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日報》 霍桂華
2011年9月15日,湖南某市一家報紙在“走轉改”專欄里發表了一篇報道,引題是:市里下發《關于加強網吧上網實名制登記管理的通知》,主標題為:《冒用證件誘導孩子上網可拘留》。仔細閱讀此文后認為,這怎能稱得上是“走轉改”報道呢?
我不是隨意給這篇報道扣上此帽子的,而是閱讀和分析了許多媒體所播發的“走轉改”報道后才下這一結論的。
許多媒體的“走轉改”報道大體上有這么幾種形式,第一種是記者現場目擊式的,即記者走到基層第一線,把自己所看到的新鮮事采寫或錄制出來的報道;第二種是記者親身體驗式的,那就是記者深入到一些普通平凡行業,和戰斗在一線的同志交朋友,滾在一起,體驗他們工作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報道出來,使人們理解他們,敬佩他們,從中受到激勵;第三種是記者蹲點調研式的,就是記者帶著普遍存在而又必須解決的問題,到基層單位蹲點調研,解剖麻雀,總結經驗,做出報道,以引導解決好這些問題。
以上三種形式的“走轉改”報道,不僅具有新鮮性、針對性,而且現場感強,細節生動,很是具有可讀性和可視性,充分發揮著有效的引導作用。而這家報紙的這篇報 道。可以說,與以上三種形式都沾不上邊。當然,“走轉改”報道不能用幾種報道模式去套。但是,把市里公安、文化等部門聯合下發的一個通知摘其要點,當成“走轉改”報道刊發出來,這未免有點太離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