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忠 王磊 胡晶晶
西部地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研究
陳永忠 王磊 胡晶晶
西部地區自主創新能力薄弱,不能為西部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優化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撐,不能為打破現有國際國內分工格局提供足夠的技術保障。按照自主創新的內容,西部地區在研發能力、轉化能力、產業能力方面與東部有較大差距。因此,提高西部地區自主創新能力,是進一步提高西部區域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實力、縮小東西部差距的緊迫要求和必然選擇。西部地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戰略目標是“三快速、四形成”,戰略重點是重點經濟區和重點大型骨干企業,工作重點是提高企業、產業、區域自主創新能力。要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結合,加大投入,完善激勵機制,抓好平臺建設,營造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制環境,發展風險投資。
西部地區;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研發能力;轉化能力;產業化能力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用科學發展觀統領自主創新,必須把追求可持續的自主創新作為目標。可持續的自主創新要求構建健全完善的創新體系,包括國家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產業創新體系和企業創新體系,整合創新資源,推進產業鏈和創新鏈藕合,強調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各要素的整合互動。企業、大學、研究機構、服務機構、金融機構、政府等要素,不僅要合理配置,而且要產生有機的聯系,通過各個要素的互動整合,把分散的、較為薄弱的競爭力變成為一個強大的綜合競爭力;政府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建立合理的創新體制、良性的運行機制和良好的創新環境 (包括社會、政治、市場、投資及文化環境等),在此基礎上,形成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商品化、產業化及市場服務的完整創新鏈,這樣才能便于各種創新要素的流動和有機結合,進一步釋放各種創新資源的能量,最終形成國家創新能力。只有在國家創新體系和完整的創新鏈形成后,才可能實現可持續的自主創新。所以,構建完善的創新體系和形成完整的創新鏈,應成為追求可持續的自主創新的目標。
中國西部地區實現可持續自主創新的關鍵,是整合創新資源,在國家創新體系的統領下,構建西部地區的區域創新體系、產業創新體系和企業創新體系。既要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又要充分發揮創新資源相對富集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作用,通過體制和機制創新,解決經濟與科技脫節的問題。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創新資源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推進企業和科研院校建立戰略聯盟,促進西部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并落腳在發展優勢產業上,優勢產業的又好又快發展又會反過來極大地促進西部地區區域創新能力、產業創新能力、企業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促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發展優勢產業互動,從而實現可持續的自主創新。
自主創新能力從內容上可區分為研究開發能力、轉化能力和產業化能力三種能力;在形式上可以區分為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三種形式。研發能力在量上可以用研發投入、擁有的專利數量等指標反映;轉化能力可以用成果轉化率、專利技術銷售收入等指標反映;產業化能力可以用新產品銷售收入,新產品市場占有率等指標反映。對這三種能力必須加以統籌協調,缺少任何一項都無法形成可持續的創新能力。從創新形式看,優勢企業、研發能力強的企業,可以更多地采用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而弱勢企業、研發能力較弱的企業,則應更多采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究竟采用何種形式,要從企業的實際出發,從技術本身的難易程度及市場需求出發,不能千篇一律。只有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都搞好統籌協調,才能實現可持續的自主創新。
按照自主創新能力的內容,我們從研發能力、轉化能力和產業化能力三個方面研究中國西部自主創新能力同東部的差距。
首先從科技投入來看,2004年東部地區科技活動經費支出是西部的4.75倍,到2008年上升為5.09倍;2004-2009年兩地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差距從 1170.94億元擴大到3327.33億元。
從科技活動人員投入看,西部地區科學家和工程師少于東部的人數從2004年的92萬人擴大到2008年的161萬人。2004年東部地區科技活動人員數量是西部的3.19倍,到2008年這一比例上升到3.86倍。說明西部地區科技活動人員與東部地區相比無論數量還是素質差距都在不斷擴大。
從專利申請與授權數量來看,2004至2009年東部地區獲得專利授權數量分別比西部多88324和333919件,差距擴大了3.78倍。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從2004年相差9229件擴大到2009年的39480件,擴大4.28倍,說明西部地區原始創新能力與東部地區相差懸殊。
