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仕平
(集美大學政法學院,福建廈門361021)
東漢儒學民間拓展的經驗與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途徑
蕭仕平
(集美大學政法學院,福建廈門361021)
中國歷史上數次社會主導思想走向大眾化的成功實踐中,儒學在東漢的民間拓展即是比較突出的一次。梳理總結儒學在東漢實現社會拓展的經驗,對研究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具體路徑有重要啟迪。
儒學;東漢;民間拓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歷史借鑒
思想的大眾化是指一種思想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奧到通俗、由被少數人領會到被多數社會大眾理解掌握的過程。思想的大眾化把思想和觀點普及開來,能為公眾提供一種思考向度和文化引導,因此,盡管不同政權提倡的主導思想并不相同,但無論哪一個時代,社會主導思想的大眾化對當時社會的文化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當代,我國在思想領域著力貫徹“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1]那么,如何能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由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指南,由深奧的思辨轉變為通俗易懂,由執政黨的指導思想轉化為人民群眾理解和認同的思想信念,最終內化為大眾自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在這個問題上,研究者已經做過不少有益的探討,不過,鑒古可以通今,察往可以知來,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數次思想走向大眾化的成功經驗,面對這些歷史上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轉換研究思路——以歷史的視角來探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具體途徑。
中國歷史上數次思想走向大眾化的成功實踐中,儒學在東漢的民間拓展是比較突出的一次。在西漢,武帝時儒學獲得獨尊地位,而東漢一朝儒家思想和信仰被廣泛傳播,社會大眾觀念得以塑造,誠如余英時先生所說:“從文化史的觀點看,儒教在漢代確居于主流的地位,……儒教在漢代的效用主要表現在人倫日用的方面,屬于今天所謂文化、社會的范疇?!盵2]東漢儒學大眾化使儒學文化在民間社會廣為普及,除了這一點之外,東漢儒學大眾化的成功還可由歷史維度加以衡量,東漢儒學的大眾化影響深遠,自漢代以后,儒家傳統成為“中國民族文化的構成要素,在人倫日用之間起著決定性作用”。[3]
東漢儒學何以能如此成功地實現大眾化呢?作為思想大眾化的典范,擷取儒學在東漢民間的成功拓展為樣本,分析和總結其經驗,是能夠給當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借鑒的。
東漢一朝,儒學能夠深入地影響民間社會,首先與統治階層自身的作為有關,具體說,統治階層對儒學的尊崇、倡導乃至自己透徹的掌握,在儒學的大眾化中起了極大的作用。
就對儒家尊崇、倡導來說,東漢早、中期諸帝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天下未定,光武帝過闕里,即命大司空宋宏祭祀孔子,又于建武十四年封其后為“褒成侯”,彰顯對儒學的重視。光武帝還恢復漢武帝時的五經博士,《易》立四博士,《尚書》立三博士,《詩》立三博士,《禮》、《春秋》各立二博士。光武帝還在洛陽興建辟雍、東觀、蘭臺、石室等文化設施,設立學習場所,營造文化氛圍,在此基礎上建立太學。繼光武帝之后的明帝劉莊、章帝、安帝等也到曲阜祭祀孔子,支持儒學教育。
除了對儒家尊崇、倡導外,東漢早、中期諸帝都對儒學用心甚勤,基本上都達到了透徹掌握程度。如光武帝在“王莽天鳳中,乃之長安,受《尚書》”,(《后漢書·光武帝紀》)在以后動蕩的軍旅生涯中,光武帝還不忘學習,他“受命中興,群雄崩擾,旌旗亂野,東西誅戰,不遑啟處,然猶投戈講蓺,息馬論道”。(《后漢書·樊宏傳附族曾孫準傳》)所以后來他能親自講經,成為以后諸帝的表率?!肮馕淠斯灾v經,肅宗以后,時或袓效,尊重儒術。”[4]明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于前,冠帶縉紳之人,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后漢書·儒林傳序》)他對儒學有極高的造詣,親自講經,接受辯難,吸引眾多聽眾,盛況空前。東漢帝王的行止激起上層精英學習儒學異常高漲的積極性,親近和學習儒學成為上層社會的時尚。
