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武俊
2011年,是中國法治“發力”的一年,法治進程穩健發展的一年,也是法治亮點頻頻出現的一年。用“發力”這個流行詞形容2010年中國法治進程的主題,也是恰如其分的。立法領域,在“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礎上,刑法修正案(八)充分彰顯了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精神,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三大訴訟法的修法引起社會和學界的廣泛關注;執法和司法領域,重拳出擊酒駕醉駕行為,醉駕入刑成效顯著,并且成為考量公安司法機關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的考卷。
2011年2月2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刑法修正案(八)。刑法修正案(八)取消13個經濟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醉駕飆車、拒不支付勞動報酬、買賣人體器官等被定為犯罪;降低了生產、銷售假藥罪和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入罪門檻,增加了食品安全瀆職罪;加大打黑力度;擴大特殊累犯的范圍;完善對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從寬規定;明確規定社區矯正等。
刑法修正案(八)對刑法的修改非常大,涉及條文有50條之多,充分體現了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精神,彰顯著保護民生的立法原則,使我國刑罰結構更趨合理,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刑法在懲治犯罪、保護人民、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國家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形象地說,本次刑法修改具有“加減乘除”的特點。所謂“加法”,就是本次刑法修改加大了醉酒駕車、飆車、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等行為的懲處力度,將公眾深惡痛絕的醉酒駕車、飆車以及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等嚴重危害群眾利益行為定為犯罪。規定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追逐競駛,情節惡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處拘役,并處罰金。這意味著只要有醉酒駕車、飆車的危險駕駛行為,即使沒有造成嚴重后果,也將適用刑法進行處罰。醉駕、飆車屬于高度危險的行為,不能等到危險行為發生了嚴重后果再治罪。
加大了對食品安全犯罪刑罰力度。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近年來從蘇丹紅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到皮革奶事件,食品安全始終觸動著老百姓的神經,加大對食品安全犯罪的刑罰力度勢在必行。食品安全犯罪最低也將被判處有期徒刑;對于罰金,沒有規定數額上限。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發生食品安全事故,相關責任人同樣將受到刑罰。負有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導致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別嚴重后果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修改還增加了有關“依法實行社區矯正”的規定,使得“社區矯正”一詞第一次正式出現在刑法文本中,解決了令司法界長期頭疼的社區矯正法律依據問題,標志著社區矯正制度正式上升到法律的層面,是社區矯正法律制度建立的重大標志,符合刑罰輕緩化、行刑社會化的國際刑罰文明潮流。
所謂“減法”,就是本次刑法修改大幅度削減了死刑罪名,取消了13個經濟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罪名,占中國刑法死刑罪名的近五分之一,改變了以往死刑罪名上只做“加法”不做“減法”的狀況。此次取消死刑罪名邁出的步子很大。現行刑罰結構總體上能夠適應當前懲治犯罪、教育改造罪犯、預防和減少犯罪的需要,但在實際執行中也存在死刑偏重、生刑偏輕等問題。此前刑法規定的死刑罪名高達68個,根據中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適當取消一些經濟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不會給中國社會穩定大局和治安形勢帶來負面影響。對于依然保留的死刑罪名,還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現實社會治安的情況,懲治犯罪的需要,以及人民的意愿再進一步研究和取舍。修改后的刑法還對一些特殊人群的犯罪作了具體規定:審判的時候已滿75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所謂“乘法”,就是要做好修法后的制度完善工作,以本次刑法修改為契機,乘勢而上,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充分發揮本次刑法修改的乘數效應。例如,以刑法確立“社區矯正”為契機,進一步給力社區矯正立法,加快出臺專門的社區矯正法,進一步完善現行社區矯正制度。刑法修正案(八)有關“依法實行社區矯正”的規定只是解決了社區矯正的法律依據問題,內容相當原則。有必要制定一部專門的社區矯正法,進一步確立社區矯正法律制度,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的非監禁刑罰執行制度。
