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張義學
實現民族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偉大夢想,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時代夢想。面對列強的凌辱,我們的中國夢沒有破滅;面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窮二白,我們的中國夢沒有破滅;面對奮斗征程中的坎坷與挫折,我們的中國夢沒有破滅;面對人世遭逢的巨大自然災難,我們的中國夢沒有破滅。
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復興之路》展覽,用陳列的一件件歷史文物和歷史照片告訴我們,170多年來,中華民族歷經了無數苦難。一代代的中國人,懷揣著夢想,追逐著夢想,挺直了脊梁,憋足了一股勁,胼手胝足,頑強奮斗,走出苦難,走向輝煌。
也告訴世界,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優秀的民族群體,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國際影響力都已今非昔比,中國距離民族復興的目標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生活在這個時代,是幸運的;為這個夢想奮斗,是光榮的。
何日民富國強,不再受帝國主義的欺侮?是近代中國人民的百年夢想。
《復興之路》展覽用陳列的一件件歷史文物和歷史照片告訴我們,172年以來,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不受外侮的夢想就沒有停止過。林則徐“虎門銷煙”,是近代中國政府反對帝國列強“貿易侵略”的開端。三元里人民自發組織的反英斗爭,也是近代中國人民抵御外侮,不受奴役的典型例證。剛正不阿的林則徐和英勇的三元里人民,改變不了近代中國的命運。孱弱的中國國防力量不能阻止帝國主義的入侵,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腐敗的清朝政府簽下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起義,迅速地席卷了大半個中國,這是數百萬底層人民追求“溫飽”夢想的農民反抗斗爭,各地應者云集,使起義軍迅速占領和控制廣大中國南方地區。盡管太平天國運動被封建地主武裝為基礎的清政府剿殺,但是近代中國人民追求“溫飽”夢想的反抗斗爭就沒有停止過,隨后幾十年中陸續爆發了捻軍起義、義和團運動。
隨著帝國主義列強的逐步入侵,腐朽的清政府一再退讓,偌大的中國成為列強們的殖民地,一張“時局圖”入木三分地刻畫出近代中國的悲慘。
時局的艱難,更加促使民族精英們奮發圖強,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改革、改良的聲音始終在朝野響起,華夏大地不斷涌現洋務運動——廢除科舉制度,興辦新式學堂,開啟民智;修鐵路,開礦山,辦工廠,轉型經濟;時代精英們沒有放棄民族復興的夢想。
以孫中山為領袖的資產階級革命者,更是明確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政治口號,不屈不撓地組織革命斗爭,推翻清政府,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革命者拋頭顱、灑熱血的犧牲,并沒有改變中國人民被外國列強奴役的命運?!懊褡濯毩?,不受外侮”的跨世紀夢想仍然不能實現,處在水深火熱中的廣大底層人民,仍然得不到“穿暖吃飽”的基本保證。
“民族獨立,不受外侮”這個夢想隨著新中國的成立,隨著毛主席在天安門上一語“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華民族獨立,不受外侮的夢想終于實現了。
剛剛誕生的新中國,千瘡百孔、一窮二白、十分落后。毛澤東同志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有過一段形象的描述:“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本褪窃谶@樣的一個爛攤子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始了建設新社會、探索新道路的歷程:緊緊依靠人民進行了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嶄新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重視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提出在把握規律的基礎上“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
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在中國早日實現共產主義,是上世紀50年代全國人民的共同夢想,激勵和鼓舞著各條生產戰線上人們夜以繼日地工作,也吸引著大批愛國的海外留學人員積極回國投身建設。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后,一些中央領導提出“大躍進”的發展口號,并把經濟發展的目標定為“超英趕美”。 雖然“超英趕美”的夢想對于當時的國家基礎來說太過遙遠,但還是鼓舞著廣大人民群眾大煉鋼鐵的生產熱情,直到突然而至的全國性自然災害降臨,迫在眉睫的溫飽問題才澆滅國人在鋼鐵等重工業領域“超英趕美”的激情,也澆醒了絕大多數中央領導人。
“溫飽”是人類社會數千年的永恒夢想,更是中國近代史以來底層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要求?!袄掀?、孩子熱炕頭,三十畝耕地一頭牛”,這句俚語是勤勞的廣大人民對于溫飽的理想和追求。
十年“文革”耽擱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影響了人民群眾實現“溫飽”夢想的進程。直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干部才逐步轉變思想,下決心解決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解放思想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復興之路》陳列的小崗村村民的紅指印單干契約,就是代表性的佐證——這也是廣大農民頂著壓力,追求溫飽夢想的時代典型。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始了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的進程。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提出的中國經濟建設分“三步走”的總體戰略部署:第一步目標,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縈繞國人數千年的夢想在20世紀80年代末已基本實現;第二步目標,1991年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標,到21世紀中葉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過上比較富裕的生活。
