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軼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都是皇帝老兒的,皇上想干么就干么,跟你老百姓何干?何況拆遷!可是錯了,皇帝也不都是隨便拆遷老百姓的房屋的。
周厲王是西周第十位國王,姬姓,名胡。周夷王的兒子。在位37年。單看謚號是一個“厲”字,就很可怕:“暴慢無親”、“殺戮無辜”。他在位期間,橫征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終于導致國人暴動,人民包圍了王宮,襲擊厲王,他倉皇而逃,后于公元前828年死于彘(今山西霍縣)。
但他在拆遷問題上,卻處理得很好。據出土的西周青銅器銘記,西周共和二年(公元前840年)春,周厲王姬胡為擴建王宮,要占用一民間池塘設為王室消閑場所之用,但苦于資金短缺,一時無法拿出購置池塘所需,遂讓管事大臣果律前去說服,“待秋后按市價分毫不差一應奉還”。池塘的主人叫鬲從,接到拆遷通知后,恐周厲王秋后賴賬不予兌現,便向果律哭訴道:“大人明鑒,我世代在此養魚育藕為生,雖說不上大富大貴享盡榮華,但也能維系一家衣食溫飽不憂,今舍池塘去他處謀生,卻得不到離鄉安置之撫恤,勢必如脫水之魚,斷奶嬰幼,不久將亡矣,故此萬死不敢從命!”果律無奈,回宮向周厲王如實稟明原委,繼而奏道:“大王,市井之民所憂均在情理之中,還望大王體察。”周厲王問道:“卿可有良策安出?”果律沉思良久,回奏道:“大王,以臣下之意,目下擴建王宮正需人手,不如讓鬲從進宮幫工,一來他生活有了著落,二來也斷了他的后顧之憂,待到秋后兌其安置撫恤,再行打發他走便是了,此為一石二鳥之功,還望大王明斷。”周厲王聞言,擊掌道:“可行!”旋即謂果律道:“你去告訴他幫工一事,至于安置撫恤,就說本王說了,‘寡人一定會照價付款,如果秋后賴賬,就讓上天罰寡人被流放邊關好了’。”在當時,這是個很毒的誓言。果律復見鬲從,把周厲王準許他進宮幫工一事及周厲王的誓言說罷,鬲從很爽快的就應了下來。侍到秋后,鬲從如愿以償的拿到了安置撫恤。至此,一樁關于辣手的拆遷案圓滿結束。這應該是中國史上較早的政府拆遷案例。
較近的例子也有:一年,宋仁宗想擴建一下皇宮,于是派人去和皇宮北面的居民協商。堂堂皇宮想找臣民要一塊地皮,進行公益性基礎工程建設,拉動GDP 增長,居然還要跟他們商量,讓人大跌眼鏡。意外的是,那邊的“釘子戶”,居然不允許。這樣就僵持住了——按照常理,接下來就應該是官府發布拆遷公告,聘請拆遷高手,浩浩蕩蕩地開進拆遷現場。但是,宋朝沒有強制拆遷這一說法。遇此情景,皇宮的人退步了,宋仁宗也居然就此作罷——這放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不可想象的。于是北宋的開封就成了有史以來最小的皇宮。相當于一個節度使的府第而已。到了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開封外城向外拓展,要占用120戶民宅。按照當時“拆遷條例”,對拆遷戶可以給予實物安置或貨幣補償。開封府給神宗寫報告:經與民協商,多數愿接受貨幣補償,總共需要補償款兩萬零六百貫。按人均測算,平均每戶至少能拿到補償款171 貫,這錢能在京城買多大的房子呢?15 貫錢可買民房1 間。
清朝定都北京后,為避免滿漢矛盾紛爭,皇帝決定推行滿漢劃城而居,于是需要搬遷城內的漢族官員和民眾。順治皇帝說:“朕反復思維,遷移雖勞一時,然滿漢各安,不相擾害,實為永便。遷移補償銀勿托官員發放,漢人親自赴戶部衙門,當堂領取,務使遷徙之人得蒙實惠。”皇帝竟擔心“拆遷款被官員克扣導致錢發不到拆遷戶手上”,還親自過問,如此呵護,怎能不讓拆遷戶心暖呢?搬遷后期,順治又下旨:“凡遷徙之人,先給賞銀,聽其擇便,定限半歲,歲終搬盡。”意思是,對拆遷戶,先給銀子獎賞,什么時候搬遷,悉聽其便,不得催逼,只要在半年以內遷走就行。細節能考慮如此周到,自然讓拆遷戶十分感動,不到兩個月,漢人便樂呵呵搬遷完畢。
誰曾想,萬惡的封建社會,也有皇帝老兒把拆遷當回事,并沒有叫城管強拆,更沒有因強拆而死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