所謂“除法”,就是有關部門以本次刑法修改為契機,抓緊進行法律法規清理,消除與刑法修正案(八)沖突矛盾現象,修改或廢止與刑法修正案(八)沖突的不合時宜的法律法規規章,切實維護刑法修正案(八)作為基本刑事法律組成部分的權威性。
一言以蔽之,本次刑法修改體現了“加減乘除”的修法特點,充分彰顯了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精神,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刑事訴訟法迎來了15年后的第二次大修。全國人大1979年制定刑事訴訟法后,1996年對該法進行了首次大修。近年來,佘祥林案、趙作海案、躲貓貓事件背后暴露出來的刑訊逼供、屈打成招問題均指向現行刑事訴訟法的不足,學術界和實務界要求再次呼吁大修。
2011年8月24日上午,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審議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8月30日公布了草案及說明。這次刑訴法修改的面較大,主要涉及完善證據制度、強制措施、辯護制度、偵查措施、審判程序、執行規定、特別程序等七個方面。這次修改總結了司法實踐經驗,完善了刑事訴訟中各司法機關的權力配置,并堅持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等原則。
刑訴法修正案草案,最突出的修改在于完善了非法證據的排除制度,除了嚴禁刑訊逼供的規定外,還增加了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的規定。草案明確規定,刑訊逼供獲得的口供等言辭證據應當排除、不得強迫任何人自證其罪。
近親屬可拒絕作證,也是草案的重大亮點。對于證人作證方面較大的突破,是擬規定除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外,一般案件中近親屬有拒絕作證的權利。但近親屬只限于父母、子女和配偶。草案規定,沒有正當理由不出庭作證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但考慮到強制配偶、父母、子女在法庭上對被告人進行指證不利于家庭關系的維系,因此規定對這些人除外。中國自古就有“親親相隱”的傳統,如果此條得以通過,長期以來在我國大力提倡的所謂“大義滅親”司法政策將被顛覆,這與世界部分國家的法律理念相契合。近親屬可拒絕作證的規定,體現了刑事訴訟“以人為本”的精神。
律師辯護制度進一步完善。目前中國律師在刑事訴訟中履行辯護職責時經常遇到會見難、閱卷難、調查取證難的“三難”問題,雖然在2007年修改的律師法中對此都有了明確規定,但現實執行很不理想。對此,修正案草案也作出規定,除少數涉及國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案件外,律師可以憑律師執業證書、律師事務所證明和委托書或者法律援助公函,有權利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而非現行刑訴法中必須經偵查機關批準的規定。同時根據草案,辯護律師在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將均可查閱、摘抄、復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實的材料。
草案還針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設置了附條件不起訴制度、記錄封存制度,切實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利;對逃匿的腐敗犯罪分子、恐怖犯罪分子的犯罪所得及時采取必要的凍結追繳措施等規定,為預防和懲治腐敗及恐怖犯罪起到積極作用。
198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了民事訴訟法(試行),此后在1991年由全國人大制定了現行民事訴訟法。2007年,立法機關首次作出修改,針對當時突出的再審難和執行難問題作出了修改,基本屬于小修小補。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2011年10月24日首次審議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10月29日公布了草案及說明,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這意味著民事訴訟法的全面修改已經提上最高立法機關的議事日程。
