于集中,政務不公開,缺乏有效監督是其主要原因。
再次,從目前看,中國改革的特點是漸進式的,反對激進主義、全面開花。因此,從縣一級開始是最好的路徑。縣級以上的改革涉及面太廣,不易駕馭;縣級以下的鄉鎮和城鄉社區改革,又因其太小,不具有代表性。而縣級政府正好適中,有典型的政治體制架構,可以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縣級政權的效率和穩定影響整個政局。縣政可謂是中國政治的穩定器。
由此看來,政治體制改革已到了不改不行的時候,縣級政治體制改革在實現改革中最可行,風險最小。縣政改革要破題,還需要執政者的智慧和魄力。
本期封面報道《問答縣委書記》旨在給民眾一個縣政改革的信號,以增強和恢復民眾對縣級政府的認同,同時為中國啟動縣政改革鼓與呼。愿此能給讀者特別是縣委書記有所助益,并引領大家邁向證悟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