從技術市場交易情況看。2009年,西部地區技術市場成交合同數比東部地區少136955項,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相差2107.94億元。從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產生的新產品產值看,西部地區單位新產品開發支出轉化為新產品產值的比率由2002年的7.04,升至2006年的12.86;與東部的差距,由2002年的16.33,縮小到2006年的11.54。
2002年到2008年西部地區新產品銷售收入與東部的差距,擴大了1.32倍。從高技術產業規模以上企業產值及其占全國的比例來看,西部與東部的差距,擴大了2.02倍。
第一,西部地區自主創新意識薄弱,過分追求短期效應。長期以來,西部地區發展重傳統產業、輕高新科技,重招商、輕培育,急于求成等現象較為普遍。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影響了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導致投資加大,效率變低,雖然宏觀經濟指標上去了,但產業競爭力卻沒有得到相應提高。而且西部地區自主創新意識薄弱,過分依賴引進技術、項目和發展低附加值產業。所以,東西部地區自主創新能力的差距是長期積累形成的結果。
第二,西部地區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缺乏,且缺少留住人才的用人環境。西部地區現有的人才分布結構不合理,高校和科研單位缺乏懂市場、善經營的復合型技術人才,企業缺乏知識面廣、創新能力強的科技開發型人才。更嚴峻的是缺少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人文環境。西部地區人才流失,經濟收入低是原因之一,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事業上沒有發展前景,才能得不到充分發揮。沒有好的項目、產業和環境,只會使科技人才持續流失,造成惡性循環。
第三,西部地區科技活動經費投入不足,尤其是原創性科技開發薄弱。西部地區對科技活動經費投入不足,未能實現與地區經濟發展同步增長,多元投入體系和穩定增長機制尚不健全。首先,西部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偏低,一些重點科研項目缺乏必要的經費保障。其次,由于商業銀行風險控制的加強,企業科技貸款困難,致使新產品開發緩慢,科技成果難以轉化。再次,西部地區科技活動經費投入分布不合理,缺乏技術開發投資。根據國際經驗,R&D經費、轉化資金及批量生產資金三者比例應達到1:10:100,才能使R&D成果較好地轉化為商品,形成產業。而西部技術開發的資金明顯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最后,低水平的R&D投入強度,導致西部絕大多數企業無力進行核心技術和前瞻性技術的戰略研究,自主創新活動普遍維持在一些低端技術的研發上。
第四,科研與經濟脫節,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科技創新本應以服務經濟、多出成果為目標,然而西部地區科研院校的科研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還停留在以發論文,尤其是基礎研究論文為主要考核指標的階段,不注重實用成果的深度開發。這種評價體系不利于科研人員發揚原始創新精神,造成平庸成果大量堆砌。
第五,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制、機制尚未完全形成。西部地區的企業尚未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科研投入缺乏主動性、適用性和市場化動力。投入少、見效快的中小型科技企業,本應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然而由于西部地區的小型科技企業先天缺乏足夠的創業資金,后天又缺乏有效的融資渠道和孵化體系支持,往往在初創期就面臨資金鏈條的斷裂,更難以實現成功的技術創新。而大型國有企業多數延續了計劃經濟時期的發展模式,技術創新管理機制僵化,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產業優勢。很多企業負責人不重視自主創新,以至于不熟悉、不了解當前的科技發展前沿,更談不上對科技成果的鑒別和利用,導致企業缺乏發展后勁。
第六,創新服務體系尚不健全,市場服務意識淡薄。西部地區中介服務機構規模較小,專業化不強,服務功能較弱,經營管理機制不活,中介專業人才缺乏,在服務組織網絡化、服務手段信息化、服務功能社會化、服務企業產業化方面存在明顯不足,發展明顯滯后。技術創新服務中心管理體制僵化,市場意識和服務意識比較薄弱,在信息服務、技術開發與推廣、技術交易、融資、專業技術咨詢和培訓及其它專業化服務等方面還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西部地區應在國家創新戰略的指導下,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確定本地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戰略目標和戰略重點。
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戰略目標
西部地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戰略目標可以概括為“三快速、四形成”,即:快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快速提升企業研發能力,快速引進和培養技術創新人才;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聯盟,形成良好的自主創新環境,形成自主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和服務體系。
快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到2020年,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比2000年翻兩翻,占西部地區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5~20%,高新技術產業在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明顯增強;西部地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萬家以上,其中創新型企業達到200家以上,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大型企業20家以上,成為西部地區自主創新的主體。