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的主要變化體現在檢察監督、法院管轄、回避情形、證據及證明、送達、保全、一審程序、二審程序、特別程序、再審程序、執行程序、涉外送達等方面。
完善當事人的舉證責任成為此次民訴法修改的重要內容之一。為了完善當事人舉證制度,民訴法修改進一步明確了人民法院接收當事人提交證據材料的手續,增加規定促使當事人積極提供證據。針對有的當事人在訴訟活動中不及時提供證據,故意拖延訴訟的情況,草案規定,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予以訓誡、罰款、賠償拖延訴訟造成的損失、不予采納該證據。
為了加大對“老賴”們的懲處力度,進一步解決“執行難”,此次民訴法修改強化了執行措施,專門增加規定,對逃避執行行為進行制裁,并提高了對拒不執行法院生效判決、裁定等行為的罰款額度。“執行通知”是在法院執行前,先告知當事人法院即將執行的一項制度。執行通知制度的設置本來是為當事人自覺履行提供一個時間階段和機會。但當事人收到執行通知后,往往不履行義務,而是轉移財產逃避執行。有人戲稱這種執行通知制度等于是給當事人“通風報信”。針對這一弊端,此次草案規定:執行員接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應當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并可以立即采取強制執行措施。
人民檢察院有權以檢察建議的方式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如法院對民事案件審理不公,檢察院可提檢察建議。民訴法原先只規定了抗訴一種監督方式,草案規定的監督的范圍從民事審判活動擴大為民事訴訟,監督的方式從原來的抗訴擴大到檢察建議和抗訴方式。增加檢察建議的方式,有望加強檢察院對訴訟活動的法律監督。
行政訴訟法于1989年通過后已經實施21年,迄今尚未作出過修改。據媒體報道,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人士透露,全國人大常委會已經啟動對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工作。
現行行政訴訟法實施以來,由于案件受理范圍規定為具體行政行為,而各類規范性文件,比如通知、意見、紅頭文件、會議紀要等出臺時缺乏監督,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益的現象比較普遍。
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顯然是行政訴訟法修改的當務之急。司法實踐證明,采用概括式和列舉式的方式,以及具體行政行為標準和人身財產權標準規定行政訴訟的范圍,客觀上限制了法院的受案范圍,也限制了原告的訴權,對保障公民、組織的正當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維護行政法治秩序均很不利,有必要對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規定作必要調整。現實生活中,打著紅頭文件的旗號侵犯公民權益的事情時有發生,有必要將抽象行政行為納入行政訴訟范圍,以約束紅頭文件,促進政府依法行政。
有望增設行政訴訟簡易程序。2010年11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下達了《關于開展行政訴訟簡易程序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試點法院就第一審行政案件中,基本事實清楚、法律關系簡單、權利義務明確的行政案件,探索適用簡易程序。在保障行政訴訟公正的前提下,給予當事人最快捷高效的權益救濟。原被告之間的權利義務較明確、爭議較小的行政案件,一些采用獨任審判的簡易程序可以滿足當事人追求公正的基本要求,同時可以降低司法成本、提高訴訟效率。過去采取一刀切、一律不適用簡易程序的做法,使得行政訴訟制度缺乏機動靈活性,不符合訴訟經濟的原理。
最高人民法院2011年8月12日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首次明確在離婚案件中,一方婚前貸款購買的不動產應歸產權登記方所有,規定婚后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不動產且產權登記在自己子女名下的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
該新規一公布,在社會各界引發空前的熱議,并且掀起了一輪夫妻房產證加名的熱潮。不少人認為,女性在婚姻中的權益被弱化。廣州一家保險公司甚至順勢推出了國內首款女性婚姻保險(據浙江在線2011年12月6日報道)。不少網友認為新婚姻法是男人的“福音”,保護了在婚姻中處于強勢地位的一方,損害了弱者的利益。有人認為,一般都是男方買房、女方裝修,離婚時房產升值,女方凈身出戶,這種結果不公平。北京、南京、浙江寧波等地已先后出現適用該解釋的首例案件,其中多案涉及人們最關注的離婚后房產分割問題。
專家們呼吁,有關部門要加大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的宣傳力度,女性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在婚姻中的財產權利。婚姻中的風險是存在的,最大的風險可能就是不明白自己的財產權利。專家解釋,很多父母在子女結婚時傾注畢生積蓄買房,而且一般不會簽署書面協議明確房子沒有子女配偶的份,用產權登記在自己子女名下的行為表明態度是比較符合實際的。尤其從保護老年人權益的角度出發,該條規定對防止因部分年輕人中存在著“快速結婚、快速離婚”的“閃婚”現象,給一方父母帶來的巨大損失,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盡管不少專家學者出來“澄清”或“解讀”,婚姻法司法解釋依然帶來了各地房產證“加名”熱潮。
