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興吾 何翼揚
加強科技文化普及能力建設研究
文興吾 何翼揚
中國的文化現代化的基本進程是一個傳統文化吸納科技文化、弘揚科技文化的過程。以“科技文化普及”的用語能夠很好地涵蓋我國《科普法》界定的任務;科技文化普及能力建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怎么提高科普工作的績效;加強科技文化普及工作是我國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一個基本方略;科技文化普及的復雜性與效率問題呼喚創新發展思路;面對當代信息科技革命和信息傳播革命,費省效宏地加強科技文化普及工作,要充分運用數字化媒體技術,以此構筑先進的科技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傳播體系,推進跨越式發展。
科技文化;科學技術普及;科技文化普及;科普績效;智慧科普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就是說,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一句空話。那么,中國的文化現代化的基本進程是什么呢?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傳統文化吸納科技文化、弘揚科技文化的過程。
對于科技文化,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不斷開創……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提出“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移風易俗、抵制封建迷信”;提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提出“推進文化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這些重要論述,既為我們在新形勢下推進科技文化普及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彰顯了加強科技文化普及能力建設的重大意義。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科學技術普及是國家和社會采取公民易于理解、接受、參與的方式,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科學技術普及是公益事業,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發展科普是國家的長期任務。這里規定的科學技術普及工作,不僅是普及科學技術知識,還包括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等。因此,以“科技文化普及”的用語能夠很好地涵蓋我國《科普法》界定的任務。以往談到“科學技術普及”或“科普”,人們習以為常地把它理解為是對自然科學和技術的普及;這是對科普的誤解,或是對科普事業的狹隘理解。科普理所當然地包括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科學素質”的提出恰恰是以這些學科知識為基礎,其實質是表達人的“科學素質”的文化性。此外,以往談到科普只知道科技成果可以為人類創造物質財富,而不知道科技本身所產生的精神價值;看到“有了科學養豬就肥、養蝎子就賺、種糧就高產”,看不到科學中所蘊涵的實事求是、為真理獻身的精神,看不到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道德所折射出來的人文精神。當前我國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意味著大多數人在獲得充足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更向往一個豐富多彩的文化精神生活。隨著人們對科技文化理解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滿足于掌握一般的科技知識,開始關注科技發展對經濟和社會的巨大影響,關注科技的社會責任問題,關注科技中的人文精神。此外,隨著人民的物質生活日益富足,閑暇時間越來越多,廣大人民群眾對提高自己的科技文化水平,建立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愿望也日益普遍。科普不僅表現在提高國民素質的結果上,而且表現在探索真理、傳播知識、導向文明的過程中給你強烈的好奇心、豐富的想象力,給你探索真理不屈不撓的勇氣。〔1〕
2011年7月,溫家寶總理在中國科協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講道:“科技不僅是知識和技能,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個科學普及的民族,一個具有科學精神的民族,才是真正有生機、有希望的民族”,“科學普及工作不僅是普及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這對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2〕