《復興之路》陳列的展品告訴我們,我國從此走上了一條嶄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接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
這30多年來,我們黨及時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集中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智慧,形成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制定和作出了指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整套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今天通過《復興之路》展覽回頭來看,“三步走”夢想的逐步實現,使全國人民清醒地認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近在咫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實踐中顯示出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我國綜合國力一步步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達到小康,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同步發展,有力地推進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進入21世紀,中共中央提出了偉大中國“三部曲”:第一部曲,用20年時間,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現在時間過半,任務超額過半,剛剛召開的十八大又圍繞這一核心目標系統地設計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目標體系。第二部曲,再花30年時間,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全面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三部曲,在整個21世紀一步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黨內著名理論家、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共領導集體成員在此重大歷史節點探訪“復興之路”,重申“三部曲”,用意很深。他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21世紀頭20年的“中國夢”。這是實現21世紀頭50年“中國夢”和后百年“中國夢”的最重要的一個發展階段。
本刊記者觀察,“三部曲”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也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提出的“三步走”戰略中的第三步,足見中央領導集體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的持續性和系統性。習近平總書記結合當前國情,把鄧小平同志“三步走”中的“第三步”勾勒的更加清晰,描繪的更加清楚。使彼時中國人民這一遙遠的夢想,讓今天的老百姓感覺到近在咫尺。
半個世紀前,中國提出“超英趕美”之夢,國際上認為是天方夜譚,如今這個夢想在經濟領域用數字鑄成現實。2011年2月14日,中國以58786億美元的GDP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華爾街日報》用“一個時代的結束”作為文章標題,來形容這一歷史性時刻。中國國內一系列數據也印證了《華爾街日報》的說法。2010年底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二,國家外匯儲備世界第一,外商直接投資世界第一。
中國人的財富夢,在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下,只能在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上,去開辟新的路徑。
環境保護的議題也因此一再擺上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十七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生態文明概念,是對于單純的物質夢想的超越。2012年7月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指出“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貫穿到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
十八大報告中,胡錦濤再次強調,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美麗中國”之夢融入了中國“全面小康”的愿景里。
“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p>
“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痹凇稄团d之路》展館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闡述,展現了中華兒女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景,揭示了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集體意識,道出了中國夢最為本質的核心內容。
這個夢想,凝聚著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的探索奮斗;這個夢想,蘊藏著中華民族固有的“家國天下”情懷;這個夢想,更包含著中國走向未來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中國夢既是“強國夢”,也是“富民夢”。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說,“中國夢”既是對百年來中華民族奮斗歷史的渴望和追尋的概括,也是當下中國人對自己未來的期許;既是對中國人共同命運中凝聚的感情和力量的表達,也是對普通民眾希望和追求的表達。
中華民族對夢想的執著堅持,展示的是中華兒女的愛國主義情懷,是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的偉大精神。在新的征程上,無論面對什么樣的困難,對復興夢想的不懈追尋始終是我們的動力之源、勇氣之源。