據介紹,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的起草理念就是,準確適用婚姻法,在其缺乏具體規定時,參照有關物權法、合同法等的規定精神,盡量增加解釋的可操作性,統一執法標準。從媒體反饋的情況來看,有些民眾對婚姻法解釋(三)的規定存在誤解,有人認為該解釋對弱勢群體的女方保護不力。要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把握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一)、(二)、(三)的規定精神,不能機械地適用,更不能割裂開來。
一條司法解釋引發社會熱議,或許是司法解釋制定者最高法院始料未及的,也讓不少專家學者大跌眼鏡。看來,關涉公民基本權益的重要司法政策的制定也要像立法一樣充分征求和吸納民意,同時宣傳和普法工作要緊跟。
醉駕入刑堪稱2011年執行最給力的法律條文。公安嚴格執法、法檢公正司法,一些醉駕的警察、公務員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高曉松這樣的名人也難逃半年拘役。醉駕入刑的實踐充分證明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則,樹立了法律的權威,彰顯了公安司法機關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的形象。
酒駕醉駕早已是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行為,刑法修正案(八)的“醉駕入刑”規定贏得社會各界的喝彩。2011年5月1日醉駕入刑后,酒駕的現象明顯減少,酒后不開車成為社會的共識,甚至酒后代駕生意也頗為火爆。
刑法修正案(八)規定:“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追逐競駛,情節惡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處拘役,并處罰金。有前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具體地講,醉酒駕駛機動車,即駕駛人的血液酒精檢測含量達到或超過80毫克/100毫升。危險駕駛犯罪行為一經查實,將有可能處1~6個月拘役,并處罰金。
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消息,刑法修正案(八)和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2011年實施7個月來,公安機關充分運用法律武器,嚴厲打擊酒后駕駛機動車行為,切實發揮法律的教育懲戒作用,酒后駕駛行為數量同比大幅下降,治理成效明顯。據統計,2011年5月1日至11月30日,全國共查處酒后駕駛機動車201153起,較2010年同期下降44.5%。其中,醉酒駕駛機動車33183起,較2010年同期下降43.7%。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負責人介紹,對查獲的酒后駕駛行為,公安機關始終堅持嚴格依法辦案,對經檢驗駕駛人血液酒精含量達到醉酒駕駛機動車標準的,一律以涉嫌危險駕駛罪立案偵查;對經偵查醉酒駕駛機動車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一律依法移送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截至2011年11月30日,全國公安機關已偵查終結并向人民檢察院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19836件,其中,法院已判決10060件。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5月9日,音樂人高曉松在北京市東城區駕車與前車追尾,造成四車連撞,4人輕傷。5月17日,法院對高曉松醉駕案作出一審判決,以危險駕駛罪判處高曉松拘役6個月,并處罰金4000元。高曉松醉駕被判刑一事,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成為名人現身說法的反面教材。
醉駕案件審理成為考量司法機關的一份特殊試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無論醉駕者的身份地位如何,無論是權高位重的官員還是風光無限的明星,都必須接受刑罰的制裁,任何涉案人都沒有刑事豁免的特權。
有陽光的地方就有陰影,有亮點的地方也有盲點。回眸2011年中國法治進程,我們也看到一些陽光下的陰影。如扶起跌倒老人反遭誣陷的事例屢見不鮮,扶起跌倒老人居然成了一個法律難題;名人李陽多次對其美籍妻子李金實施家暴還大言不慚地聲稱老婆孩子都是他的實驗品,法律卻對家暴行為頗為無奈;西安瘋狂的渣土車居然不到一年時間就撞死了51人,交管部門理應承擔執法不力、執法不作為的失職責任,不是副市長一句道歉可以輕描淡寫抹去的,這么多的交規和警力難道真的管不了一輛渣土車?!
法治的陽光永遠普照大地,讓我們告別2011,共同期待2012中國法治奏響新的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