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菲菲,何思杰
(⒈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 長春 130012;⒉吉林省工程技術學校,吉林 長春 130011)
規范網絡政治參與:現代民主政治發展的新思路
□ 王菲菲1,何思杰2
(⒈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 長春 130012;⒉吉林省工程技術學校,吉林 長春 130011)
網絡在中國的迅猛發展,深刻地影響著公民的政治參與程度和熱情,推進了現代民主政治的發展進程。本文從網絡政治參與的內涵和特點入手,客觀地分析了網絡政治參與給我國民主政治建設、政治穩定等方面帶來的雙重影響,并提出規范網絡政治參與的對策。
政治參與;網絡政治參與;民主政治
2011年7月1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止2011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85億,較2010年底增加2770萬人,微博用戶數量以高達208.9%的增幅,從2010年底的6311萬爆發增長到1.95億,成為用戶增長最快的互聯網應用模式。[1]網絡在中國的迅猛發展,深刻地影響著公民的政治參與程度和熱情,從2007年底“華南虎”事件開始,一波又一波的網絡輿論大潮不僅改變著政府傳統的治理模式,也加大和拓寬了公眾政治參與的深度和廣度。我們正在走向“網絡民主”,這個時代已經到來。網絡政治參與作為一種嶄新的民眾參政議政的途徑,為民眾接收政治信息和表達自己的政治意愿提供了新方式,為現代民主政治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政治參與是普通公民通過各種合法方式參加政治生活并影響政治體系的構成、運行方式、運行規則和制定過程的行為。網絡政治參與是建立在網絡基礎上的一種新型政治參與方式。它的內涵來自于對一般意義上政治參與的延伸,主要是指現代公民以虛擬的網民身份或者以網絡社區的形式發表政治主張、政治意愿,影響和推動政治決策過程、監督行政管理的活動。[2]可以說,網絡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政治生活模式,給民眾帶來了更為廣泛的政治參與的機會。
網絡政治參與作為一種新興的政治參與方式還處于初級階段。它不同于傳統的政治參與,具有自身鮮明的特點。
⒈從參與主體看,網絡政治參與具有平等性。在網絡平臺上,政治參與主體的內涵發生了變化,從傳統意義上的“公民”轉變為身份內涵復雜的“網民”。“網民”這一概念既包括傳統意義上實名的公民概念,也可以是匿名或虛擬的個體。在網上,網絡成員身份被數字化、電子化、虛擬化,匿名性和隱蔽性被有效地結合起來,使得網民能以“隱形人”的身份在網上自由操作。[3]無論他們在現實社會中的地位、財富、權力相差多少,每個網民都具有平等的主體地位、平等的參政機會、平等的政治權利、平等的網絡權利。網民可以通過網絡平等、自由地表達自己對政策的態度,并形成輿論以影響政府的決策。
⒉從參與過程看,網絡政治參與具有便捷性。網絡政治參與能夠實現“足不出戶掌握國家大勢”,網民只要進行簡單的操作,就可以對政府政策草案進行表決,參與時政討論,給政府決策獻計獻策。正如謝爾·以色列在新著《微博力》中所說的:“我們正處在一個轉換的時代——一個全新的交流時代正在代替老朽的、運轉不靈的傳播時代。在這個由微博推動的、正在到來的交流時代,如果我們還沒能跟上它的腳步,那么就可能會被這個時代所拋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1年上半年我國微博在網民中的使用率從13.8%提升到40.2%。[4]微博正在給中國公眾帶來新的話語空間,使得信息交換、公眾參與變得更加輕松便捷。
⒊從參與效能看,網絡政治參與具有高效性。政治參與效能是指公民參與政治的效率和效果。[5]傳統的政治參與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如時間、地域、交通等。因此,某項重要政策的出臺,往往要進行一輪又一輪的調研、投票和論證,信息反饋周期長,參與效率低,最后出臺的政策有時會滯后于現實的需求,政府決策失靈的現象也屢見不鮮。而網絡政治參與能及時匯集網民的意見,使政策醞釀和討論的周期大大縮短,參與效率得到極大提高。另外,網絡政治參與方式如網絡聽證、網絡監督、網絡論壇、網絡信訪等,是傳統政治參與方式的有益補充,暢通了民意表達渠道,保證了公民參政的效果。
⒋從參與原因看,網絡政治參與具有復雜性。在現實社會中,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公民進入政治體系,參與政治活動,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維護自身利益是他們追求的目標。而在網絡空間的虛擬世界里,公民政治參與卻是多種原因糾結在一起。除追求利益和精神理想之外,有時為了獲得某種技術突破的成就感,有時為了某一未經確認的政治信息而一時興起參與到網絡政治中,甚至有時被人煽動利用。總之,物質的、精神的、技術的、情感的、主動的、被動的等多種參政原因的交織,反映了網絡時代政治參與的復雜性。
網絡對政治生活的影響廣泛而深刻,網絡政治參與對現代民主政治發展的影響廣泛而深刻。其中積極的方面,我們需要肯定和傳承;消極的方面,我們需要規避和警惕。
⒈網絡政治參與有助于推進民主政治建設。西方著名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認為,“政治現代化的實質內容是政治參與的擴大,政治參與主要是指公民介入國家的政治過程,其結果可能是擴大政府控制人民的權力,也可以是擴大人民控制政府的權力。不論政治參與導致何種結果,都意味著國家權力的重新分配。”
毫無疑問,廣泛的政治參與將成為政治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量。網絡時代的到來,不僅形成了全新的經濟模式、文化理念,改善了民主的技術手段,也可以促成新的民主機制,為現代民主政治的發展提供新思路。開放式的政府、廣泛的公民參與和行之有效的社會監督已成為現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內容。對于發展中的社會主義中國來說,借助開放式的網絡平臺,規范并擴大網絡政治參與,實現政務公開,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充分體現人民當家做主地位的有效途徑和手段。