從傳播學的角度說,時尚在不同社會階層之間具有流動性,對社會下一個階層來說,它們往往更能認同上一個階層的時尚,甚至內心里盼望享受上一個階層的時尚,如果這種時尚還伴隨物質或精神上的獲益,那么他們對上一個階層的時尚的認同則更強烈。東漢早期、中期權力精英對儒學的倡導、尊崇,乃至悉心掌握,形成一個氣氛濃郁的社會氛圍,而當時的選士和文化教育制度又以儒家為導向,這就不能不激發起東漢民間接受儒學的活力和熱情,造就出尊儒、學儒的社會時尚,由此,對儒學認可和接受成為漢代民間社會的風尚。《儒林列傳》說:“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戢,專事經學,自是其風世篤焉。其服儒衣,稱先王,游庠序,聚橫塾者,蓋布之于邦域矣。若乃經生所處,不遠萬里之路,精廬暫建,贏糧動有千百,其耆名高義開門受徒者,編牒不下萬人……”趙翼在《陔余叢考》卷十六“兩漢時受學者皆赴京師”條更總結說:“然經義之專門于一名家,惟太學為盛,故士夫有不游于太學者。及東漢中葉以后,學成而歸者,各教授門徒,每一宿儒門下著錄者至千百人,由是學遍天下。”[5]這個記載足見天下習儒之盛況,梁啟超在《新民說》之《歷代民德升降原因表》亦言:“東漢尚氣節,崇廉恥,風俗稱最美,為儒學最盛時代。”[6]
作為占據主導位置的社會主體,東漢統治階層對一種思想學說的親力親為極大地影響了社會大眾,這為今天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時代任務提供了歷史經驗。
當今,黨政領導干部階層也在社會發展中處于領導者、決策者和組織者的地位,他們影響力大,權威性強,一定意義上乃社會精英,應該成為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的領導者、推動者、示范者。那么,黨政領導干部怎么發揮出其領導者、推動者、示范者的作用呢?如果對照東漢思想大眾化的經驗看,毫無疑問,黨政領導干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真心尊崇、認真倡導,乃至自己透徹的掌握,這對引導社會大眾認可和接受馬克思主義至關重要。然而,就現實看,部分黨政領導干部的行為失范、理論興趣缺乏,自身觀念也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內在體系相背離。雖然這些缺點只存在于部分社會精英身上,但它們極易造成負面社會觀感,這些缺點如果不加以克服,將會蔓延和擴大開來,易于形成負面時尚,從而影響到社會大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和接受。因此,作為黨員領導干部,他們應該尊重馬克思主義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并且滿腔熱情、堅忍不拔地在本職崗位上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實踐,成為學習和實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表率。只有黨政領導干部普遍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真心尊崇、認真倡導,乃至自己透徹地掌握,才有可能造就全社會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系統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良好氛圍,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
東漢儒學大眾化的成功還與思想內容上儒學對現實日常生活的關注有密切關系。東漢時代,人們的現實日常生活有什么重要內容呢?對此,我們先了解一下東漢時期社會的基本構成方式。
西周時期,宗法制是基本的社會組織形式,盡管春秋后期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宗法制度動搖,但宗族存在的根基沒有徹底斬斷。進入西漢,從漢武帝開始,中央集權在不斷加強,自中央王朝到郡縣鄉里的統治日益嚴密,但地域組織并沒有消除社會存在的血緣宗法組織,反而是血緣宗法組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和地域組織結合起來。東漢建立,整個社會的情況更是如此,正如學者趙沛指出:“東漢朝是宗族勢力得以迅速發展的時期,……宗族勢力的發展使兩漢社會結構逐步向宗族化社會轉變。”[7]東漢,尤其是東漢中后期,舉宗而聚普遍存在,在更大范圍內,由存在一定血緣關系的同一宗族分化出的不同宗族聚合一地,累世聚居的現象非常普遍,《后漢書》中記載的如汝南袁氏、清河趙氏、瑯邪王氏、太原王氏等著名的郡望族姓的出現即與此有關。可以說,在東漢時期,遍布的宗族成為社會生活的樣態。正如學者陳明在評論東漢社會架構時說,“從society方面說,社會已形成了以宗族為單位的基層組織硬核?!盵8]在這樣的社會組成方式下,社會的日常生活會有什么樣的重要內容呢?
