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軍
(廣東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320)
包容性發展理念下的領導倫理的構建:基于政府發展理念的反思
□姚軍
(廣東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320)
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一些領導干部思想中變成了單一的經濟增長的發展理念,發展偏離了 “人本”的本質,逐漸演變為排他的發展,冷酷的發展,缺乏倫理的畸形發展。因此,重建領導發展倫理,使發展回歸 “正統”已迫在眉睫。 “包容性發展”理念為領導倫理的重建指明了方向。
包容性;領導倫理;構建;反思
領導倫理屬于領導學中“道”的層面,是深層次的問題。具有不同的倫理思想,為政者必然實施不同的領導行為。領導倫理的錯位,必然導致發展行為的異化。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很多地方領導干部的思想中變成了單一的以經濟增長為目標的理念,他們為此不惜付出一切代價,諸如正義、公平、民主、和諧,使發展偏離了“人本”的本質。2003年,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具有戰略意義的“科學發展觀”思想,但一些地方政府的畸形發展訴求并未因此而有所改變。因此,要使發展回歸“正統”,首先必須重建領導倫理。2010年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包容性增長”的思想,2011年博鰲亞洲論壇上又將其升華為 “包容性發展”的理念,這一理念為當前重建領導倫理指明了方向。
二戰以后,大批亞非拉國家相繼宣告獨立,但其面臨著經濟增長和發展問題,難以滿足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發展所需要的資源和市場。所以,西方學者開始重視對發達與不發達關系的研究,把發展作為理論研究的熱點。[1]在戰后的最初階段,所謂發展就是指經濟增長而言的。然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并沒有在社會經濟結構、社會狀況、政治經濟體制等方面取得顯著進步。因此,那種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戰略很快受到廣泛的批評。目前,發展已由單一強調經濟轉向注重政治、社會等多方面的整體進步。“發展不純粹是一個經濟現象,從最終意義上說,發展不僅僅包括人們生活的物質和經濟方面,還包括其他更廣泛的方面。發展包括整個經濟和社會體制的重組和重整在內的多維過程。”[2](p50)塞繆爾·亨廷頓認為,增長、公平、民主、穩定、自由是發展的五大目標。可見,發展是多元價值訴求的集合。除經濟增長之外,發展首先是社會性的。發展還與和平、人權、民主管理、環境以及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文化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有密切聯系。[3]“社會發展不僅是受利益驅動規律作用的純‘自然歷史過程’,而且是內含著道德價值意蘊的 ‘社會歷史進程’。”[4]也就是說,發展的過程離不開倫理道德的檢視。
按照有關學者的總結,發展型國家都普遍地信奉“發展主義”的理念,將經濟發展作為國家建設的主要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成為一種新形態的發展型國家,具有發展主義的特征。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在結束十年政治動亂后,鄧小平同志提出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家核心發展戰略。30多年來,中國社會雖然歷經重重挫折,但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思想始終沒有改變和動搖,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能夠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歷史地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為我國社會、政治、文化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但在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偏差,主要是一些地方政府重經濟增長,輕社會發展,經濟與社會兩張皮。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出現了環境急劇惡化、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政府對市場的干預過多、民眾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等問題。為此,2002年,江澤民同志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003年,胡錦濤總書記又進一步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使“科學發展、和諧社會”成為共產黨的執政新理念。為了防止故意把“經濟發展”偷換為單純的“經濟增長”,近年來在中央重要文件中反復出現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提法,并沒有寫入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取而代之的是“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這一提法上的變化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