⒉網絡政治參與有助于密切黨群關系。人們在利用網絡表達自己意見的同時,也使黨能夠及時了解民意,發現問題,因而實現了民眾與黨之間的直接信息溝通,極大地增強了政治系統的傳導與反饋能力。2008年6月20日,國家主席胡錦濤來到人民網強國論壇,同網友們進行在線交流。并提出“通過互聯網來了解民情、匯聚民智,也是一個重要的渠道”,“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6]網絡問政正逐漸融入各級政府的執政理念中,至2008年底,中央政府部門和地方省市一級已全部建立政府門戶網站。各級政府在出臺重大政策前,通過互聯網征求意見已成為普遍做法。每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期間,都通過互聯網征求公眾意見。領導干部已經習慣于網上收集民情、網下解決問題。這種互動方式較好地改善和密切了黨群關系。
⒊網絡政治參與有助于形成公民文化。所謂“公民文化,又稱參與型政治文化,是指社會成員往往公開地取向于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以及政治的和行政的結構與過程的文化;公民文化中的單個成員對政治對象的各個層次可以持贊成的或不贊成的取向。”[7](p22)網絡為形成公民文化提供了可能。公民可以在網絡上較容易地介入國家政治生活,了解政府的政策制定及實施情況。這種超越時空界限與其他網民、政治家進行觀點交流和意愿表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公共決策。這些都促使公民對公共事務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使之能夠站在更為成熟的政治立場上理解政治,使政治權利觀和民主思想得到較大的發展。政府可以利用網絡優勢在無形中形成一種主流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文化,規避公民在網絡政治參與中的無序性和盲目性,同時緩解各種矛盾沖突,對政治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
⒈從政治穩定的角度看,不良的網絡政治參與危害社會健康和政治穩定。網絡政治參與既可能是政治沖突的緩沖帶,也可能是政治沖突的催化劑。塞繆爾·亨廷頓認為,“政治參與 /政治制度化=政治動亂”。[8](p51)他認為,在一個社會中,政治參與高漲的時候,如果與此對應的政治體制的制度極其先進,則政治體制是穩定的;否則將帶來政治不穩定。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相關的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同時,網絡政治參與方式的隱蔽性,導致虛假言論橫行,極易引發群體性事件、引起社會性恐慌,直接沖擊社會秩序和國家政治穩定。如2010年9月,一名男子在網上散布南寧“永和橋塌方,三個公交車掉江里”的假消息,這一帖子在很短的時間內其網絡上的累計點擊率就超過1萬人次,很多市民致電相關部門詢問此事。可以說,網絡時代,傳統的政治安全防范面臨全新的挑戰。
⒉從社會階層的角度看,不平等的網絡政治參與主體導致社會階層的分化。由于參與主體的經濟條件、受教育程度、個人偏好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參與主體的參政機會存在差別。實際上,沒有或較少網絡政治參與權利的人群大多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在我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只占總體網民的27.4%,并且農村網民通過手機上網的占了71.1%,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上網的設備上,農村網民相較于城鎮網民來說都處于絕對的劣勢;網民的性別結構失衡,男性網民占了總體網民的54.8%;30歲以下的網民占了總體網民的59%。[9]結果是,在網絡平臺上占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民集體失聲,利益訴求無法表達,當面對不公平、不公正、不合法的事實時,也沒有問責的能力。公眾民意失衡歸根結底是網民的這種結構性失衡造成的。可以說,網絡創造了一個僵硬的階級壁壘,使受到良好教育者和未受到良好教育者陣線分明。因此,理論上平等的網絡政治參與權利和機會實際呈現出嚴重的不平衡狀態。[10]
⒊從網絡特點的角度看,網絡的開放性導致了非理性政治參與范圍的擴大。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網絡政治參與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大量的互聯網信息有真實、有效的,也有虛假、無效的。網民如果沒有理性、客觀的分析能力和辨別能力,在參與政治活動時就會出現從眾心理,就會失去正確的判斷能力。在網絡上,公眾可以采用隱蔽的身份進行政治參與,許多不法分子紛紛將牟利黑手伸向互聯網,導致近年來網絡安全威脅和誠信危機事件頻發。網絡政治參與的這種不可控性使非法政治參與范圍擴大。這些因素都極易導致網絡政治參與中的非理性因素的加大,進而影響政治穩定與社會和諧發展。
塞繆爾·亨廷頓在《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提到,一定的政治參與有助于社會民主政治的發展,但是在沒有有效政治制度規范的情況下,過度的、無序的政治參與和社會動員則會造成社會動蕩。發揮網絡政治參與積極作用的前提是政府的積極調控和管理,否則,會使傳統控制手段失效。因此,減少非規范性的網絡政治參與,制定網絡法律是當務之急。筆者認為,在遵循網絡立法適時性、整體性、針對性和國際性原則的基礎上,應制訂較為完善的網絡法律法規,對網絡資源管理、網絡信息服務、電子商務以及政府、組織、網民在網絡中的權利和義務等做出規定,為網絡政治參與的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障。這些法律既要維持網絡秩序,又不能妨礙公民政治參與的自由,在秩序和自由之間,網絡立法要體現出兩者之間的協調和平衡。
