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董立人
文化產品 貴在質量
◎ 文/董立人
面對人民群眾對文化產品的新期待、新要求,廣大文化工作者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大力推進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觀念、內容、風格等的創新,既保持和發展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又積極汲取世界其他優秀文化成果,努力創作更多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優秀文化產品,不斷增強文化產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產品的質量代表著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水平,影響著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成效。人民需要優秀的文化產品。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強調,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認真學習貫徹這一重要精神,要求廣大文化工作者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過程中,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統一、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不斷提高文化產品質量。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動社會進步、創造美好生活的科學理論。文化產品是人們精神生產活動的成果,是融知識、思想、文化、技術、娛樂等于一體的產品,具有知識教育、思想啟迪、文化傳承、道德培育等功能,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這就要求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傳播必須堅持正確導向,也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宣傳科學真理,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才能不斷提高文化產品的思想內涵,不斷增加文化產品的知識含量,充分發揮文化產品的各種功能,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要求廣大文化工作者堅持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頭腦,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當前,尤其要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入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學習黨的文化方針政策,堅定文化產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立場,牢牢把握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正確方向。
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統一。繼承和創新,是文化發展繁榮的兩個重要途徑。文化產品的不斷豐富,文化產品質量的提高,基礎在繼承,關鍵在創新。不善于繼承,創新就失去了基礎;不善于創新,繼承就缺乏活力。古今中外,聞名于世的文藝大師、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無一不是善于繼承、勇于創新的結果。不朽的文化經典作品往往既蘊涵著豐富的歷史積淀,又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既延續著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優勢,又創造出新穎鮮活的內容和形式。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強調,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統一,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當前,面對人民群眾對文化產品的新期待、新要求,廣大文化工作者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大力推進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觀念、內容、風格等的創新,既保持和發展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又積極汲取世界其他優秀文化成果,努力創作更多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優秀文化產品,不斷增強文化產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文化工作者既面臨可以大有作為的難得機遇,又面臨更加復雜多樣的考驗。有的人耐不住寂寞、經不住誘惑,心浮氣躁、急功近利,出現了道德失范、誠信缺失、見利忘義甚至以不正當或違法手段生產和傳播文化產品獲取利益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文化產品的質量。解決這些問題,要求文化工作者在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傳播中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首先,進一步加強道德修養。發揚嚴謹篤學、潛心鉆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等優良作風,努力追求德藝雙馨,堅決抵制學術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風氣。其次,進一步增強社會責任感。保持對文化的尊崇和敬畏,努力使創作、生產和傳播的文化產品能夠促進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能夠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意愿,能夠給人以教育啟發和美感享受,能夠鼓舞人們積極向上、奮發進取。再次,進一步深入群眾。文化產品唯有反映人民心聲,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才能具有生命力和先進性,也才能實現社會效益。文化工作者應按照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的要求,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拜人民為師,增強對國情的了解,增加在基層的體驗,增進同群眾的感情。
(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