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俞可平
判斷一種新的思想、觀念、制度和政策,首先不應當問是“馬”還是“非馬”,“姓社”還是“姓資”,“屬中”還是“屬西”,而應當看它是不是有利于國家的富強民主,人民的自由幸福,社會的公平正義。
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對改革開放的重要意義,可用一句話概括:沒有思想的解放和觀念的轉變,就不可能有扭轉中國歷史進程的改革開放大業。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改革開放過程,就是一個新舊思想觀念的碰撞過程,是一個新的思想觀念戰勝舊的思想觀念從而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
引起我思考的是:為什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在一些地方和一些時候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會比另一些地方和另一些時候要大得多?
無論從中國的迅速崛起來看,還是從深圳特區的滄桑巨變來看,我們不僅要解放思想,而且解放思想要徹底。只有徹底的解放思想,才能極大地推動社會進步。思想解放越徹底,社會進步就越深刻。
新思想、新觀念的倡導者需要有一種超越個人利益,推進社會進步的強烈責任。新思想新觀念的提出,往往會觸動既定的利益格局和傳統的保守力量,引起抵制和反對,如果沒有超越個人或集團利益的胸襟,沒有推動社會進步和為人民謀福利的境界,對于新的思想觀念就會患得患失,畏縮不前。
這種境界其實是一種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對于官員而言就是一種政治責任和政治道德。現在十分強調執政能力建設,也同樣應當十分強調執政道德建設。為政之德,最重要的是“執政為民”,即為公眾謀利益。之所以現在許多官員不敢講真話,不敢提出自己的獨立主張,就是怕得罪上級,怕犯“錯誤”,怕自己的仕途受到影響。以至于出現老年人比青年人思想更解放的不正常現象。
鄧小平以及深圳的改革者提出的新思想新觀念,其中有不少在當時是“驚世駭俗”的,當然會有極大阻力。之所以“敢為天下先”,首先是因為胸中裝有“天下”。如果沒有一種為“天下”謀事,為百姓謀利,為黨和國家盡職的境界和胸懷,僅僅為自己的安身立命或升官發財,是斷不可能的。
大家都要認真而嚴肅地問一問:為什么要解放思想?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說,答案只有一個,即“為了人民的利益”。具體地說,是為了國家更加富強和民主,人民更加幸福和自由,社會更加公平和正義。
中國共產黨的創始者們之所以將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從西方引進到中國,是因為在他們看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社會主義的制度,最有利于廣大中國人民的解放,最有利于中華民族的獨立和振興,最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共產主義的基本原則是什么?是“每一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為了中國人民的自由、平等、幸福。
任何思想、制度、政策,只要能使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社會更公平正義,國家更民主富強,就值得追求和實踐。
馬克思從來沒有設想過社會主義條件下可以搞市場經濟,但今天我們認識到了市場經濟也只不過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種手段,大膽引入市場經濟,使國家富裕和強大。這恰恰是對馬克思主義根本價值的堅持,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而非背離。
因此,判斷一種新的思想、觀念、制度和政策,首先不應當問是“馬”還是“非馬”,“姓社”還是“姓資”,“屬中”還是“屬西”,而應當看它是不是有利于國家的富強民主,人民的自由幸福,社會的公平正義,看它是否有利于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強國。
解放思想的要害,在于提出并確立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新觀念。解放思想既不是憑空亂想,也不是標新立異,而是根據現實需要,提出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進步要求的新觀點、新理論和新思想。
這些新觀念通常超越了傳統的意識形態框架,有些是傳統意識形態所不能接受的,甚至是舊的思想觀念的對立面。因此,有些新的思想觀念一經提出就會受到大家的歡迎,因為反映了民眾的迫切要求。但有些則常常會遭到守舊勢力的竭力抵制和反對,新觀念的倡導者甚至會因此而遭受政治上的批判或壓制。然而,由于這些新觀念新思想深刻地反映了現實的需要,順應了歷史的潮流,符合社會進步的要求,因此它們或早或遲會以這樣那樣的方式得以傳播,對社會生活和人們的行為產生巨大的引領作用。一旦獲得官方認可,這些新觀念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就會大大增強。
無論政界還是學界,只有那些既具備勇氣,又具有遠見的人,才能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符合時代進步要求的新觀念新思想。
解放思想不是無的放矢,要有針對性,旨在解決眼前最緊迫最重要的現實問題。否則只會流于空談;不切實際的觀念理論甚至還會誤國誤民,也就是深圳所說的“空談誤國,實干興邦”。
無論是當年鄧小平竭力倡導的“改革開放”、“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生產力的手段,社會主義也可以利用市場”、“三個有利于”等新思想,還是像“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敢為天下先”、“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等深圳的“十大觀念”,都是為了打破舊觀念舊制度的束縛,解決制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而有針對性地提出來的,因而不僅具有極大的生命力,而且也產生了巨大的實際效果。沒有現實的針對性,不能解決現實問題的新觀念新理論,那至多是學者的學術探索,而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思想解放。
解放思想是為了行動,是為了改變現狀,推動進步。解放思想決不是簡單地制造出一個又一個的理論,提出一個又一個的新觀點。解放思想是針對新的挑戰,提高新的思路和辦法,解決一個又一個的新問題,一點一滴地推動社會進步。
改革的行動需要有良好的制度環境,如果現存的制度不是鼓勵而是束縛改革,不是推動而是阻止進步,那么解放思想最終也不會有實際效果。
此外,一些大膽的改革和探索,既需要有規范和引導,更需要上升到制度的層面。只有將改革行為上升為正式制度,它們才能得以在更大的范圍內得以推廣,也只有制度化的改革才能持續下去。
因此,解放思想最重要的是改革和創新,特別是制度的改革創新。在事關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重點環節,必須有一些突破性的改革創新舉措。解放思想必須去做,必須體現在制度改革上,最終要看它能否增加民眾的實際利益,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否則,解放思想只是一句空話。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也是檢驗思想解放的標準。
解放思想決不僅是黨員領導干部的事,更是全民族的事。處在社會大轉型時代的全體中國人,都需要解放思想。各級領導干部有責任推動全民族的思想解放。執政黨和政府要提供更加寬容的制度環境,鼓勵廣大民眾革新舊觀念。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思想解放的過程,也是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過程,是中華文明的進步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