2006年1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向全黨和全國人民發出了“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的動員令。2006年3月,國務院頒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 (2006—2010—2020年)》,標志著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正式納入了全黨全國工作大局。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 (2006—2010—2020年)》指出:“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是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項基礎性社會工程,是政府引導實施、全民廣泛參與的社會行動”,提出“今后15年,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的方針是‘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提升素質,促進和諧’”;并從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和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兩個方面,明確了2006—2010—2020年的分階段奮斗目標。
應該明確:我國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我國的科技進步不僅要“頂天”,在科學前沿和高技術領域有所創造、有所作為,而且還要“立地”,讓廣大人民群眾認識科技、理解科技、運用科技,充分享用科學技術帶給人類的巨大恩惠。因此,加強自主創新、發展高科技、占領科技制高點、推進跨越式發展,是國家目標;加強科技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實現科技富民,同樣也是國家目標。換言之,以加強自主創新為主導的“科學技術創新發展方略”和以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為主導的“科技文化普及發展方略”,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兩個基本方略,是“一體兩翼”。
建設創新型國家,走創新型發展道路,不能只是知識精英在其間,更廣大的人民群眾則站在其外;相反,它必須有利于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參與現代生產和交往,不斷增強自身的創造能力和發展能力。在2006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胡錦濤同志講道: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偉大事業,同時也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要堅持科技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方向,把科技創新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緊密結合起來,與提高人民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緊密結合起來,使科技創新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要在全社會廣為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接受科學技術的武裝,進一步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社會風尚。”2008年12月15日在紀念中國科協成立5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同志再次講道:科技成果只有為全社會所掌握、所應用,才能發揮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最大力量和最大效用。科技工作包括創新科學技術和普及科學技術這兩個相輔相成的重要方面。普及科學技術、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既是激勵科技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內在要求,也是營造創新環境、培育創新人才的基礎工程,必須作為國家的長期任務和全社會的共同任務切實抓緊抓好,為科技進步和創新打下最深厚最持久的基礎。
以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為主導加強科技文化普及工作,就是要推動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學習科學技術知識、運用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就是要實行積極的公共科技政策,大幅度提高我國公共科技產品的供給能力和覆蓋范圍,努力使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公平地分享到科技進步的福祉,獲得新的發展機會;最終使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建立在最廣大的人民最廣泛地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和依靠其發展的基礎之上。
