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道志
政黨政治,成為當今世界最為普遍的政治統治和政治管理形式。英國是現代政黨政治的發源地,也是實行兩黨制的典型國家。英國是政黨政治比較發達和成熟的國家,政黨政治運行較為公開和規范。近年來,英國政黨政治繼續穩步發展,并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趨勢。
英國的政黨政治經歷了長期的發展過程,和君主立憲制互相輝映,已經形成許多具有本國特點的政黨政治特點。
(一)按固定程序上臺執政,執政黨執政地位穩固。英國政黨政治的影響非常大,任何一個候選人如果沒有政黨的幫助,根本不可能獲勝。傳統上,大選中候選人的競爭主要不是個人之爭,實際上是黨派之爭,一個候選人是否當選,關鍵要看他所代表的政黨的總體表現。這一點在二戰前特別明顯,往往選舉結果出來前民眾并不知曉誰會當選首相,二戰后政治領袖個人魅力和能力開始凸顯。參加大選并在大選中獲得勝利是英國任何一個政黨謀取執政地位的第一步。在大選結束后,獲勝的政黨就成為議會中的多數黨,這個政黨就獲得了上臺執政的基本條件。得到議會多數支持的多數黨領袖接受英國國王的邀請,擔任內閣首相并組建新內閣。得到英王的授權組建內閣是一個政黨執政的標志。由于英國實行徹底的政黨政治,內閣成員都是清一色的政黨黨員。政黨上臺執政的基本固定方式是“參加大選—獲取議會支持—組建內閣”。雖然英國的憲法和法律并沒有明文規定這三個步驟,但是,在英國民眾眼里,違反這一程序與違反憲法和法律無異。由于執政黨在議會中占多數席位,所以政策容易得到通過,不會被推翻,因此執政地位牢固,只有再大選時才會發生政黨更替的現象。
(二)內閣的權力較大,影響廣泛。這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內閣在社會生活中作用巨大。英國是個“議行合一”的國家,這意味著中央國家機關和地方都是統一的。在這種情況下,執政黨只要在大選中獲勝,就能夠全面控制英國政治。最主要的表現就是由獲勝黨組閣。在英國的憲政體制中,內閣具有不可替代的政治權威。根據憲法和法律,內閣是政府的核心,是英國社會的組織和領導機關,更是國務的決策中心。在現代社會,政府在發展經濟、社會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現出來,英國也不能例外,內閣影響在英國已經滲入社會的各個方面。二是執政黨控制和操縱著議會。執政黨對立法的控制主要就是通過議會黨團并協調行動。盡管議會在法律上是英國的最高立法機關,但由于其成員(議員)都是有黨派性的,都以黨派的名義集體行動,所以,在議會中的議會黨團至關重要。為了使本黨議員在議會活動中協調一致,英國各個政黨都規定了嚴格的黨紀黨規。對于違反黨紀的黨員議員,政黨尤其是執政黨會給予嚴厲的處罰。一般來說,對黨員議員的最嚴厲處罰是除名,在政黨政治成熟和發達的英國,除名等于終結政客的政治生命。政黨的紀律由政黨的黨督們負責執行和監督。一般情況下,內閣能夠使議會兩院通過自己提出的議案,因為執政黨既然能夠組建內閣,也就能夠控制議會多數。據此,有人把英國議會說成是“通過法律”而不是“制定法律”的機關。對于在野黨來說,議會充其量只是發表意見和發泄不滿的場所。當然,在野黨也可以質問首相,但不會影響最后的議案表決結果。三是內閣對司法的影響。雖然英國的司法體系保持著一定的獨立性。但是,英國的執政黨同樣可以運用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權力,對司法活動施加影響,根本原因還是執政黨掌握了議會。首先,“議會至上”的憲政原則使議會能夠規定司法機關的結構和功能,能夠通過實體法和程序法。另外,英國沒有最高法院,所以英國議會具有最高的審定權力,這也為執政黨施加影響提供了途徑。其次,英國的高級司法公職人員由首相領導的內閣提名、任命。因此,執政黨總是選派得力的黨內高級領導人充任大法官一職,并通過大法官將國家司法活動與執政黨的政策協調起來。
(三)“影子內閣”的作用明顯。政黨政治是通過執政黨和反對黨的相互爭斗發揮出來的。在英國,反對黨擁有法定的地位,是憲法的一個組成部分。“英王陛下忠誠的反對黨”這一稱號表明了反對黨是英國國家機構的一部分,而且是起著獨特作用。英國的反對黨跟執政黨一樣,有嚴密的組織和嚴格的紀律,它是女王陛下可供選擇的政府,其領袖也是可供選擇的首相。反對黨領袖每年由固定基金中支付其薪俸,國家也對反對黨提供一定的活動經費,如果女王召集會議,他與首相并排坐在一起。英國的反對黨中最大的政黨有組建“影子內閣”的習慣,之所以被稱為“影子內閣”,是因為它不是一個真正的內閣,而是一個像影子一樣的虛幻內閣。這個“影子內閣”有兩個作用,一個是不斷向執政黨施加政治壓力,監督和制約執政黨的政策和行為;另一個一旦執政黨意外倒臺時,“影子內閣”可以即刻填補政治真空,上臺執政。執政黨為了保住執政地位,就非常重視“影子內閣”的作用。
(四)大眾媒介成為“第四權力”。據有關資料顯示,每天在英國發行的全國性的、地方性的報紙和刊物超過2000萬份,這意味著英國有閱讀能力的人群中每兩人就要買一份報紙或雜志。在英國,大眾傳媒享有獨立地位,信息覆蓋面廣,運作效率高,并擁有一支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從業人員隊伍,它們通過制造社會輿論,從而對行使權力的主體造成心理壓力。這些大眾媒介經常進行社會調查,掌握的社會信息量非常大,以至于有時英國政府會就重大社會問題和突發事件向大眾媒介咨詢,有些比較權威的媒體的政治性表態對政黨政治的影響比較大。各家主要電視臺、各家報刊均建立專欄討論和刊載政治新聞和丑聞。執政黨的任何違法違規的行徑很容易被大眾媒體揭露出來,引發政治地震。