快速提升企業研發能力。到2020年,西部地區企業研發 (R&D)經費占產品銷售額比例達到5%(其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以上);研發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例達到5~10%(其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授權發明專利數大幅增加,并在一些重要領域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西部企業的研發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快速引進和培養技術創新人才。到2020年,西部地區引進和培養的各類技術創新人才達到400萬人以上,其中80%為企業聚集的研發人才。
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到2020年,以企業技術開發中心為主體,行業技術開發中心、各種類型的科技企業孵化器也有相當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基本形成,大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擁有國家級技術研發中心10~20個,省級技術研發中心100~200個。
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聯盟。到2020年,重大技術領域、重點技術項目,均能通過產學研結合共建的技術經濟實體和研發基地,攻克技術難關,突破核心技術。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聯盟成為普遍采用的創新模式。
形成良好的自主創新環境。到2020年,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建立,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法治環境基本形成。
形成自主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和服務體系。到2020年,國家和西部各省 (區、市)分別建立的技術創新信息資源共享平臺,覆蓋整個西部地區,西部科技資源共享共建協調機制得到進一步完善;多層次的技術創新的交易機構、交易場所基本建立,連通西部地區和國內外的技術供求信息傳送和技術交易平臺基本形成。
2.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戰略重點
西部地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戰略重點,首先應緊緊抓住科技和經濟實力最強、工業化程度最高、發展前景最好的重點經濟區,通過重點經濟區的快速發展,帶動周邊地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在現階段,西部重點經濟區有兩個:
一是以成都和重慶為中心的成渝經濟區。該區具備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優勢,并能有效地將二者結合起來。〔1〕
二是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天水經濟區。西安市的綜合科技實力居全國第三位,國防科技實力位居全國第一,有較高的自主創新能力。這兩大經濟區,基礎條件較好,可以作為西部地區提高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戰略重點。
西部地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第二個戰略重點,是重點工業園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在高新技術園區方面,現階段,應緊緊抓住三個重點高新技術園區:
一是成都高新區。二是西安高新區。三是綿陽科學城。這三個高新技術園區擁有較強的科技實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也應作為中國西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戰略重點。
在重點高新技術產業方面,現階段應緊緊抓住兩個重點高新技術產業:
一是航空航天產業。到2020年,中國西部的航空航天工業應在自主創新能力方面有重大突破,在殲擊機和大型民航客機的生產技術上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在火箭發射和運載技術上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二是新材料產業。目前,新材料產業還比較薄弱,但發展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很好。四川成都和樂山是多晶硅生產基地,如何實現從多晶硅到單晶硅再到集成電路的產業鏈生產系列,極需在技術上有重大突破。攀枝花擁有豐富的釩鈦資源,到2020年,攀枝花應建設成為中國最大的釩鈦新材料研發和產業化基地。
西部地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第三個戰略重點是大型骨干企業。西部地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落足于西部企業,必須把培育大企業集團同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促進企業進一步做強做大,通過企業做強做大,促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提高大型骨干企業的創新能力始終是西部地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戰略重點。
1.提高企業和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對策
提高西部地區自主創新能力,首先要從企業層面和產業層面研究對策,這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基礎和前提。