提高公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提高公民對科學技術的正確理解和實踐,這個工作不僅需要通過科技的正規教育,更需要通過科技的非正規教育即科普來實現。目前,學校教育屬于系統的正規教育范疇,基本實現了體系化、制度化,有一套成熟的管理辦法。非正規教育是正規教育的補充,是一種極為廣泛的社會教育,具有自愿、自由、松散等特征。科技文化普及就是通過政府,或機構,或科普工作者,實施有組織的或非組織的社會非正規科學教育;這是一種面大、人多,多層次,極為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應該看到,社會性的科普教育彌補了學校教育的不足,是學校教育極好的補充、延伸和發展。因為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科之間相互滲透,不斷產生新學科和新知識;對于這些社會需要的新興學科和新知識,學校教育往往還來不及在自己的教育內容中得到反映,而科普教育則可以像輕騎兵一樣,很快就能隨著科學的發展進行宣傳教育了。事實上,在現代社會里,人從生命的開始到生命的終結,無時無刻、無處不在地都有意無意地享受著科普教育的熏陶和滋潤。科普將逐漸成為人們接受終身教育的最好伴侶。〔3〕
現階段科普的需求結構依受眾劃分, “科普工作的對象是全體民眾,包括領導干部、管理者、農民、企業職工、青少年、老年人、城市居民、軍人以及科技人員等各個方面;他們之間既有共同的需求,也有各自不同的需求。就整個社會而言,普及一般性的科技知識,特別是弘揚科學精神,是共同的需求。針對具體對象的多樣化需求,則要求科普工作的內容、手段、方法的多樣化,不能簡而化之地都采用一套模式。譬如,針對老年人,要加強衛生健康的知識普及;針對領導干部,要提高他們決策科學化和領導現代化建設的能力;針對易被邪教、迷信迷惑的群體,要提高他們的抵御能力;針對下崗職工,要提高他們適應就業市場的能力。”〔4〕
從系統論的觀點看,科普工作與能力建設系統如圖1所示。
科普工作主體,主要是指科普工作的組織者、策劃者、執行者和管理者。科普工作客體,是指科普工作的對象,即科普受眾。科普媒介可以抽象地分為科普場館、媒體;科普內容則是這些媒介承載的具體科普資源形態,比如文字、聲音、影像及其綜合表現形式。這些科普內容在不同的媒介中表現形式也是不同的,但大致可以分為圖片、掛圖、圖書和期刊、音像制品、動漫作品、科普報告、科普研究文獻、專題科普展覽、科技館展品、科技博物館藏品、科普活動資源包、科普基地信息等。不同的科普資源與不同的載體相結合,或采取不同的科普表現形式,構成一個比較復雜的科普過程。科普條件環境,包括發展科學技術普及事業所用到的政策環境、人力、財力、物力、組織。
科普能力建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怎么提高科普工作的績效。科普工作績效是多種因素參與科普過程的綜合表現,塑造著兩條能力主線:以能力為導向的科普工作管理和服務能力,以能力為導向的公民科學素質參與公共事務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5〕
我國的科普工作有三種重要的實踐形式:一是利用科普設施展覽與示范,二是舉辦科普活動,三是利用大眾傳媒的科技傳播。
2010年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數據表明:
科技館等科技類場館、自然博物館、美術館或展覽館、高校和科研院所實驗室這些科普設施,無論在東、中、西部,利用率都是不高的;包括“自己感興趣”、“陪親友去”、“偶然的機會”三種不同原因而利用這些科普設施的總和,也就三分之一左右。動物園、水族館、植物園,公共圖書館,科普畫廊或宣傳欄,圖書閱覽室,利用率稍高一些,達到1/2~2/3。至于“自己感興趣”而自覺利用上述科普實施的比例,除動物園、水族館、植物園,公共圖書館,圖書閱覽室,科普畫廊或宣傳欄,分別高于四分之一而低于三分之一外,其余均在10%左右。
全國公民參加過各類經常性科普活動的比例,按從高到低排列依次為:科技培訓 (35.6%)、科技咨詢 (31.4%)、科普講座 (29.4%)、科技展覽 (25.1%)。參加過科技周、科技節、科普日等大型群眾性科普活動的比例為23.8%;參加過科普宣傳車活動的比例為13.7%。對于花費很大的大型科普活動來說,公民參與程度如此之低是需要深思的。
關于大眾傳媒的科技傳播,按照公民獲取科技信息渠道的利用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排列為:電視 (87.5%)、報紙 (59.1%)、與人交談(43.0%)、互聯網 (26.6%)、廣播 (24.6%)、一般雜志 (12.2%)、圖書 (11.9%)和科學期刊 (10.5%)。從中可見,電視在傳播科技信息方面占有絕對的優勢,是公民獲取科技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但是相關研究卻表明:我國電視在科技文化普及方面存在嚴重的低效率。不論是科教頻道還是非科教頻道,電視科普欄目的制作、播出及收視等環節都存在較大的問題;多數頻道科普欄目設置量少,播放時間比例低,收視率低。近幾年一直處于科教頻道收視率第一位的中央電視臺《走近科學》欄目,其收視率也未達到1%。各省衛視頻道幾乎無科普欄目播出。“衛視在覆蓋率上享有優勢。但觀眾能夠收到的頻道上連科普欄目都沒有,科學普及的狀況可想而知。”〔6〕
相關研究還指出:電視媒體因其聲畫并茂、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直觀具體等獨特優勢,在農村具有很廣泛的受眾;農民鐘情于電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電視新聞節目、專題節目、娛樂節目和農業科技資訊有較強烈的需求。然而,喜歡看電視的農民卻常常覺得電視節目和他們比較疏遠,許多節目實用性不強、指導性不力、針對性不夠,節目內容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距太遠。“他們每天觀看的電視節目和城里人幾乎沒有什么不同,但那些電視劇的內容,與他們幾乎完全不相干,甚至也不屬于他們的時代。”〔7〕
