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堂吉偉德
教育
大學教師的一封“家書
文/堂吉偉德
今年8月初,武漢科技大學醫(yī)學院臨床1105班與臨床1106班的班主任龔太平老師給班上96名學生的家長分別寄了一封信,匯報了孩子在這個學年的情況、成績單和班上的排名表。收到家書后,100%的家長都表示歡迎,5%的學生認為“又不是中學生,還給家長寄家書和成績單,是不是管得太嚴?”還有5%的學生擔心自己的學習成績不理想會被父母責怪。(8月12日《武漢晚報》)
一封家書抵萬金,雖然此“家書”非彼家書,但其珍貴性更勝一籌,特別在大學階段更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寄家書”得到100%的家長和90%學生的支持。或許有人會說,大學生已經成年,沒有必要再過度介入他們的獨立空間。但進入21世紀,我國加快了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隨著各高校的大規(guī)模擴招,大學生的在校人數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
毋庸諱言,擴招滿足了廣大學生上大學的需求,也為社會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但也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問題,出現了諸如誠信缺失、考試作弊、暴力傾向、自私自利、滿口臟話、崇拜金錢、追求享樂等不良問題。
特別是大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更加突出,據調查,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根據一項以全國12.6萬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顯示,約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在自閉、抑郁、焦慮、偏執(zhí)、強迫、精神分裂等方面。
在這種情況下,對大學生加強管理和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由于大學生在入學之前,一直接受的是封閉式教育,個體的獨立性還很差,保持教育方式一定程度的延續(xù)性,才能避免其由過度的管束到完全放松的不適,從而幫助他們度過適應期,從而更好地走向獨立與自立。
當大學教師寫“家書”成為一種常態(tài),讓家長對孩子的狀況有真實的了解,才能對學生出現的諸如思想、學習、戀愛、生活等方面的問題,及時發(fā)現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避免孩子出走而家長渾然不知的事件頻頻發(fā)生。
教育的本義除了傳授知識,還有強化和塑造人格,因而無論什么層級的學校,都應當將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與抓好教學放在同等的位置上。時下,過度依賴學生自律而輕視學校管理,已經出現了很多悲劇。在大學校園里出現的馬加爵殺人案、廣東東莞理工殺人案,以及大學生在社會上的各種不當行為所引發(fā)的社會輿論譴責,已愈演愈烈。
大學教師給學生家長寄“家書”是可貴的教育責任的表達,其不僅是教師個人責任的體現,更是符合教育本身的要求,具有很重要的示范意義,值得鼓勵和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