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燦發
(作者是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黨報黨刊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2年8月16日,新華社播發了題為《凝聚全黨意志 承載人民期望——黨的十八大代表誕生記》的長篇通訊(全文見2012年8月17日《新華每日電訊》,截至8月24日已經被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156家媒體采用),作為新華社的“保留節目”,這一關注“黨代表誕生”的長篇通訊對全國黨代會代表選舉進行了獨家、權威的報道,以其鮮明的時代性、深刻的思想性、鮮活的形象性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下文是中國傳媒大學黨報黨刊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燦發教授對此文的分析和評介。
新聞的本質是信息,但比信息更高一層的是思想。對主題報道而言,讀者不僅需要新聞的五個“W”,還要了解“M”(meaning),即事實的“意義”。 即,思想性,就是主題。《凝聚全黨意志 承載人民期望——黨的十八大代表誕生記》(以下簡稱《誕生記》)是一篇典型的重大主題報道,思想深度決定報道產生了較強影響力。《誕生記》將十八大代表選舉的意義放到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高度去審視,使稿件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深刻的思想性,注重突出了十八大代表選舉的特色。 《誕生記》主要涉及四個內容:意義、辦法、標準和特點。第一部分講重大意義和選前部署,材料梳理精當、清晰,突出“事關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務”。第二部分講選舉辦法和過程,突出了地域的廣泛性和程序的嚴肅性。第三部分講“堅持好中選優的遴選標準”,突出了首次實行差額考察。第四部分講新選代表的新特點,突出基層、階級和時代特征。每一個部分,都是在這次代表選舉的新做法、新看點上著墨。
《誕生記》為便于表現主題,在寫作上采用了兩個重要手法:一是在結構上采用意義性結構,二是在材料安排上采用“三結合”,即點面結合、抽象與具象結合、敘議結合。
《誕生記》圍繞主題梳理事實材料的內在邏輯關系,安排層次,意義性結構表現鮮明。報道按“意義”“辦法”“標準”和“特點”四個層次來安排全文,這種結構從宏觀著手,微觀展現,邏輯脈絡清晰,便于表現主題、表現事實。
一篇優秀的通訊不但要有思想、有靈魂,而且還要有血有肉。因為有思想、有靈魂,通訊才會產生影響力;有血有肉,通訊才會產生感染力。如果說,主題是線,結構是面,那么材料就是通訊的血肉。十八大代表名額共2270名,由全國40個選舉單位選舉產生。其中,省(區、市)十八大代表名額1515名(不含中央提名的代表候選人)。涉及的人員多,單位多,材料處理不好,容易變成流水賬和講話稿,這篇通訊較好地使用了點面結合、微觀描述與宏觀總覽的寫法,讀起來非常流暢。每個小標題的首段都是一個具象化的細述,由此深化本部分的主題思想,中間穿插整體性的概述,具體性的人物或場面,解讀充分,文字不顯乏味。
點面結合上,“點”有兩種,一是作為“點”的個人鏡頭,二是作為“點”的單位鏡頭。“面”,主要是各代表性單位。每個小標題以作為“點”的個人鏡頭開始,然后分層寫“面”,點面結合緊密。如,第二小標題中“認真履行黨章,嚴格遵守程序,保障黨員民主權利。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廣泛參與推薦提名,跨行業、跨領域全額推薦代表人選,首次面向社會公示初步人選名單……發揚黨內民主的成功實踐”部分,開頭推出現場中的個人鏡頭:“2012年1月,冬日暖陽普照。江蘇徐州市泉山區臥牛村,十八大代表人選推薦現場。70歲的黨員馮尚喜不顧年老體弱,由家人推著輪椅早早趕來。他說:“推薦十八大代表人選是大事情,今天我一定要來投上自己神圣的一票,把最優秀人選推薦給組織。”之后,分層次寫“面”:廣泛發動黨員參與、規范代表產生程序、完善推薦提名方式、加大人選公示力度。
抽象與具象結合,抽象體現在概括性敘述上,具象體現在具體的人物言行、具體的現場及現場中的人物形象描繪上。如,通訊第四部分,開頭是具象的,寫金濤,中間寫了各行各業的人物的言行,同時穿插了抽象的數據。
敘議結合是工作通訊、主題通訊的特點。《誕生記》要體現深刻的思想性,就必須有凝練的、深邃的議論。每個小標題本身就是精彩的議論,每個部分以精彩深刻的議論引出具體事實,敘議結合緊密。
《誕生記》跳筆手法體現在段落短,采用斷裂行文和蒙太奇。段落短,便于分層次敘寫事實,也便于議論。斷裂行文,便于把讀者最感興趣的新聞事實突出來。運用跳筆方式組織行文,多側面、多角度敘述事實,突出了十八大代表選舉的特點。
《誕生記》是重大主題報道,但從內容而言屬于工作通訊,工作通訊以記“工作”為主,但不能寫成工作總結,必須具有新聞性、可讀性、形象性。要通過具體的、活生生的事實反映新經驗、新做法。該通訊以當選代表的感言、黨員群眾的評價、典型深刻的細節、權威獨家的數字和精辟獨到的點評,使稿件具有較強的新聞性、可讀性,起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