第一,抓大促小,培育創新型企業。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區域創新能力的核心,提高西部地區自主創新能力必須落足于企業,不斷增強企業特別是優勢產業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突出的大型骨干創新型企業。重點在資源類產業、高新技術、裝備制造、農牧產品加工等四大優勢產業中選定30~50戶科技實力雄厚、領導班子科技意識強、技術創新體系完善、產業發展方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優勢大型骨干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術改造,盡快形成本行業中的技術優勢、產品優勢和市場優勢,將其建設成為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企業;力爭部分企業進入國家創新型企業行列;“十二五”期間,每年培育5~10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突出的創新型企業;2015年形成30戶以上銷售收入上100億元的國家級創新企業。
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在西部地區選擇80~100戶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較好盈利能力和發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大扶持力度,優先安排科技開發項目,優先支持和推薦上市,優先推薦或安排國家和省的有關扶持基金,并享受國家和省有關高新技術企業的各種優惠政策,促使其自主創新能力再上一個新臺階,成為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型企業。
第二,加強技術開發中心建設。
大力支持和推動有條件的大企業與國際知名跨國公司、國內領先龍頭企業,共建技術開發中心,開展技術創新合作;對新建的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各省 (區、市)政府可給予一定數量的一次性啟動財政撥款支持。企業的技術開發中心要組織好新產品開發,按照“構想一代、研制一代、儲備一代、開發一代、生產一代”和“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思路,加快新產品升級換代,力爭每個重點大型骨干企業每年至少有3~5項以上新產品通過省級鑒定,有二項以上新產品通過國家級鑒定,投放市場。
發展行業技術開發中心。行業技術開發中心重點研究開發本行業帶共性的重大技術創新問題,如節能、減排、降耗、循環經濟等方面的重大技術問題。各省地方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應鼓勵和支持在企業群落集中的地方依托有條件的大企業,聯合科研院校,吸收相關的學會、協會、研究會等民間機構及各類科技智囊機構 (如各省、市的科技顧問團)的科技力量,以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為對象組建專業性的行業技術開發中心,建立行業技術開發基地,承擔國家、省和企業的重大技術創新項目,面向行業、企業提供技術開發、轉化和培訓等方面的服務。
辦好工程研究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它們對促進技術與經濟結合,提高科技成果工程化、配套化和產業化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等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西部各省 (市、區)政府應給予政策扶持、經濟支持和任務委托,促進其健康發展。大力發展各種類型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從政策、資金等各方面對孵化器建設提供支持;積極引導社會力量、特別是民營資本參與孵化器的投資,努力把孵化器建成為轉化科技成果的基地、培育高新技術的搖籃、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學校和技術創新資源匯聚中心。
第三,大力培養和引進技術創新人才,增加智力投入。
在西部各省 (區、市)的投資結構中,應逐步提高智力投資的比重,特別要提高培養高新技術人才的比重,保證教育適度先行。建立中央、省、城市、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并舉的多渠道智力投資的體制,在政策上和理論上,要大力提倡和鼓勵把錢花在智力投資上。
促進人才合理流動。鼓勵科技人才流向企業,特別是流向科技型企業。鼓勵大型骨干企業建立人才培訓中心,盡快培養和造就一批技術開發人才和骨干。完善創新激勵機制。設立企業技術創新評價指標,將技術創新成果,特別是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取得及其轉化作為衡量創新人才、提高待遇的重要標準;有條件的大企業可對科技人員實行年薪制,對關鍵科技人才還可實行期權獎勵。
抓好人才使用。企業要適應自主創新的需要整合人才資源,把科技人才集中到科技前沿和企業發展急需攻克的關鍵性技術領域,作到人盡其才,逐步形成企業自主創新人才團隊;西部各地要圍繞優勢產業、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及建設工程,以項目支撐、團隊支持為主要形式,利用各類科技項目經費和基金,集中資助一批企業自主創新人才團隊。吸引海外科技人才。鼓勵和吸引海外的優秀科技人才到西部地區工作,對他們實行來去自由、往返方便和給予優厚待遇的政策,不受用人單位編制、增人指標、工資總額和出國前戶籍所在地限制,歡迎他們以多種形式為西部地區企業技術創新貢獻力量。
第四,攻克核心技術,抓好共性技術。
以企業為主體攻克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關鍵是突破核心技術,擁有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打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西部的大型骨干企業應集中優勢科技人才和研發資金,加強同科研院校的聯合攻關,攻克主要產品的核心技術;每年的技術創新計劃中應包括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建立技術專項資金,調動企業開展重大核心技術攻關;對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的科技人才給予重獎。