如果說一般農村和農民已是處于邊緣化的狀態,那么對于大多數西部民族地區農牧區和農牧民而言,就更加顯著,因為他們普遍存在著語言障礙。以四川甘孜州藏族為例:長期以來,農牧民收看電視存在困難,即使有些地方能收看到西藏電視臺和青海電視臺的藏語節目,也由于該州主要為康巴語地區,大多數農牧民依然“聽不太懂”、“看不太懂”。即是說,長期以來甘孜州農牧區的廣播電視業發展面對著一個尷尬:不通廣播電視,農牧民當然就無法接觸廣播電視;但是通了廣播電視,同樣沒有解決多大實際問題,對于收聽收看到的外地節目,由于語言問題而難于受益。直到2009年10月康巴藏語衛視頻道開通,才有效地解決了甘孜州使用康巴方言的藏族同胞“看不太懂、聽不太懂”電視節目的難題。但是,目前的康巴藏語衛視頻道鮮有指導農牧民科學地養牦牛、種青稞的科普節目播出。
當今世界,伴隨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出的互聯網技術,引發了傳播媒體的一場重大革命。互聯網被公認為是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大媒體——數字化媒體。面對當代信息科技革命和信息傳播革命,我們費省效宏地加強科技文化普及工作,必將充分運用數字化媒體技術,以此構筑先進的科技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傳播體系,推進跨越式發展。
數字化媒體時代,是電腦化的時代,是信息化的時代;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的發展和相互融合,為信息的無限制傳播創造了無與倫比的條件。在數字化技術出現以前,圖書館、博物館、自然和文化名勝這些現存文化資源的消費只是現場性的;讀者只有到圖書館才能借圖書,觀眾只有親臨博物館才能觀賞其中的展品,游客只能到自然文化名勝地才能領略其風采。這不僅極大地限制了這些資源的文化價值的傳播,不利于更多的人更方便地利用這些價值,而且也難以在保護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的前提下,對這些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和價值轉化。有了數字技術后,我們可以通過掃描、數字攝影、數字錄像、錄音等方式,把這些資源轉化成數字信息,使保存和傳播更方便;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DVD光盤等媒介方便地利用這些資源,還可以對這些數字化之后的資源進行深度加工,將其制造成其他新的產品。
當前,隨著寬帶網絡技術、流媒體技術、編解碼技術、信息加密技術、芯片技術和存儲互動技術的發展,基于DVB標準的數字電視廣播業務和基于以TCP/IP協議網絡為承載基礎的數字視頻業務,逐步成為數字化媒體時代最耀眼的明星。科技網站、博客、網絡論壇、電子圖書館,甚至手機短信都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當代科技傳播的重要途徑。毫無疑問,科技文化普及工作及其能力建設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組織完成的《2001年人類發展報告:讓新技術為人類服務》中有這樣一段話: “將今天的技術變革轉化為人類發展的目標,這一挑戰是巨大的。通過技術產生的奇跡是驚人的。但是,將這一奇跡變為發展所需要的技術的一系列失敗是不可避免的。隨著人類的潛能不斷得到開發,政策改革能否與科學和技術上的改革相配套,從而使全球技術進步成為發展的工具?這是新科技時代公共政策將面臨的一次巨大考驗。”〔8〕
(一)國家以數字化媒體技術推進科技文化普及工作的實踐
自從1994年4月20日中國實現與國際互聯網全功能連接開始,基于互聯網的科技文化普及活動就開始了。國家對我國網絡科普和發展非常關注。近年來,在政府出臺的許多政策中,如2007年科技部、中國科協等8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網絡科普被作為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國務院頒發的《全民科學素質綱要》里面也有網絡科普的內容等。
中國數字科技館是我國政府在新形勢下搭建的一座數字化科普資源共享平臺。
2005年12月,在科技部和財政部支持下,中國數字科技館完成了申請立項,并由中國科協、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共同啟動。中國數字科技館以集成和開發科研、教育及全社會的數字科普資源,搭建基于互聯網的科普資源共建共享服務平臺為目標。截至2009年9月28日科技部驗收通過為止,建設完成了92個面向公民的虛擬科技博覽館、體驗館和科普專欄;包含9個專項資源庫在內、以科普工作者為主要服務對象、以科普創作為主要服務目標的資源館,匯集了圖片、動漫、音像、報告、展品等各類數字科普素材資源;為廣大青少年特別開辟的創意館,通過網上瀏覽、觀測、實驗、討論等多種形式,吸引青少年參與、體驗科學過程,激發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中國數字科技館融會科學與人文,貫通歷史與未來,從宇宙探索、生命奧秘、人與自然、歷史文明、健康生活、工程技術等多個視角,全方位展示人類科技文明發展的歷程,形成了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多學科、多媒體、綜合性的科普資源共享服務平臺。