在宗法制下,日常生活的首要之處就是要處理家庭內部親屬之間的關系。東漢的宗族存在的情形雖然有別于西周時期的宗法社會,但在這一時期宗族內交往依然是主導性的社會生活形式,在這種狀況下,協調家族內部的關系構成了日常社會生活內容,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成了日常的倫理意識和關系。崔寔所寫的《四民月令》正反映出了這種情況?!端拿裨铝睢氛f:“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家室尊卑,無小無大,以次列坐先祖之前,子、婦、孫、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長,稱筋舉壽,欣欣如也?!盵9]1“(祭祀)事畢,乃請召宗族、婚姻、賓旅,講好和禮,以篤恩紀?!盵9]74就反映出這一點。
儒學原本就是建基于宗法倫理基礎上的一種思想學說,孔子創立儒學立足于父系宗族關系,強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的家族親情關系,以及上下尊卑、親疏遠近的等級秩序。東漢宗族存在現實狀況為儒學的發展提供了沃土。反過來,東漢以宗族存在為基本單位的社會構成樣式也確實需要儒學,需要借助儒學提供出來的觀念去促成和鞏固宗族內部的人際聯系。事實上,東漢儒學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也正是非常關注宗族問題,竭力突出儒學的社會日常生活維度的。章帝曾于建初四年,“下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承制問,侍中淳于恭奏,帝親稱制臨決,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議奏》。”(《后漢書·章帝紀》)由會后成書的《白虎通義》看,它的許多篇幅都是強調宗法關系的合理性,肯定和倡導家庭和宗族情感,提出宗族人際間交往規范的。除了作為儒學經典的《白虎通義》有這樣的內容外,東漢帝王在頒布的詔書里和當時名士鴻儒的文章里也大量地表現出這樣一些內容。東漢儒學對日常生活的關注正好契合當時一般大眾的日常生活需求,由此造成社會普遍的回應,促進了民間對儒學的認同。
思想內容上,儒學對日常生活的關注喚起了社會對儒學議題的回應,這為今天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時代任務提供了歷史經驗。
在以往計劃經濟的時代,我們過分講求“政治掛帥”,重視大眾的非日常生活,用政治問題取代一切問題,大眾的日常生活受非日常生活宰制。這種忽視日常生活領域的結果就是導致馬克思主義無法日常生活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難以轉化為群眾的生活邏輯,容易造成社會大眾對思想的疏離和隔膜。改革開放以來,非日常生活逐漸從日常生活中退出,但目前還很難說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已經走進了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其實,今天有許多日常生活是普通大眾所關注的,比如,我們今天處于傳統向現代化嬗變的過程中,一方面,市場經濟的發展把社會大眾從沉睡的傳統生活樣態中喚醒,在日新月異、激烈競爭的現實世界中,社會大眾正在走向自為自覺,培養出了主體意識和創造性;但在另一方面,這種變化又一定程度上帶來大眾對傳統日常生活的熟悉感和安全感的失落,所謂現代人精神上的“無家可歸”或“不在家”。如同東漢時期的宗族存在成為人們活動的場域一樣,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這兩方面問題也是當今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樣態的重要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正視這些問題,形成解釋和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行動邏輯,這樣才能讓人們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變成清晰的、生動的觀點,從而讓人們去貼近,最終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
從儒學的敘述方式上看,在西漢一代,大儒董仲舒將天地陰陽五行學說匯入儒學,儒家思想具有了新的形式。漢章帝主持和召集對五經的討論,最后形成的《白虎通義》就延續了董仲舒開創的以陰陽五行論儒學的模式,以神秘化了的天地陰陽五行為基礎,解釋自然、社會、倫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種種現象。如《白虎通義》以五行學說來比附儒家的五個重要觀念,它說:“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常,仁、義、禮、智、信是也。”(《白虎通義·性情篇》)又對“順”的解釋,《白虎通義》以“天地陰陽”加以比附:“子順父、臣順君、妻順夫何法?法地順天也?!保ā栋谆⑼x·京師》)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天地陰陽五行觀念的形成與早期人類特定的社會經驗有關。陰陽可追溯于晝夜、日月、男女等等原始對立觀念;五行同樣離不開人們的生活經驗,《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即云:“天生五才,民并用之,廢一不可?!睗h代農業社會仍有大量的生產、生活經驗與陰陽、五行觀念搭配和對應,陰陽五行觀念在小傳統那里非常深厚。比如反映東漢民間農書的《四民月令》里就經常談到陰陽問題?!叭氯窃乱?,冬谷或盡,椹麥未熟,乃順陽布德,振贍窮乏,務施九族,自親者始?!盵9]28“五月,芒種節后,陽氣始虧,陰慝將萌”,[9]35“至六七月之交……是月也,陰陽爭,血氣散?!盵9]44葛兆光先生在研究“秦漢時代的普遍知識與一般思想水平”時斷言,天、陰陽和五行“這種數字式的概念……,他們發生很早,經歷了漫長的整合和論證過程,在秦漢時代終于以系統的形式固定下來,并滲透到各個領域,人們已經習慣了這一解釋系統”。[10]天地陰陽五行觀念已經在民間社會深入人心,既然如此,通過已扎根于民間意識中的天地陰陽五行觀念,傳達如尊君敬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等等這類儒家意識就容易為民眾所理解和接受了。