抓好共性技術。西部地區的優勢產業,都應建立技術開發中心,重點研發本行業的共性技術,如節能、減排、降耗和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的重大共性技術;特別要圍繞特色優勢資源,依托工程技術中心和生產力促進中心,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及國內外大公司在西部地區設立的研發中心,建立和發展產業技術聯盟,注重資源的集成和整合,通過攻克一批特色優勢產業的共性關鍵技術,以龍頭企業帶動,形成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
2.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的對策
在從企業層面和產業層面研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基礎上,還必須從西部地區的現狀和實際出發,進一步從區域層面研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對策,并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第一,加大自主創新投入。
加大技術研發投入。西部各省 (區、市)政府要設立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開發資金,設立核心技術創新配套資金,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重點大型企業每年技術研發投入不得低于年銷售收入的3%,一般企業不得低于2%,高新技術企業則應提取5%以上的銷售收入作為研發資金。在經營者的考核中增加技術創新投入指標,技術創新投入的增長率應高于銷售收入的增長率和GDP增長率。
加大科技成果轉化的投入。增加對市場前景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轉化的資金投入,使其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并逐步形成新的產業;西部各省 (區、市)財政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引導支持技術含量高、推廣應用價值大、市場前景好的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特別要引導有市場潛力的休眠狀態的技術成果轉化,責任落實到有關部門。
多渠道籌集技改資金,加大技改投入。企業技術改造是企業自主創新的重要領域,“十二五”期間,西部各省 (區、市)財政預算內安排的省技術改造資金、技術改造貼息基金和新產品開發推廣基金,應逐年有較大幅度的增加,用于支持重點技改項目和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各省 (區、市)和有條件的大中城市可以建立技術改造投資基金和技術改造投資公司,支持重點技改項目和企業的技術改造;銀行中長期貸款要向重點技改項目和重點企業的技術改造傾斜;銀行的短期貸款要積極支持重點企業發展有市場、有效益、技術含量高的產品;積極支持和幫助重點企業面向社會發行股票、債券,特別要幫助有條件的重點企業改制上市,采用直接引資的辦法,在資本市場籌集技改資金。
第二,增強自主創新激勵機制。
完善政策激勵。全面落實中央制定的科技60條,制定鼓勵工業園區和企業自主創新的產業政策,技術政策、金融、財政、稅收政策,促進技術人才向企業流動以及對技術創新人才的激勵政策。對已有的政策,能夠落實的逐漸具體化;應予補充的盡快完善;相互矛盾或不能落實的應明確取消,解決政出多門、政策多變、落實難的問題,使工業園區和企業真正清楚并享受到政府的扶持和優惠政策。
股權激勵。鼓勵和支持技術向資本轉化,高新技術入股可以不受35%的比例限制;允許企業采取職工購買企業股份、新增凈資產股份激勵、股份期權等激勵方式;鼓勵和支持技術創新人員持有本企業的股份,鼓勵和支持對技術創新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獎勵一定的股份。
建立有利于激勵自主創新的獎勵制度。改革和完善西部地區的科技獎勵制度,建立政府獎勵為導向,社會力量和用人單位獎勵為主體的自主創新科技獎勵制度。鼓勵民間和不同行業設立技術創新獎勵基金,獎勵重大自主創新成果,特別要獎勵原始創新。各省 (區、市)設立省級自主創新貢獻獎,主要獎勵企業、科研院校在自主創新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開發、經營管理人員。
第三,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結合。
產學研結合要以企業為主體、改革為動力、市場為導向。增強企業吸引、開發以及應用先進技術的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特別是高新技術成果盡快轉移到生產領域,實現商品化、產業化和市場化。國家的重大應用性技術開發項目,應由具備條件的企業牽頭,聯合有關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共同研發;大型骨干企業每年應向專業科研機構和相關大專院校,發布一次技術和新產品開發技術招標項目,由中標的科研單位或大專院校,承擔技術開發課題任務,由企業給予經費,促進科研成果符合企業需要,并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和高校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發展的產學研合作機制。以共性技術和重要產品為紐帶,以大中型骨干企業和創業骨干企業為核心,推出一批產學研聯合承擔的項目。通過先進適用技術的系統集成,進一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鼓勵企業通過產學研結合與國內外科研院校共建技術經濟實體和創新示范基地。要善于利用多邊合作、國際大科技計劃,利用其研究成果和相關信息、資料來提高創新能力。
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開放式辦科研。推動和支持專業科研院所實行企業化經營。科研院所可實行會員制度,相關的中小企業均可以成為科研院所的會員單位,會員單位的技術開發課題可直接找科研院所,科研院所對會員單位的技術開發服務可按較低的標準收費。會員制有利于加強與科研單位的聯系,實現科研與經濟結合。
第四,抓好自主創新平臺建設。
加強自主創新公共基礎服務能力建設。充分利用專利信息資源,打造覆蓋整個西部的自主創新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充分挖掘和開發科技和專利文獻,提高自主創新的起點,防止低水平重復開發;成立科技資源共享協調機構,制定、實施科技資源共享共建規劃,構建科技資源信息網絡,建立科技資源信息發布制度。
