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蒲定 曾慶輝
緊扣民生熱點向政府發問,一場專題詢問會引發甘肅各方關注:2012年5月31日下午,甘肅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對全省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詢問。會上,常委會組成人員向政府相關部門提出了保障性住房建設政策、建設規劃和年度計劃、用地和資金落實、項目落實和招投標、工程質量、資金監管及住房分配等多方面的問題;政府各部門負責人虛心聽取意見,耐心詳細解答,氣氛熱烈。
專題詢問,作為人大監督工作的重要探索和有益嘗試,以其獨特的功效,受到地方人大越來越多的青睞和推崇;但同時,由于專題詢問是一種“柔性”的監督手段,因此許多人擔心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專題詢問,會不會避重就輕,是否問到要害?會不會止步于“問”,能否問出實效?這些都是我們應該思考和探討的問題。筆者認為:真正行使好人大專題詢問權,發揮其應有的監督實效,應著重研究解決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選好詢問的議題。專題詢問應“問”什么,選什么主題發“問”?如果選一些不切實際、大而空的問題或者只抓住一些無關群眾切身利益、雞毛蒜皮的“小事”進行詢問,這樣專題詢問的實效就難以發揮出來。所以說,并不是所有的“題”都可詢問,如果選“偏”了,選“冷”了,甚至選一些無足輕重的進行詢問,就會使專題詢問變得像走過場甚至作秀。要科學選擇專題詢問的主題,就要從那些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焦點、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事項以及“一府兩院”存在的突出問題中,選擇那些帶有苗頭性、急需解決而又經過努力可以解決的問題作為詢問的主題,并從中進行甄別遴選。如甘肅省本次專題詢問選擇全省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情況為主題,保障性住房建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項重大工程,也是“民心工程”,關系著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住有所居、安居樂業。通過專題詢問,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訴求和期待,體現了對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最突出的熱點問題的高度關注和重視。因此,專題詢問應主題更加突出,主體更加明確,問題更加集中,真正做到“問”大事、“詢”大局,“問”民生、“詢”民權,“問”熱點、“詢”焦點。
二是講究詢問的方法。詢問會上怎么問,應講究什么方法?以這次專題詢問會上代表、委員的提問為例:“保障房質量怎么樣?”“全省有沒有不屬于保障對象通過各種關系享受了保障房的情況?”“一些地方保障性住房用地未能及時完成土地征收拆遷工作,拉長了建設周期。政府對此有什么好的措施和辦法?”“保障性住房資金短缺主要缺在哪里?是否拖欠了農民工工資?”“如何抑制保障性住房建設招投標過程中的市場壟斷?既買不起房又得不到廉租房的‘夾心層’群體,能否采取公積金租房的形式?”一個個事關民生熱點、百姓利益的提問,將甘肅省保障性住房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擺到了桌面上。這樣的詢問一針見血、直指問題的要害。但審視一些地方人大常委會開展的專題詢問,不可否認,一些地方個別代表沒有“備好課”就貿然“考問”、腰桿子不硬不敢質疑,有些代表“問”得也只是隔靴搔癢,抑或蜻蜓點水,有的說著外行話甚至胡話,貽笑大方。如此詢問,不能切中要害,只是走個過場、擺個姿態,最終會使監督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因此,為保證“問”得有質量,常委會組成人員和人大代表要在會前下足工夫,圍繞相關議題,深入基層,深入實際,開展調查研究,傾聽群眾呼聲,收集相關資料,全面掌握第一手資料。同時,也可以通過網絡等媒體搜集或征集民意,加以梳理并合理采納,從而做到有備而來,心中有數。為保證“問”得規范而準確,在專題詢問語言方面,應以莊重嚴肅為宜,既不能言辭過于偏激,也不能一味地寒暄恭維;在詢問程序方面,要安排好主要的提問人員,限定好提問的時間和答復的時間;所提問題應重點突出,觀點鮮明,邏輯嚴謹,做到宜專不宜廣,宜深不宜淺,宜精不宜多。同時,要敢于問,最重要的是要問中要害,問出力度,問及本質,問出百姓所欲之問并直面問題的癥結所在。
三是對政府部門的回答要提出明確的規范要求。如果“問”意味著監督和督促,那么“答”則代表著擔當和承諾,必須答出責任、答出成效。同時,詢問會上不應出現應付搪塞和那種低級的答非所問的錯誤。因此,人大常委會對政府的回答也應提出必要的要求。為保證專題詢問的規范和有序,防止錯答、漏答甚至答非所問現象的發生,建議最好采用“一問一答”的模式進行;在應答態度上宜實事求是,不宜避重就輕、答非所問;在應答內容上宜真實扼要,不宜全面匯報工作,只談成績不談問題,更不能大講空話套話假話,應付了事。回頭看這次專題詢問政府的回答,采用“一問一答”的模式,政府部門負責人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在“答”上不含糊,發現問題不掩蓋,遇到矛盾不回避。比如:針對委員提出的“如何確保分配公平”,省建設廳廳長李慧回答說,全省普遍實行了保障性住房分配準入的“三級審核、兩級公示”制度,部分市州采取“三級公示、三級審核”的方式,嚴格執行戶主申請、社區代表大會評議、街道辦事處初審、張榜公示、縣市領導小組審批的工作程序。針對委員提出的“如何讓百姓安心住”,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劉永富應答說,保障房建設是一項很復雜的工程,搞不好就會出現新的貧民窟,國外已有這樣的例子。要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一個途徑是通過城市棚戶區改造來完成,通過整合土地既改善人民群眾的住房條件,又在這一區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個途徑是通過保障性住房與商品房的“配建”來完成,就是要求新開工的商品房要按照10%的比例配套建設保障性住房,讓高、中、低收入的人群共同居住在城市中較好的地段,讓住房困難家庭享受與普通商品房住戶同樣的公共和基礎設施,確保保障性住房成為老百姓安居樂業的家園。“答者”主動配合,虛心采納意見建議,自覺接受監督,正面、審慎回答代表和委員的提問,這樣的作答代表和委員滿意了,也充分肯定了。
四是更要重視“問”后工作。發揮監督實效,解決實際問題,有效推動工作是專題詢問的基本目的和要求。如果詢問會上只是過于追求場面的熱鬧,結果卻一問了之,不見下文,甚至以互動情況來作為評判活動成敗的標準,這樣的專題詢問其監督效果實難發揮出來。所以說,問答只是手段,解決存在的問題和推動工作的開展才是目的。如果“問”后工作不扎實,效果出不來,專題詢問哪怕“問”“答”得再精彩,其實質也就是走走過場的“民主秀”。為做好“問”后工作,保證專題詢問的監督實效,要嚴格落實跟蹤督查、辦后回復等制度,做到有詢問、有答復、有辦理、有結果、有報告,使專題詢問制度規范化。當專題詢問得不到滿意答復時,必要時還可就有關問題再行追問,對追問答復仍不滿意的,可以依法啟動特定問題調查、質詢、罷免等更具剛性的監督手段。比如這次針對的全省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情況,最關鍵的是落實資金投入、土地供應、政策優惠,優化審批程序,保障分配公平,確保工程招投標的公開公正,讓老百姓安心住。當詢問后這些問題仍然沒有解決時,就有必要啟動特定問題調查等法定監督手段。只有真正解決好實際問題,才能維護專題詢問的嚴肅性,有效提高人大的監督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