網絡的發展對傳統政治體系的革新之處主要在于將政府帶入到數字化的行列中來,電子政府和電子政務應運而生,政府正在逐步實現辦公自動化、網絡化、電子化及信息的全面共享。公民通過網絡向電子政府輸入參政信息,電子政府利用電子政務系統處理參政信息,再通過網絡和政務平臺進行反饋,就完成了網絡政治參與的全過程。電子政務能夠為有序的網絡參與提供許多技術支持和便利條件,能夠提供一條制度化的途徑,把公民的網絡參與納入到政府規范管理的范圍內。政策信息對公眾開放的程度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公眾政治參與的程度,決定了決策是否符合社會的需要。隨著政府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深化以及電子政府和電子政務建設的進一步完善,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程度將有更大的發展。電子政務平臺將成為合法網絡政治參與的主要路徑。網絡政務的公開性、透明性、效率性對我國加快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和創新,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網絡宣傳陣地的重要性,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加強主流文化的引導,不斷創作網絡精品力作,豐富網絡文化產品,占據網絡主陣地,使主流政治文化占據有利的網絡空間。只有這樣,才能防止各種不同性質的政治文化對人們認知的混淆,幫助人們建立對本民族及本國家政治體系合法性的正確認知,增強民族責任感和愛國意識。網民只有具備了主流政治心理,才能在大量的政治信息面前保持較高的判斷能力,才能不被外來因素腐化、侵蝕和影響。
政治參與者的素質直接影響政治參與的方式和結果,影響現代民主政治生活的發展進程。首先,要引導公民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增強他們的政治效能感和政治義務感。其次,要引導公民增強主體意識。加強公民主體意識的培養,使公民逐步形成一定的政治思維和行為模式,促進公民意識的覺醒,使其積極、負責任地參與社會行動,自覺履行公民責任。最后,提高公民網絡信息分辨能力。培養公民正確區分、對待各種信息和全面、深刻看待問題的能力,逐步提升他們政治參與的能力與素質。[11]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證網絡政治參與的有序性。
在網絡化時代,當電腦被廣泛應用于連線政治后,它必然會推動公民與政府官員的直接對話,提高民意在政府運作中的分量,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改變了未來政治參與的結構和模式,從而加快現代民主政治建設的發展步伐。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網絡政治參與仍會加速發展并出現新的形式。“我們要主動順應這個歷史潮流,掌握主動,要把互聯網政治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新形式,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有機組成部分。”[12]
[1][4]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 //www.cnnic.net.cn,2011-07-19.
[2]蒯正明,楊新宇.網絡政治參與對黨執政的影響及其應對[J].理論探討,2010,(05):54.
[3]劉文.論網絡政治參與的特點及影響[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03):48.
[5]王冉.構建參與型政治文化進程中的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09.25.
[6]張曉燕.網絡民主參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商洛學院學報,2008,(10):81-84.
[7](美)阿爾蒙德·維巴.公民文化[M].華夏出版社,1989.
[8](美)塞繆爾·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三聯書店出版社,1989.
[9]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2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 /OL].http: //www.cnnic.net.cn.2010-07-15
[10]安云初.芻論網絡政治參與對執政安全的負面影響[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7,(19):21.
[11]劉雅靜.網絡政治參與的規范化發展研究[J].理論研究,2011,(01):25-26.
[12]沈寶祥.領導干部要適應“互聯網政治”的發展[N].學習時報,2007-06-04(1).
(責任編輯:高 靜)
Standard Network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Modern Democratic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New Ideas
Wang Feifei,He Siji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in China,influences of citiz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level of enthusiasm,advance of modern democratic politics development process.From the network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the implic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network in China's political democracy,political stability of the dual effects,search fo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the network effectiv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network political participation;democracy
D0-05
A
1007-8207(2012)04-0054-04
2011-12-20
王菲菲(1980—),女,內蒙古通遼人,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省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講師,研究方向為政治理論、國際政治;何思杰(1982—),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省工程技術學校教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