然而,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在與時俱進中不斷完善,卻沒能轉化為廣大執政官員的“領導倫理”,在很多政府官員的思想中,發展最后演化為單純的GDP數字的擴大化。為了經濟發展,為了GDP,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不惜一切代價,包括生命。因此,礦難、血拆、火災、泥石流、石化爆炸、工業污染……幾乎每天都有突發災難,而這一切卻被很多地方官員定性為發展的代價。正是基于這樣的觀念,現在的發展往往成為排他性發展,冷酷的發展,缺乏倫理的畸形發展。
包容性增長的概念是亞洲開發銀行于2007年在以“新亞太地區的包容性增長與貧困減除”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上提出的。基于諸多國家日益突出的收入差距擴大和貧富差距加劇問題,亞洲開發銀行提出了包容性增長概念,旨在提醒成員國注意經濟快速發展中的失衡問題,倡導將經濟增長建立在更自由、更開放、更公平的基礎之上。“包容性增長”不僅是亞洲貧困減除的“藥方”,也是中國完善自身發展的需要。2009年,胡錦濤主席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上發表的題為 《合力應對挑戰,推動持續發展》的重要講話中強調:“統籌兼顧,倡導包容性增長”。2010年,胡錦濤主席在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再次強調:“實現包容性增長,切實解決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社會問題,為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實現經濟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社會基礎。”黨的第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倡將包容性增長加入“十二五”規劃內。2011年,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將包容性增長升華為“包容性發展”。
所謂包容性發展,是一種倡導機會均等、公平合理地發展。最基本的含義是公平合理地參與和分享經濟增長。在其內涵的解讀上,包容性發展包含以下要義:
第一,包容性發展是突出民生問題的發展。包容性發展具有顯著的民本主義發展旨向,更關注民權、民生,更能滿足民眾權利發展在制度公平方面的訴求。諸如住房、教育、看病、養老、交通、生活環境等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的民生難題,應成為政府施政的關注焦點。包容性發展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著力點,實現經濟增長與民生改善的同步化。
第二,包容性發展是倡導公平的發展。機會均等是包容性發展的核心要義與本質特征。它強調的是通過消除由個人背景的差異所造成的收入不均等。包容性發展戰略期望實現的平等是多維的,具體表現為獲得機會的平等、獲得公共物品與服務的平等和社會安全保障的平等。本質是要消除貧困人口在上述領域相關權利方面的貧困,核心要義是實現機會平等和公平參與,使包括貧困人口在內的所有群體均能參與經濟增長,合理分享增長成果。[5]
第三,包容性發展是倡導共享型的發展。包容性發展本身就是一種共享式發展,它強調發展成果要由絕大多數的社會成員來享用(有),包容性發展的包容主體或共享主體的外延極其廣大:[6]它既包括代內的絕大多數社會成員,也包括未來那些潛在的社會成員;在空間范圍上,包容性發展的“共”享性還包括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共同發展,它不能容忍局域失衡、貧富分化現象的持續存在和惡性演進。
第四,包容性發展是倡導和諧的發展。[7]和諧發展是指國內城鄉關系、地區關系、產業關系、利益集團關系要和諧。包容性發展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是一種全面協調的發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是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包容性發展”概念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就是推進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包容性發展不僅成為時下的熱詞,更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它不僅是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思想的升華,更是針對當前我國畸形發展態勢實踐的反思。倡導包容性發展理念已成國人的共識,而要實現包容性發展的前提是領導發展理念上的革新與重建,特別是要從以下幾個維度重建領導倫理。
人與物的關系問題是發展觀的一個最基本問題。根據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可以形成兩種不同的發展觀:一種是主張以物為中心,物質財富的生產發展高于一切的物本主義發展觀;另一種是主張以人為中心,人的發展高于其他的人本主義發展觀。人本主義認為,物的發展是以人的發展為目的的發展,人既具有主體性又具有目的性。人的發展是主體性與目的性相統一的。科學發展觀摒棄了物本主義發展觀,克服了單純追求物的增長的發展觀,樹立了人本主義(以人為本)發展觀。包容性發展更是強化了這一理念。“包容性增長應是使經濟發展回歸增長本意,即以人為本,發展的目的不是單純追求GDP的增長,而是使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進步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進行,并且追求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所以,當前領導發展倫理的重建,首要的就是發展目標回歸到人本上,領導者只有堅定了以人為本的發展倫理,才能在做人做事上以民為本,才能在經濟發展中不會把人工具化,把民生邊緣化。毛澤東關于“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一切向人民負責”的倫理概括,鄧小平、江澤民關于“三個有利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闡發,胡錦濤總書記“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三為民”觀、“四位一體”觀、“五個統籌”觀等等,都是其重要內涵。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讓普通民眾都能參與的公共決策機制。