——從資源整合效果看,中國數字科技館涵蓋了眾多學科門類的知識,傳播涉及范圍廣泛。天文、地理、醫學、生物、化學、機械、藝術、教育、軍事等方面的基本知識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平臺和結構設置以科學、實用、美觀大方為主調,符合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的技術經濟先進標準;體現了用戶至上的人本主義思想,表現在不同的資源設置了不同的導覽模式,依據科普工作實際,采取了不同的分類標準,從而使人們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尋找所需的資源。
——從內容看,科普知識傳播達到了科學性與時效性的結合和統一。如針對出現的H5N1流感,網站及時進行了知識的傳播和講解。
——從網站傳播的效果看,網站傳播形式的設計采用先進的技術傳播形式,如圖文、音視頻、動漫、虛擬現實等,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采用多樣網絡技術,使其具備了許多傳播優勢。如仿真、模擬現實等技術的使用,使科普知識更加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受眾面前,更易于理解知識。
——從資源共享效果看,網站開通以來,各地開展科普工作的單位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數字科技館獲得了大量的科普資源。
國家以數字化媒體技術加強科技文化普及能力建設的又一重大舉措是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2002年4月,文化部和財政部發出了《關于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通知》,并公布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施方案》。按照“通知”所說,所謂“共享工程”,是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和整合,通過網絡最大限度地為社會公民享用的文化工程;它開辟了一個不受地域、時空限制的嶄新的文化傳播渠道,對于迅速扭轉我國廣大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的信息匱乏和經濟、文化落后的狀況將起到顯著的作用。“共享工程”的網絡體系,建立在國家現有的骨干通訊網絡上,包括由光纜連接的傳輸網絡以及由衛星接發的網絡。網絡節點由一個國家中心、若干分中心以及基層中心組成。建立基層中心,主要任務是方便、快捷地對本地用戶提供資源服務。基層中心的數字資源放在本地服務器上,用戶直接訪問本地服務器。截至2010年底,已建成國家中心和33個省級分中心,覆蓋率達100%。同時,還建成了2867個縣級支中心,覆蓋率達95%;22963個鄉鎮基層服務點,覆蓋率達67%;59.7萬個村基層服務點,覆蓋率達98%;累計為9.6億人次提供了服務。〔9〕目前,文化共享工程數字資源建設總量已達到108TB,主要有電子書刊、專題知識講座以及影視作品等,并建設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專題資源庫。同時,采取深度鏈接的方式,將博物館、美術館等國家級文化單位適合文化共享工程服務的互聯網數字資源納入文化共享工程網站的整體服務框架中,豐富了工程的資源內容。
(二)運用IPTV模式建設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科普”系統
當前,運用IPTV模式和開發IPTV業務來加強和改善科學技術普及工作,已取得不少成功經驗。上海市長寧區建設數字科普活動中心,促進科普知識進社區;北京市通州區建設惠農數字科普館,全面服務新農村;都是卓有成效的實踐。①參見中國科協科普部、中國科普研究所編《百縣百項科普示范特色建設項目優秀案例集 (2009)》。在西部民族地區,寧夏回族自治區于2007年9月被批準為全國首個新農村信息化省域試點,以IPTV模式建設了集電子商務、視頻點播、專家在線等實用功能為一體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制作出具有實用價值和區域特色的本地化的農業數據庫和農業專家系統,融合了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數字圖書館等資源。服務平臺下聯各行政村的村信息服務站,以其為“據點”,圍繞當地農村生產、生活實際,為用戶提供不同層次的服務。科學地把握IPTV模式和總結這些成功經驗,各地都可以構筑起富于自身特色、服務本土百姓的新型科普服務系統。
第一,IPTV數字化的網絡傳輸系統兼容報紙、圖文、廣播、電視、電影傳播功能于一體,有效地解決了農村報刊雜志、圖書匱乏等問題。
在西部各地農村,各鄉鎮及各村委會的文化中心或文化站大都投入不足,普遍設施簡陋陳舊,圖書及報刊雜志非常有限。由于交通不便,加之經費緊缺,許多地方實際上都取消了報刊訂閱。在一些邊遠地區,例如四川甘孜州許多縣的農牧區,即使訂閱報紙,能讀到的報紙也基本上是半個月之前甚至是半年前的。IPTV模式使人們能夠通過上網方式及時閱讀到各種報刊雜志和各種電子圖書,從而使文化中心或文化站以新的形式得到發展。
第二,IPTV模式能使科普工作具有豐富多彩的新形式。
在IPTV模式下,電視機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觀賞視頻的娛樂工具,而是家庭數字娛樂的多媒體終端。由此,可以改變過去那種單純地欣賞文化節目的單一局面,調動群眾參與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例如農牧民可以利用IPTV終端,通過遙控器按鍵等方式,參與鄉、村組織的唱卡拉OK、競猜等各類互動活動;也可以把文藝才華展示、雜技等自娛自樂活動的錄像、圖片等,通過多種終端上傳到IPTV業務平臺,進行交流。
