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卜海濤
(作者是《中國會計報》副主編)
會計領域給人的直觀印象是算來算去,刻板、枯燥。而新聞報道的特點是鮮活,能夠體現出文字的張力,兩者似乎是矛盾的。本文作者結合多年從事會計領域新聞報道的經驗,“用講故事的方式寫新聞”,讓專業的問題通俗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枯燥的問題生動化。
曾經很多次聽到有人說會計領域的新聞稿件不好寫,為什么不好寫?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會計工作涉及各種準則制度、會計考試、會計科目,相對比較專業。結合我們長期從事會計領域新聞報道的體會來看,化解問題的思路就是善于“用講故事的方式寫新聞”,讓專業的問題通俗化,讓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讓枯燥的問題生動化,讓部門單位工作的宣傳需求轉變為讀者自身的閱讀需要。
寫出好稿子,首先要解決一個新聞來源的問題。總體把握一個“新”字,可以是新近發生,也可以是新近發現,還可以采取跟蹤積累或主動策劃的思路。
很多部門、單位召開會計領域的工作會議,發布最新的數據信息,頒布新的財會制度法規,都可以作為新聞線索進行報道。比如財政部企業司發布了一段時間的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經濟運行情況,我們對其中的數據變動進行分析,約請專家點評,提出了“財務成本居高不下”“降本增效壓力由來已久”“顆粒化管控成本”等觀點,采寫了《2012,國企利潤緣何持續下降》的報道。解讀這些新信息,關鍵在于換位成讀者角度,報道讀者關心的話題。
比如《中國會計報》記者在2012年5月參加財政部會計司的一項工作調研后,發現江蘇省的會計代理記賬市場很有代表性,在做了大量一線采訪后。先后寫出了《會計“黑代”調查》《會計代賬市場蛋糕已達百億》等4篇不同角度的通訊,以記者視角,用大量一手素材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市場前景好但是亟需規范的特殊行業,為財政部后續出臺有關代理記賬行業的政策作了宣傳鋪墊。
《中國會計報》在2011年7月對海南省權責發生制試點改革報道后,2012年5月又做了跟蹤追訪,推出了一篇《海南權責發生制改革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報道。
《中國會計報》紀念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在2010年7月的報紙上推出采訪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馮英偉的《將香港會計師的中介角色扮演到底》的報道,并約請香港德豪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李家樑寫了《香港會計人正移師內地》的稿件。在“編者按”中寫到:從只會發英文短信到可以熟練地發中文短信,這是香港回歸十多年來,一位香港會計人的細節變化。服務市場大舉從香港移師內地,則是整個香港會計界的集體性轉變。香港會計師這個群體盡著最大努力,將其溝通內地與國際的中介優勢發揮到極致,同時也收獲了前所未有的榮譽與地位。
在2010年全國兩會報道中,《中國會計報》嘗試從“以會計把脈中國經濟”角度報道社會熱點,重磅推出了24個版的“核算中國”主題特刊,分別涵蓋國家賬本、地方賬本、企業賬本三個特色鮮明的“賬本”,顯示出《中國會計報》報道角度在各類媒體中的獨特性。其中,國家賬本突出效益賬本和民生賬本,分別從預算報告解讀、降低行政成本、保障房、醫改等民生話題入手。地方賬本突出各地特色的提煉,比如山東的藍色賬本,安徽的民生賬本等。企業賬本突出知名企業家的面對面采訪,由他們闡述通貨膨脹環境下的理財策略、企業內部管理的加法和減法等。此次報道可以說是主動拓寬報道領域、踐行“以會計把脈中國經濟”辦報理念的一次大膽實踐。
會計人不會是整天只干工作,也有茶余飯后,因此一些人文話題很容易引起讀者的興趣。比如在《深度對話:當村官的會計系畢業生》的報道中,一個村官利用信息化知識排除了全村2200頭豬染病的風險。
在富士康員工接連跳樓事件發生期間,我們針對會計人同樣面對的壓力問題,采訪了很多企業單位的一線財務人員,推出了《迷失在財務流水線上》的報道,呼吁建立會計人員的心理關懷機制。
稿件如何吸引讀者,總的來說就是兩個要求:一要好看;二要有用。
2009年,《中國會計報》與沈陽市財政局聯合舉辦了一場“新中國會計60年暨沈陽會計發展與改革歷程展覽”。報道的標題是《一場搶救會計老物件的行動》,文章從一個普通的會計人入手,講述她親身經歷的故事,見人見事,細節描述到位。
2006年《中國會計報》記者到義烏小商品城采訪,發現浙江至誠會計師事務所的典型經驗很值得學習借鑒。經過扎實采訪,推出了《小商品城里一個事務所的大作為》的報道。報道中大量采用現場的元素,就像記者扛著攝像機,有聲音,有視覺沖擊,甚至有味道,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
記得當時從義烏離開,記者直接到上海,參加我國最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上海立信的合并儀式。通過合并,立信的員工達到2000人,注冊會計師超過600人,上市公司客戶達到140多家。《中國會計報》的主標題是《本土第一大所直逼洋“四大”》,文章把立信品牌的做大放到了一個行業的歷史縱深中去作報道,給人以強烈的沖擊。
寫人物,歸根到底是寫人物的故事。第一步,采訪時多發掘人物的故事。第二步,寫作時善于裁剪搭配。第三步,修改時舍得放棄,請同事朋友作第一讀者,提意見。
比如,《中國會計報》采訪財政部原部長項懷誠的報道《項懷誠的三部曲:收錢、分錢、賺錢》,描寫了他幼年對數字的恐懼。寫人物尤其是大人物,反而要用小詞,正面典型不能寫成神,高不可攀,其實他們也是普通人。
對于如何把握住好的新聞點,可以借鑒以下幾種思路。
一是廣泛閱讀,實時跟蹤業界動態。平時養成大量閱讀的習慣,經常瀏覽各類網站和報刊,跟蹤相關信息和工作動態。
二是注重積累,隨時記錄靈感。比如在某個場合某領導講的一句話很精彩,就可以記下來。在基層采訪時,某個一線工作人員的一句話也可以記下來。這些精華內容在適合的時機都可以作為新聞點。
三是廣泛建立信息源,拓展“眼線”。對于一個部門、單位或地區的工作新聞宣傳,要善于借助外力建立信息網絡,在有了這樣的“耳目”之后,對于最新的動態才能夠隨時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