當前,由于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和破壞,致使自然環境中的生物群落及其生態平衡被打破,這不僅造成了部分生物生存的困境,也反過來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化解生態危機必然要求重建領導生態倫理,必然要求領導者樹立和踐行生態倫理觀,引導科學發展。領導者要深刻認識到以往涸澤而漁之路不能走,只有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才能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共存,進而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時下,物欲橫流、不講誠信等不良行為影響了人與人之間互助、相依的本質關系,出現了人態危機。所謂人態危機就是人際關系危機,突出的表現就是人與人之間物化關系的強化和信任關系的惡化。目前,在我國以誠信缺失為特征的社會信用危機還在急劇惡化,其主要源頭是一些政府部門及領導干部的公信力缺失。政府誠信是社會誠信的核心和關鍵。要全體社會成員講誠信,政府首先要做好表率,領導要以身作則。因此,當務之急是領導者必須以人為本、誠信謀事、倫理決策、道德執行,以緩解人態危機。這是和諧發展向領導行為提出的一個基本倫理訴求。任何政府和制度都要按照誠信的原則來組織和建構,各級領導干部都應按照誠信的原則行使其職權。這樣方能重塑誠信政府,打造誠信社會,優化和諧的人態環境。
當下,極端群體性事件的頻發、非理性個體行為的出現,折射出社會心態的失衡。心態危機的出現表面上看似由于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中的激烈競爭給人們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根本緣由則在于社會發展成果的不公平、不公正的分配現實。近幾年,伴隨著改革開放取得的經濟成就,雖然人民群眾整體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財富在地區之間、群體之間和個人之間的分配很不均衡,收入差距不斷加大,面對一擲千金的高收入階層,普通百姓包括白領階層普遍感覺經濟上受擠壓,社會地位快速下滑。收入差距加大導致的被剝奪感,社會競爭中的不公平感,以及面對權力尋租的無助感等交織在一起促成了不良的社會心態。緩解這種社會心態危機的首要路徑,就在于領導心態倫理觀的確立與踐行,既需倡導理性平和的心態,重視“無形”的心理疏導,更應積極解決那些“有形”的問題,抓住每一個契機,在決策和執行中宣揚“包容性”的理念,營造公正、平等的參政議政的社會氛圍,以平等的官民對話和個案的公平解決慢慢消解撕裂性的敵意,讓公平正義的社會現實,提供實實在在的“心靈雞湯”,從而使人們過上有幸福感、有尊嚴的生活。
[1]江永平.發展理論述評[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3).
[2]托達羅.經濟發展與第三世界[M].印金強等譯.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
[3]蔣志華,李慶子,李瑞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及相關范疇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0,(06).
[4]陸昱.發展與科學發展觀的倫理思想[J].經濟師,2010,(01).
[5]蔡榮鑫.“包容性增長”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內涵[J].經濟學家,2009,(01).
[6]邱耕田等.論包容性發展[J].學習與探索,2011,(01).
[7]李民等.包容性增長理念對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和深化[J].領導科學,2010,(12).
(責任編輯:王秀艷)
The Reconstruction of Ethical Leadership Based on Inclusive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Reflection of the Concept of Government-develop
Yao Ju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some leading cadres have mistaken the centering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the single economic growth which strays from the essential people-oriented concept and gradually evolves into exclusive,grim and lopsided development without ethical convictions.Therefore,it is extremely urgent that the reconstruction of ethical leadership brings the development back to the “orthodox”.Since 2010,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by General Secretary Hu has provided a basic point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ethical leadership.
inclusive development;ethical leadership;reconstruction;reflection
D63-3
A
1007-8207(2012)07-0001-03
2012-03-27
姚軍 (1973—),男,河南信陽人,廣東商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