以虛擬現實和互聯網技術為基礎,可以搭建科普資源互動體驗系統。在實現過程中,采用虛擬場景漫游技術和虛擬角色技術,用戶可以充當其中的角色,身臨其境地與計算機進行充分交互,完成學習和實踐操作的功能。由此,將改變以前被動式科技推廣的模式和方法,大大提高用戶的學習興趣,依靠虛擬技術實現邊學習、邊實踐。同時,打破了傳統的以實物展覽、展示為主的科普模式,為加快農業生產實用技術、最新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找到一條費省效宏、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
第三,利用IPTV模式能夠建構起直接服務于本土民眾、城鄉統籌的電視傳播體系。
與城市相比,農村居民居住分散;運用廣播電視服務、指導廣大農民的生產與生活,本應是基層黨政組織充分發揮自身功能的重要途徑。但是,目前各地農村普遍情況是:無法收聽收看到本縣的廣播電視節目,不僅邊遠山區、民族地區農牧區是這樣,就連內地的不少縣 (市)也是這樣。原因是:縣 (市)的“兩臺”的節目沒有通路傳到農村。綜合運用IPTV組播技術,采用數據輪播方式,可以解決各地“鄉村收看縣 (市)節目”問題;由此也就可以構筑起富于自身特色、服務本土百姓的新型科普服務系統。〔10〕
從上可見,充分利用數字化媒體加強科技文化普及能力建設,可以將科技文化普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推進科普文化產業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科普文化產業是具有科技內容和內涵的文化產業,它是文化產業的一個組成部分。科普文化產業的主要功能,就是滿足人們的科普文化消費需求。
考察科普對于文化產業的作用,可以存在于多方面,比如提供產業發展壯大的技術手段,提供文化產品的內容,對于文化產品的創造也存在刺激想象的作用。同樣,文化產業對于科普工作也有反作用,比如以科普為目的的文化產品被傳播和消費,直接地支持了科普工作。將科普融入到文化產業發展之中,形成的將是雙方受益、互相推動的新局面——科普工作的展開,有著先進文化的引導效應,勢必會影響消費者對于文化產品的消費理念,而以科普為內容的文化產品被消費和傳播,將對科普工作有著直接實現的幫助作用。《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發揮文化和科技相互促進的作用,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抓住一批全局性、戰略性重大科技課題,加強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攻關,以先進技術支撐文化裝備、軟件、系統研制和自主發展,重視相關技術標準制定,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高我國出版、印刷、傳媒、影視、演藝、網絡、動漫等領域技術裝備水平,增強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是十分重要和深刻的。
〔1〕李永威.關于科普、科學和科學素養〔J〕.清華大學學報 (哲社版),2004,(1).
〔2〕溫家寶.關于科技工作的幾個問題〔J〕.求是,2011,(14).
〔3〕周孟璞,松鷹主.科普學〔M〕.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39.
〔4〕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制定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課題研究論文集〔C〕.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5.19.
〔5〕李健民,劉小玲.科普能力建設:理論思考與上海實踐〔J〕.科普研究,2009,(6).
〔6〕顏燕,陳玲.我國電視科普欄目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中國科技論壇,2010,(5).
〔7〕孫立平.斷裂: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3.
〔8〕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01年人類發展報告:讓新技術為人類服務〔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115.
〔9〕諶強.文化共享工程:這條“數字橋梁”真能通八方〔N〕.光明日報,2011—09—16.
〔10〕何翼揚,文興吾.以信息技術推進西部民族地區農牧區發展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182—185.
〔責任編輯:劉彥武〕
G122
A
1008-9187- (2012)01-0109-07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以信息技術深刻變革西部民族地區農牧區發展方式研究”(10AZD025)
文興吾,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院研究員,四川 成都 610071;何翼揚,西南民族大學文獻情報中心副研究館員,四川 成都 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