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偉,錢正迪
(四川省雅安市氣象局,四川 雅安 625000)
1961—2010年雅安市暴雨氣候特征及變化趨勢分析
房 偉,錢正迪
(四川省雅安市氣象局,四川 雅安 625000)
以雅安市1961—2010年暴雨資料為基礎,系統分析了近50 a來,雅安市暴雨氣候特征和變化趨勢。結果表明:①1961—2010年雅安市暴雨存在空間分布不均,時間相對集中的特點;②暴雨次數與年降水量、夏秋季降水量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與年平均溫度、夏秋季平均溫度相關性不明顯;③1961—2010年雅安市暴雨次數,以0.123次/10 a的速率減少。
暴雨;氣候特征;趨勢分析
暴雨是我國夏季常見的災害性天氣,而四川盆地西部是我國暴雨的頻發地區,雅安位于四川省西部,東鄰川西平原,西接青藏高原,地處高原東南麓陡峭坡地邊緣。由于地形兼有“迎風坡”、“喇叭口”的特點,雅安的降水無論是年雨量、雨日和暴雨日數,都是高原東部的最大值區,歷來素有“雨城”和“天漏”之稱,常常給當地造成嚴重的災害[1]。雅安作為川西暴雨中心,研究其暴雨氣候特征及變化趨勢,對雅安經濟發展、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系統變化都將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本文選用雅安市1961—2010年全市暴雨、年降水量以及年平均氣溫等資料,采用統計學方法、線性趨勢等方法[2],繪制變化曲線,并得出變化趨勢函數Y(t)=at+b,式中 t為時間,a*10稱為氣候傾向率,表示氣象要素每10 a的變化率。
按照四川省降水強度等級劃分標準,24 h(20:00—20:00)降水量為50 mm或以上的降雨稱為“暴雨”。由此統計雅安市1961—2010年≥50 mm的降水并作出分析,發現:雅安市暴雨存在空間分布不均,時間相對集中的特點。空間上,中部縣區與寶興、漢源和石棉,差別明顯,其中雨城區最多,為6.7次,漢源與石棉最少,均為0.9次,兩者相差達5.8次(見圖 1)。最大暴雨點產生在雨城區,為236.7 mm。

圖1 雅安市1961—2010年各縣、區暴雨次數分布圖
時間上,暴雨開始時間跨度較大,最早開始時間中部縣、區(蘆山為5月中旬)主要在4月中旬,其他(寶興、漢源和石棉)分別在5、6月,最晚開始時間雨城區為6月底,蘆山為7月上旬,其余各縣均在8月末。結束時間:最早結束的為寶興和漢源,在6月中下旬,其余縣區在7月中旬—下旬(天全在8月上旬);最晚結束的蘆山、寶興、漢源和石棉在9月中—下旬,滎經在10月初,其余縣區在11月上旬(見表1)。從各月產生的暴雨次數來說,雅安市暴雨主要集中在6—9月,其中又以7、8月(主汛期)為最(見表2)。
從雅安市1961—2010年年降水量、夏秋季(5-10月,下同)降水量與年暴雨次數曲線圖(圖2)可以看出,年暴雨次數與年降水、夏秋季降水的波動趨勢非常相似,當暴雨次數多的年份,年降水也相對較多;反之,暴雨少的年份,年降水相對較少。二者做相關性分析,發現相關系數為0.7,說明暴雨次數與年降水密切相關。同樣的方法,年暴雨次數與夏秋季降水量也密切相關,相關系數也為0.7。

表1 雅安市各縣、區暴雨最早開始、最晚結束日期

表2 1961—2010年雅安市各縣、區月暴雨次數


圖2 雅安市1961—2010年年降水量、夏秋季降水量與年暴雨次數曲線圖
年暴雨次數分別與年平均溫度和夏秋季平均溫度做相關性分析,得出相關系數分別為-0.1和-0.2,說明相關性不顯著。
圖3為雅安市1961—2010年平均暴雨次數及趨勢圖。由此圖可以看出,雅安市暴雨次數基本上呈“波浪式”發展趨勢,年均暴雨發生次數的線性趨勢較明顯,分析1961—2010年的暴雨次數,并得出變化趨勢方程為:
Y(t)= -0.0123x+3.5313,發現雅安市暴雨次數呈現以0.123/10 a的線性趨勢減少。

圖3 雅安市1961—2010年平均暴雨次數及趨勢
①1961—2010年雅安市暴雨存在空間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雅安市的中部縣、區),時間相對集中(主要集中在7、8月)的特點。暴雨開始結束時間跨度較大(接近2個月)。
②暴雨次數與年降水量、夏、秋總降水量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相關系數均為0.7),與年平均溫度、夏秋季平均溫度相關性不明顯。
③1961—2010年雅安市暴雨次數,以 0.123次/10 a的速率減少。
[1] 彭貴康,柴復新,曾慶存,等.“雅安天漏”研究,天氣分析[J]. 大氣科學,1994,18(4).466-475.
[2] 施能.氣象科研與預報中的多元分析方法(第二版)[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2.
[3] 包維民,盛艷姣,孫艷,等.1954—2009年桓仁地區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2):18369-18371.
[4] 楊忠明,陳貞宏.安順市近45 a氣候變化分析[J].貴州氣象,2008,32(2):6-9.
[5] 汪圣洪.近45 a來花溪氣溫和降水變化分析[J].貴州氣象,2009,33(4):25-26.
[6] 喬芬生.近80 a來貴陽地區降水的氣候特征與變化趨勢分析[J].貴州氣象,2003,27(2):8-11.
P468.0+24
B
1003-6598(2012)04-0022-02
2012-04-13
房偉(1982—),男,工程師,主要從事中短期天氣預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