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鹽阜大眾報社 方 群
一家都市報,一個月登幾十篇社會新聞,數量不算少,可內容不外乎兩類,一是各種案件,二是交通事故。
有一篇寫父母離異,15歲少女厭學出走,本以為會有些涉及家庭教育方面的內容,看完,原來寫的仍是破案過程。
有一篇寫花心商人獵艷遭竊:“進入房間,王先生把包一扔,迫不及待脫下衣服到衛生間洗澡。待他哼著小曲兒從衛生間出來,女子不見了,預感情況不妙,急忙翻找自己的錢包,發現已被洗劫一空。”有讀者問:“哼著小曲兒走出衛生間這個細節,是王先生自己講的,還是記者編造的?”也許這樣描寫是想吊讀者的胃口,不過,報紙也掉入低俗、媚俗了。
那些寫交通事故的稿件,與其說是新聞,不如說是車禍通報。
這些新聞的線索都來自警方。為什么記者這么關注警方?為什么熱衷于寫這類稿件?一位記者道出實情:“警方信息多,稿子好寫,打個電話,要幾份材料,簡單加工加工,就行了。”還有一位記者說:“手上沒有其它新聞線索,不寫這樣的稿子寫什么?”不是通過深入實際、深入采訪發現新聞,而是企圖不用力氣或少費力氣就寫出稿子。我擔心,每寫一篇這樣的稿件,記者的愛崗敬業精神減退一分,新聞敏感減退一分,直到除了抄抄摘摘,加一個字的才氣也沒有了。
一張報紙展示的,應該是整個社會生活的畫卷,警方處理的大小案件、車禍,僅僅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什么時候,不管發生多少,都不會成為主流。少關注警方,多關注小巷,千百萬人的現實生活,才是新聞產生的源頭活水。常看到許多記者蜂擁追逐一個新聞事件或一個新聞人物,鞋子掉了都顧不上,人們稱之謂“新聞大戰”。這種拼搶精神固然令人感動,但我也想:你搶我搶,不還是搶的同一個新聞?換一個地方,換一個關注點,不就抓到只有你能發現的新聞?
有人說:“當記者,做自己是最難的。”為什么最難?因為你不能模仿別人,不能跟在別人后邊亦步亦趨,只在泥土里爬來爬去,只在生活底層挖掘尋覓,只寫值得寫的東西,只寫屬于自己的作品。看到身旁不斷有人成功,有人發財,難解難分,許多人內心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采訪和寫作時便有點手忙腳亂。既然選擇當記者,就應有回望、審視、擦拭自己心靈的勇氣,存幾分正氣,幾分高潔,幾分熱情,幾分韌勁。沒有“發憤之所為作”的堅強意志,作者手中的筆和鍵盤,就會變成一種機械操作,一種無力呻吟。
記者是時代記錄者。每個企業,每個村莊,每條小巷,有人進,有人出,進留下的是故事,出留下的是故事,一滴水映照七彩陽光,總有故事令人難忘。每個人都有自己楔入生活的渠道、方法和方式,不可強求一律,但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不能鄙薄深入生活,以為不足道,以為無所謂。比寫作更重要的是現實,比現實更重要的是人生,深沉地貼近生活,真誠地擁抱生活,不斷探索,不斷錘煉,寫別人沒有寫過的作品,到達別人沒有到達的境界。做自己是最難的,但從成功的角度看,又是一種易,也可以說是一種捷徑。“我把腳印留在路上,讓別人打的去吧”,多一分從容和耐心,多一分堅定和自信,遠離的是彎路,告別的是瞎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