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萬賓
(商丘師范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河南商丘476000)
論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價值
馬萬賓
(商丘師范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河南商丘476000)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特殊的文化實踐形式和意識形態活動,是社會精神文化生產的重要方式。在中央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價值進行研究,不僅有利于豐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理論,而且有利于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價值主要表現在文化選擇、文化整合、文化傳播、文化創造四個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價值;意識形態;文化整合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高度,部署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特殊的文化實踐形式和意識形態活動,是社會主義精神文化生產的重要方式。對其文化價值的研究,不僅有利于豐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理論,而且有利于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從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文化系統中所處的主導地位及其產生的教育功能,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價值主要表現在文化選擇、文化整合、文化傳播、文化創造四個方面。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傳遞和選擇文化,并通過文化的傳遞和選擇去實現其培養人的本體功能和價值。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分支,其文化選擇即是指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改革開放的需要,對現代社會存在的多元文化進行擷取與吸收或排斥與舍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鮮明的目標指向和價值取向。它不是單純地傳授信息和思想觀念的活動,而是要求教育者在‘信息輸入’時自覺按照社會主導的價值體系進行文化選擇,過濾文化環境中與思想政治教育良性運行相抵觸的文化要素,同時輸入積極的文化要素,以保證文化環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1]也就是說在本質上,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一種文化選擇的引導工作。其對文化選擇的結果是,有利于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文化被尊崇、強化并大力宣揚;而相反的則被壓制、淡化乃至清除。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對文化的選擇是社會主義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的內在機理,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其一,對積極文化因子的肯定性選擇。作為社會主導意識形態施教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從推進社會健康發展的角度看,擔負著選擇積極的文化因子來統一人們思想的責任,以引導人們的觀念和行為向社會文明發展要求的方向發展、形成萬眾一心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強大精神力量。同樣,個人要自由全面地發展,也必須接受符合時代要求、社會進步的積極文化因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選擇價值的實現,首先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吸收。其核心就是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它集中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價值取向。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思想資源進行選擇、提煉,不僅可以為應對當今世界種種危機、為人類的未來發展做出貢獻,而且對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競爭力,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其次是對西方先進文化的借鑒。文化建設必須在批判繼承和借鑒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立足于國情,結合新的實踐,取其所長,補己之短,才能實現進一步的創新與發展。“一切有利于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國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管理方式,都要積極研究借鑒。”[2]作為文化交流與傳播手段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理應充分發揮其自身在西方先進文化選擇中的作用,通過對積極文化因子的選擇,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進社會文明的發展。
其二,對消極文化因子的否定性選擇。消極文化因子是指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相反,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相背離,不利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各方面進步的各類文化要素、成分。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對消極文化因子的否定性選擇,就是對與思想政治教育異向的文化因子的排斥、抵制與清除,借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獲得反推力。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對消極文化因子選擇的功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不合理成分進行批判改造。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精華也有糟粕,有積極進步的觀念,也有腐朽落后的思想。這就需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幫助人們進行合理的價值判斷與取舍,科學揚棄傳統文化,對其合理的思想成分進行消化吸收,對其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加以批判改造,為我所用。二是對西方腐朽落后的文化思想加以抵制。西方資產階級的文化,既有優秀合理的一面,也有腐朽落后的一面。對西方文化的合理選擇,就是選擇西方先進的文化思想。
所謂文化整合,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特定組織通過某種方式和手段,在容納多種文化因子的基礎上確立共同的思想信仰和價值觀念,使一定群體成員在保持各自立場、看法的前提下,樹立群體成員對組織的基本思想與價值認同,以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有序性的過程。[3]文化整合就其實質而言,就是已有文化生成新質的過程,是社會極其重要的文化建設需要,也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價值的關鍵環節。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價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將不同類型的文化要素、現象按時代的要求和社會的需要,建構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取向一致且各具特色的文化整體,進而實現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對各類文化和社會思潮引領需要的價值。具體來講,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整合各種亞文化形態中的合理成分。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社會整體環境中進行的,經過它選擇、過濾后而保存下來進行傳播的是社會優秀的主流文化。但是在這個整體環境中,除了主流文化以外,還有各種非主流的亞文化形態,如企業文化、社區文化、家庭文化、校園文化等等。一般來說,亞文化的多樣化是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是件好事,是一個社會充滿活力、生機勃勃的表現。但是,必須注意亞文化有不同的類型。第一種類型是與主流文化在方向上一致的,有利于維護和改善現有的社會秩序的亞文化。第二種類型是在方向上與主流文化相背離的亞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應自覺吸收各種亞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以促進主流文化的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建設,在吸收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應自覺對其合理成分進行整理,使其與社會主流文化形成互不沖突的整體,從而為促進社會文化的發展服務。
其二,將社會主流文化與各種亞文化相滲透。主流文化是對現存社會秩序起著維護、支持作用的文化,它在一個社會中占主導地位,并反映社會文化的性質和面貌,制約社會成員的行為,決定社會文化的進程。主流文化的這種突出地位和作用要求在文化發展中必須大力倡導主流文化。在當前,倡導主流文化,即是倡導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的,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的,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非主流的亞文化,含有積極合理的文化因子,但同時也存在一些消極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對亞文化的整合并不是簡單機械地把各種文化集合起來,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觀協調下使各種文化交互作用,整合為統一的文化價值模式。在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相互滲透的過程中,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發揮自身的文化整合功能,將社會主流文化滲透到各種非主流文化當中去,引導其發展方向,調節社會文化沖突,創建良好的文化交流、文化吸收、文化融合氛圍,使非主流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質的前提下,其基本價值取向符合主流文化發展方向,使其既滿足不同群體和個體特殊的文化發展需要,又符合社會改革發展方向,進而為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服務。