(一)英國政黨的競爭將會在兩個主要政黨中進行,但其他政黨也具有執政可能。作為最早的政黨政治發源地,英國的政黨政治已經走過了其成熟完善期,其政黨政治經驗比較發達和成熟,不會有太大的變革。英國是兩黨制國家,即工黨和保守黨互相競爭,輪流上臺執政。自民黨和其他小黨仍處于次要地位,無法形成對兩大政黨發起挑戰,政黨格局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不會出現大的變故。但隨著各個政黨自身建設的發展,也可能發生變化。自由民主黨仍然有巨大的政治資源。如果工黨和保守黨出現重大的政策失誤,加之自由民主黨擁有杰出的領導人,再能聯合其他政黨,則仍有執政的可能性。同時,綠黨由于其鮮明的政策方針,對年輕人有極大地號召力,在廣大選民之中也有影響力,是一個較有影響的全國性政黨,但目前不具備執政的能力。
(二)英國政黨的階級基礎區分不再明顯,公共政策區域趨于雷同。首先是階級基礎趨同。從傳統意義上來說,工黨90%以上的成員為工會集體黨員,他們大多是普通工人,其余是知識分子、中小資本家。保守黨代表英國壟斷資本家、大地主和貴族的利益,支持者一般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自由民主黨的成員主要是工商資本家、律師、教師和學生,代表中小資產階級和企業主的利益。但隨著近幾年英國現代民主政治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社會分工與利益的分化、財富擁有量的起伏,社會階級和階層不斷變動并不斷重新組合,傳統意義上的工黨、保守黨、自民黨形象已被打破。各黨派都會用各種方式淡化其階級色彩和代表利益以顯示五湖四海的執政包容力,不再主動挑起社會對立。其次是政策綱領趨同。隨著英國社會進入穩定期,其政治制度已經有完備的法律保障,社會發展也基本成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各個政黨上臺后,都必須按照基本的社會治理規律進行。不管是大政黨中哪一個政黨執政,政策和立法都要體現英國人民的意志,體現民意才是政黨可能上臺執政的唯一選擇。所以,各個政黨在競選前和執政后,其政策調整的空間都不大,呈現趨同的趨勢。
(三)公共事務和弱勢群體將被突出出來。2011年8月發生的騷亂從另一個層面顯示出英國政黨政治的缺點。雙方為了達到執政的目的,往往在任期內追求“短、平、快”政績的工作,而對于不顯眼的短期不能出政績的工作重視不夠,致使一些事關民生的公共事業和在政治上沒有發言權的弱勢群體的利益長期無人過問,才會出現如此規模的騷亂。可以預料,各個政黨為了長期執政的需要,下一步會在政策制定和執行中關注這一部分人的利益,改善社會機構,促進社會公平發展。
(四)“媒體政治”有可能成為趨勢。有人預言,下一步英國的政治將會是“媒體政治”。大眾媒體對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執行具有重大的影響力,對政治人物具有強有力的監督作用,甚至可以左右執政地位的存在和政黨的發展。這些特點決定了一個政黨要想獲取政權,必須認真對待接受大眾傳媒的監督,學會與媒體打交道,并利用媒體來達到自己的政策目標。2010年英國大選首次在工黨和保守黨之間采用電視競選直播的方式,最后英俊、口才出眾、極具個人魅力的卡梅隆獲勝上臺,而拙于表演和口才欠佳的布朗只有落敗的份。這表明在一定情況下選民會更看重領導人的個人魅力,而對其代表的政黨的政策卻不太關心。有政治評論家據此推論,英國的選舉已經由議會選舉逐漸向美國式的總統選舉演變,由群眾競爭向個人競爭演變。
(五)發展黨內民主和維護黨的紀律將成為主流。工黨的成功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在黨內引入了民主機制,打破了論資排輩的規矩,給人以公開透明親民的形象,從而贏得了年輕人的支持和擁護。保守黨也引入了競爭機制,使得現任首相卡梅隆脫穎而出。英國工黨以具有健全、完備的中央和地方組織且有明確、穩定的黨綱、黨章和嚴肅的紀律而著稱。在工黨議員個人控制上,工黨采取嚴厲政策,通過紀律處分例如開除黨籍等手段控制工黨議員。工黨這種強硬的執政風格,提升了凝聚力和戰斗力,也深深地影響了其他政黨。可以預測的是,下步各個政黨都會按照這一模式來發展黨務。
(六)社會團體將在政黨政治中發揮重要作用。社會團體在聯系政黨和群眾中有著獨特的便利條件。英國社會團體發展比較完善,各個政黨都有支持自己的傳統社會團體,政黨也通過加強聯系和派員參加社會團體的形式來對社會團體施加影響。可以預測的是,下步各個政黨都將加強與社會團體的聯系來爭取和鞏固執政地位。
[1]劉建飛:《英國政黨制度與主要政黨研究》,中國審計出版社1995年版。
[2]謝麗輝:《英國政黨的執政經驗及啟示》,載《黑河學報》2007年第1期。
[3]張宏艷:《英國政黨執政方式研究》,載《理論探討》2008年第4期。
[4]王燕:《政黨競爭模式與英國共識政治》,載《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