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松柏
2011年上半年,沈陽市人大常委會專門出臺了代表建議辦理工作問責辦法,決定對延誤代表建議辦理時限、答復內容與事實嚴重不符、答復后不按時兌現等5種情形進行問責。筆者認為,這一規定無疑為人大常委會和人大代表督辦建議提供了法規依據,必將增強督辦代表建議的底氣和力度,各地應該建立建議辦理問責機制。
建立代表建議辦理問責制是貫徹憲法法律和政策的需要。根據憲法、地方組織法、代表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人大代表有權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提出對各方面工作的建議、批評和意見,有關機關、組織必須研究處理并負責答復。2005年5月26日,中共中央轉發《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關于進一步發揮全國人大代表作用,加強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度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有關機關、組織應建立健全處理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的責任制,嚴格處理程序,提高處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按以上規定要求,如對代表建議久拖不辦,或是不按法定程序辦理,或是不在法定期限辦理,就是失職。由此可見,建立代表建議辦理問責制,既貫徹落實了有關法律和政策精神,又為代表建議辦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建立代表建議辦理問責制是調動代表履職積極性的需要。人大代表通過建議的形式,把群眾關注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反映到有關機關,從而使人民群眾的意愿、呼聲能夠得以有效解決。然而,部分承辦單位辦理不力,搪塞應付,視代表建議、人民心聲和民意于不顧,甚至有的建議年復一年提、年復一年答,只見答,不見辦,從一定程度上挫傷了代表履職的積極性,產生提與不提一個樣的消極心態,也使代表的監督權受到變相的侵害。如果建立代表建議辦理問責制,必然促使有關機關高度重視代表建議,認真及時解決建議反映的問題,實實在在的辦理效果將極大地激勵代表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議、批評和意見,為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履行職責,發揮作用,充分調動代表的履職積極性。
建立代表建議辦理問責制是推動相關工作不斷改進的需要。近年來,大到三峽建設,小到農民工工資兌付,無不顯示出人大代表建議的作用。人大代表建議,已經成為黨和政府聯系廣大人民群眾的重要紐帶,成為廣大人民群眾表達和實現自身利益和意志的重要渠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民主法制建設、和諧社會構建、機關作風和隊伍建設的“助推器”。因此,必須把建議辦理工作作為發揮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用的利國利民工程來抓好,建立人大代表建議辦理問責制,強化責任意識,落實責任措施,實行責任兌現,確保辦理實效,通過辦理和落實人大代表建議,使各級各部門的工作得到不斷改進,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重大問題,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建立代表建議辦理問責制,無疑是現行體制下解決代表建議辦理難的一劑良方。但是我們還應該重視代表建議和問責制度的可操作性。一方面應該對代表建議辦理問責主體、問責對象、問責內容、問責的程序和方式等進行明確與規范;另一方面,要加強代表培訓,深入開展代表活動,嚴格審查代表建議,讓提出的建議符合法律和政策,切合實際,盡可能明確、具體,便于辦理和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