除了儒學的敘述方式外,東漢王朝還注重儒學傳播方式的通俗化,東漢統治者借助樹立榜樣,傳播這些榜樣身上所散發出的儒家名節和忠孝觀念,發揮其對通俗社會的影響。就個人來說,在社會地位上越與自己相近,這樣的榜樣人物越能被自己接受和認同,《后漢書》的《獨行傳》和《列女傳》記載了四十多位高風亮節者,均因操行絕佳死后得到官府的旌表,這些榜樣人物大多是社會上的普通人,王朝通過提倡名節、表彰忠孝來激勵民眾德行,樹立這些能在社會上遵守儒家名教普通人為典范,讓天下效法,以節義相高。這確實使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百姓也能受到熏染,推進了儒學的大眾化。
儒學在敘述和傳播方式上的通俗化形式促成了民眾對其思想內涵的親近,這同樣為今天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時代任務提供了歷史參鑒。
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敘述方式看,如同東漢儒學的敘述方式上的通俗化一樣,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也同樣可以轉化語言表達方式。具體而言,我們可以研究和學習群眾最易于理解的日常生活語言,借助它們來引申和表達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陬^語言是群眾的日常生活語言,口頭語言具有感染力強、生動自然的特點。比如,毛澤東使用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糖衣炮彈”,鄧小平使用的“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摸著石頭過河”等語言就非常接近人民群眾的日常用語,形象生動、易于記憶和傳播,我們應該善于使用口頭語言中的習語、掌故、俗語以及流行語,借此將馬克思主義生動化,以盡可能多的口頭語言闡釋抽象的理論形態。另外,在當今,網民在互聯網上進行信息交流和信息處理時所使用的網絡語言也日益豐富,網上立體化描述的圖片、直觀醒目的圖表、形象生動的flash動畫和動漫、尤其是快速流行的網絡流行語,如新近流行的“腫么了”、“囧”等等,形象生動、直白、精簡、凝練、詼諧,富有時代性、創造性,這些網絡語言充滿智慧,是網民創造性的自由表達。網絡語言如今越來越被大眾接納,變成人們生活一部分,它的魅力已迅速影響現實的語言環境。網絡語言已不再屬于小眾語言。如果馬克思主義理論要走向符合大眾思維的大眾語言,留心網上熱點話語,善用網絡語言,充分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話語與大眾在網絡上的融合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形式上看,東漢儒學的通俗化的傳播方式對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也有借鑒意義。其實,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一批先進的典型甘為表率,以身作則,甚至不惜犧牲生命,在傳導正確的思想理論、激勵人們的斗志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們今天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是,在社會結構不斷分化,利益格局深刻調整,人們的思想文化觀念不斷多樣化的當代社會如何繼續發揮榜樣的作用。在今天,適應社會情勢和人們心理的極速變化,如果我們充分考慮受眾心理,充分發揮受眾主體性的主動性,以群眾最喜聞樂見的方式,樹立那些認真踐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榜樣人物,對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定會產生強大助推力。如中央電視臺開展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活動,充分考慮了受眾心理,運用親切、普通的話語宣傳英雄人物的生活細節,細致地回顧榜樣人物的心路歷程,鼓勵大眾參與評選,這種和風細雨、清新自然的樹立榜樣方式更容易使眾多群眾認同和接納先進典型,從而轉變其思想觀念。同樣,如果我們還能進一步多角度深入研究新的時代背景下人們觀念、需要的變化,積極探索新的、科學的榜樣教育模式,也同樣會使榜樣教育收到實效,真正推進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10-25.
[2]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41.
[3]杜維明.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261.
[4][唐]劉秩.選舉論[M]//全唐文(卷37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675.
[5][清]趙翼.陔余叢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296.
[6]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全編(第1冊)[M].上海:廣益書局,1948:102.
[7]趙沛.兩漢宗族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222.
[8]陳明.儒家的歷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形態的知識分子研究[M].北京:學林出版社,1997:102
[9][東漢]崔寔.四民月令校注[M].石聲漢,校注.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10]葛兆光.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和信仰世界[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336—337.
B232
A
1002-7408(2012)05-0039-04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課題“社會的平民化變遷與儒學變化——對漢初儒學的一種審視”(10FZX026)。
蕭仕平(1965-),男,福建順昌人,集美大學政法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哲學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傳統哲學思想。
[責任編輯: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