傳播是人類文化的基本存在方式,文化是通過傳播而顯示其存在的。任何社會都有文化傳播的需要,只有通過不斷的文化傳播,文化才能顯示其意義,實現其價值,社會才能隨著文化的發展而不斷向前發展。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傳播價值,集中表現為將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主流文化向大眾進行廣泛的傳播與深度闡釋。“思想政治教育從本質上講,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這里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就是一種文化,一種特殊形式的文化,即政治文化、倫理文化。”[4]它所要達到的目的是實現個體的政治、道德的社會化。因此,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對文化的傳播主要包括:
其一,傳播以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為主導的政治文化。主導意識形態是一個社會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是占統治地位的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包括占統治地位的藝術思想、道德觀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和哲學觀點,是一個社會文化的核心。通過主導意識形態的傳播,占領文化陣地、占據主導地位、產生主導影響,讓人們知曉和內化,并外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主導意識形態的傳播需要特殊的載體。從本質上講,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種灌輸和傳播主導意識形態、開展意識形態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統治階級將自身的意志上升為全社會的共同意志的中介和手段。意識形態與思想政治教育是內容和載體的關系。主導意識形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是傳播和灌輸主導意識形態的載體和途徑。現代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廣泛而持續的傳播活動,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對受教育者進行意識形態的教化,使社會主導意識形態得以弘揚和廣泛認同,使社會成員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體系,并內化為他們的政治思想,以此來指導和規范自己的行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也正是在對社會主導意識形態的傳播與闡釋的過程中生成了獨特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傳播價值。
其二,傳播倫理道德行為文化。倫理,是關于人性、人倫關系及結構等問題的基本原則的概括,側重于反映人倫關系以及維持人倫關系所必須遵循的規則。道德,是調節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側重于反映道德活動或道德活動主體自身行為的應當。作為社會調控體系的重要手段,倫理道德與法律規定共同構成人們的行為規范內容。在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文化傳播活動的過程中,從個體的角度來說,是個體通過學習,獲得社會既定的文化形態,由“自然人”轉變為“文化人”的過程。如果個體不能順利完成這個學習過程,就會產生不適應的現象,出現種種不健康的心理或病態心理,與社會格格不入。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個體的不服從行為會使社會處于動蕩不安的狀態,因此,任何一個希望自己能夠鞏固和維持下去的社會,都會通過各種途徑,使其社會成員心甘情愿地接受它的價值標準、倫理道德規范,承擔起他的責任和義務。“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階段和流程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實際上是教育者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幫助和引導受教育者實現內化和外化,使其形成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過程。”[5]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傳播作為具有特定內容的一種信息傳播活動,承擔著宣傳社會主義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促進社會成員道德水準不斷提高,以及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歷史使命。因此,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成員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等行為規范的倫理道德文化傳播,使個體將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倫理道德行為規范內化為思想、外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將會推動整個社會形成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推動整個社會和諧有序地運轉。
文化創造是人類的基礎性的文化活動形式,沒有創造就沒有新文化。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一個民族的文化要想始終走在世界文化發展的前列,就必須在選擇、整合和傳播文化的過程中,始終弘揚創新精神,在不斷創新中鑄造新的時代精神和民族靈魂。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創造價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本身對文化更新的作用與價值。毫無疑問,思想政治教育會影響人的價值觀念、知識結構、個性特點和行為方式,進而又以行為和語言的形式表現于社會生活之中,豐富和更新原有的文化系統,改造原有的文化結構,從而對社會文化起到一種強烈的活化和促進作用。具體而言,表現在:
其一,創新理論文化,推進社會精神文化的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語言和行為的形式傳播價值觀念、思想意識,從而對受教育者的知識結構、個性特點和行為方式等產生影響。在這個傳播過程中,并不是生物意義上的機械的傳遞,而是教育者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重新解釋、估價、確定文化的意義,不僅估價和確定某種文化的本來意義,而且還會增殖和繁衍出許多新的文化意義。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呈現出多樣化和層次性,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地進行發展創新。一方面是摒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過時、落后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保留其中值得借鑒的經驗和做法;另一方面是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不斷深化與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內容和方法,借鑒相關學科的新思想、新做法以及國外的一些經驗,把新的思想、發現和創造向教育對象擴散、滲透,使其融入整個社會的文化血脈中去,創造先進文化,推動文化發展與時俱進,不斷改善社會風氣,推進社會精神文化的不斷更新。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會在教育者所提供的認知圖式中對各類文化進行選擇、規范與解釋,從而使得文化可以按照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意志進行創造更新。
其二,為社會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造就大量具有創造活力的人才。文化由人創造,同樣,文化也創造人,文化是“化人”與“人化”的統一。人既是已有文化的繼承者,又是文化的創造者;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又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價值的指標之一就是能否培養具有創造力的人才。當前,中央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歸根結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必須有一大批各項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當中,才能提升文化建設的層次和水平。為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就是從培養具有文化創新的教育對象,從激發教育對象參與社會物質和精神活動的積極性、創造性兩個方面出發,造就大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造就與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相關的思想品質和創造力。通過引導人的正確的價值追求,調動起人們參與物質和精神生產活動的積極性,在領導、組織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創造的偉大實踐活動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獨特的文化創造價值。
[1]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46.
[2]胡錦濤.始終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N].人民日報,2003-08-13.
[3]朱志剛.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J].理論學刊,2007,(11).
[4]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1.
[5]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D64
A
1002-7408(2012)05-0061-03
馬萬賓(1977-),男,河南孟州人,商丘師范學院副教授,黨委宣傳部副部長,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