加強自主創新基礎建設。西部各省 (區、市)的國家級和省級研發基地,基礎設施平臺全面向企業開放,使用費用和條件享受內部優惠待遇。在重慶、成都、西安、綿陽、寶雞等中心城市建設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臺、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網絡科技環境平臺等,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支撐。
發展技術創新成果交易平臺。加強技術創新成果交易機構、交易場所、交易信息、交易方式探索,打造以知識產權為主、多種技術創新成果的交易平臺,培育以重慶、成都、西安等中心城市為中心輻射整個西部地區,連通全國,以至海外的技術供求信息通道和技術交易平臺。
第五,營造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制環境。
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一要落實好中央和西部各省 (區、市)制定的保護知識產權的相關政策法規,加強對企業自主創新中的知識產權保護;二要在西部各省 (區、市)財政資助的研究開發、技術改造和產業化項目的立項、評審、實施和成果鑒定及產業化中,加強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三要建立和完善自主創新知識產權評價體系,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量、質量及其保護情況,作為高技術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及技術創新成果認定和評價的條件和重要指標,作為各級政府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風險投資和擔保資金使用的重要指標和條件。
切實保障科技人員的知識產權權益。職務技術成果完成單位應對完成成果和在科技成果轉讓中做出貢獻的人員依法給予獎勵和報酬。要大力加強知識產權法律宣傳,提高全社會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法制觀念。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保護力度,建立適合西部各省 (區、市)實際的知識產權法規體系,堅決查處和制裁各種侵權行為,形成良好的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制環境。
確保知識產權經費。西部地區各省 (區、市)各級財政應撥出一定經費作為專項資金支持知識產權保護,企業應確保知識產權獲取、保護、獎勵以及宣傳培訓、專利信息利用等方面的工作經費,使企業自主創新和市場開拓的投入相匹配;支持企業爭創著名商標和開發自主版權。鼓勵企業爭創國家馳名商標和西部各省 (區、市)的省著名商標,支持企業積極開發國家自主版權,進行軟件著作權登記,推進計算機軟件正版化。
第六,發展風險投資。
設立風險投資引導基金。政府應該引導和支持風險投資發展,建議西部地區各省 (區、市)政府設立“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引導基金”引導各類風險投資參與自主創新戰略的實施,鼓勵和支持風險投資機構參與國家科技投資項目產業化,幫助和推動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上市融資,支持和鼓勵風險投資應把重點放在種子期和初創期。
拓寬風險投資退出渠道。目前,風險投資的退出渠道是海外上市,主版上市中小企業版上市和產權交易所。要充分利用上述四個方面的退出渠道,推進西部地區風險投資的進一步發展。
〔1〕林凌.中國經濟的區域發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2〕王金祥,姚中民.西部大開發重大問題與重點項目研究綜合卷:上、中、下〔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6.
〔3〕唐浩,蔣永穆,賀剛.西部大開發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4〕陳伯君.西部大開發與區域經濟公平增長: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對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5〕姚慧琴,任宗哲.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 (2011)〔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7.
〔6〕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關于促進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意見.
〔7〕何煉成,姚慧琴,蔡立雄.西部大開發十周年〔J〕.西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8〕劉玉芬,張目.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組合評價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0,(14).
〔9〕高全成,王恩胡.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狀況綜述〔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8,(3).
〔10〕張蓉.西部大開發戰略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建設〔J〕.理論導刊,2008,(8).
A
1008-9187-(2012)01-0094-07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西部地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發展優勢產業研究”(07XJY006)
陳永忠,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王磊,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胡晶晶,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1。
李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